坚定的道路 辉煌的成就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ppx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七十年的风雨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渭南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团结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关中“一线两带”、陕西东大门建设等历史机遇,克难攻坚,顽强拼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突破了封闭、僵化、单一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奋力追赶超越,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聚力“三个经济”发展,加快“三地一中心”、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新活力不断释放,综合实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整个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农业经济稳中趋好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渭南农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渭南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经济总量成倍增长。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25.96万吨,是1949年的4倍;水果产量达到314.61万吨,是1949年的361倍,蔬菜产量291.79万吨,是1994年的10倍。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58万吨、13.26万吨、42.97万吨,较1980年分别增长3倍、23倍、20倍。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仅有1.69亿元,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26.61亿元,农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位。
  交通旅游发展迅猛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交通运输、邮电、旅游得到了较快发展。渭南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境内二级公路网化全面完成,公路密度、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各市之首,公路设施迈上新台阶。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依托山、水、圣、陵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形成了以华山、少华山和洽川为主的自然景观旅游,以韩城历史文化名城、蒲城唐桥陵、史圣司马迁、字圣仓颉等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以渭华起义为主的红色旅游和遍布各地的休闲、观光、农家乐旅游。2018年全市成功创建5个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9个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增3A级以上景区16家,“大荔模式”成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8大模式之一,成为渭南旅游的新名片,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2018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7200万人次,是1994年的81.1倍,实现旅游收入570亿元,是1994年的470多倍,旅游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渭南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险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就斐然。新中国成立初期,渭南市科技人员仅有70余人,科技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到了2018年,一年共申请专利1667件,其中发明专利644件;实用新型专利892件,外观设计专利131件。授权专利共59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4件;实用新型专利428件,外观设计专利73件。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获得较大进展,中小学基本实现了教学用房楼房化,办学条件大为改观,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5所、普通中学239所、小学461所、幼儿园1297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截至2018年,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2516场。文化馆12个,文化站137个,艺术表演场馆11个。2018年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320个,是1949年13个的332倍,其中医院168个,社区服务中心(站)68个,卫生院198个;拥有床位31281张,其中医院21932张,卫生院7153张;卫生技术人员3741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309人(执业医师7721人)。年末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98.84万人,参合率达99.11%,实现了村镇卫生院全覆盖,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城乡居民求医治病。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渭南市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渭南市城镇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8年渭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33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的82.1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55元,是1981年的70.4倍。
  回眸七十载岁月,虽经历艰难坎坷,但成绩有目共睹,渭南市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变化翻天覆地。展望未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只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和中省市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各种机遇,充分利用各种优势,着力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渭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其他文献
汉唐华章,巍巍气象;日新月异,灼灼星光。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镇。西安是历史厚重、文化灿烂的古都,是秦岭巍峨、八水滋润的沃土。作为陕西省委省政府直属的惟一综合性研究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社科院)从1979年恢复建院至今,已走过四十个春秋。  四十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省社科院以创建全国一流地方社科院为奋斗
期刊
在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让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是评估大学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了解本科学生科研活动的基本状况,本文以西北政法大学本科生为对象,通过对其科研素质和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团队、遭遇的困难等的调查,指出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出建议。  当前教育界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而要打造一流大学,就要培养一
期刊
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对外经济等六大类指标的数据对比,认为当前西安经济运行形势总体平稳,并且部分指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表明全市经济在推进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發展的进程中已经走出了较为坚实的步伐。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国内外宏观环境纷繁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多,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应对。  副省
期刊
2019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二十周年。为了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伟大成就,学习探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并对西部大开发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11月29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新时代 新西部 新格局——纪念西部大开发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白宽犁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
期刊
近期,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部党支部和西安铁路检察分院第二党支部20余名党员,赴西安市阎良区西飞集团开展了一场“学习西飞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西飞集团于2008年11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而成,是一家集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特大型航空工业企业,是我国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的研制生产基地。长久以来,西飞人秉承着“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核心理念,以科技进取求发展,打造出一个集
期刊
近年来,网络侵权现象愈来愈引起法学界的关注。网络侵权中涉及的避风港原则和红旗标准逐渐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关注点。其中,“红旗标准”作为适用避风港原则的重要参照之一,在辨明“明知”、“有理由知道”以及“应知”等帮助侵权之概念的鉴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颁布后第一起涉及网络服务商适用避风港原则的雅虎案,无疑对探讨避风港原则的适用以及“红旗标准”在其中的意义起着关键作用。以该案为
期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由福建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与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论坛暨第22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近日在福州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社科院代表立足各自创新实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實践操作;既坚持问题导
期刊
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地处甘肃惟一的革命老区的高校——陇东学院深入挖掘、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改变了以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途径多样性;以研究方向为引领,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并通过思想政治课的互动学习,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校外教育见习与合作育人基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
期刊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南。十九大报告中突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方向和发展道路,是新时代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政策方针。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思想引领。行走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我们亟需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头追溯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源头,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引新时代条
期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两年来,陕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探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