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颗什么心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状元”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喜欢把平常心拎出来聊,金榜题名的学长学姐回母校做报告时也喜欢告诫大家要有一颗平常心。当然,对平常心情有独钟还有那些所谓的专家,以及“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米还多的”老师、家长。在他们看来,平常心俨然成了衡量你是否是一个合格学生或者说合格高考考生的标杆。于是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高考战场,江湖险恶,世事无常,没点平常心怎么能出来混?
  可是,平常心到底是颗什么心呢?典型的说法是:既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从容淡定的自信心。放到针对高中生的“说教”中来,具体可表现为:“不要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气馁,也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高考没什么大不了的,条条道路通罗马”……类似的话,想必大家都没少听。如果要给平常心做一些概括性的描述,用得着的词有不计得失、宠辱不惊、笑看风云等等,而我很想再加四个字——立地成佛。
  事实上,对于涉世不深的高中生而言,想让他们对成败荣辱保持“淡定”,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能在对人对事上保持一颗平常心固然不是坏事,我之所以还是想就此说三道四一番,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把所谓的平常心看得过于神圣,于是情绪上稍有风吹草动就以为天塌下来了。这种认知不论是来自外界还是学生自己,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压力。而我想说的是,就算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也并不意味着就要面对世界末日。
  很多时候平常心都是说出来的,停留在“口口相传”的层面,有些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有些人更是说一套做一套。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我妈她们单位有个高我两届的男生,跟我们家住同一个院子。当年考的全县理科第一名,上的是理想中的清华大学。他到母校给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我坐在台下听他侃侃而谈,差点就喷了。他说面对高考,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尽力就好,别太在乎结果。他上的是数一数二的清华,当然没什么好在乎的。更有意思的是,他居然说他因为有一颗平常心,所以学起来特别轻松,考前睡眠也特别好。事实上,他至少是在高考前半个月就“行为异常”了,经常凌晨三点从床上爬起来煮鸡蛋吃!那会儿他妈可急了,时不时就往我家里跑,让我爸(我爸是医生)给想想办法。
  我想,如果不明真相的人果真以他为标杆,一定会在睡不着觉的晚上深深地自责,内心也一定会被无限的惶恐所占据。事实上,据我所知,我的很多同学都不是“圣人”。就算是成绩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名列前茅、稳如磐石的优秀生,他们也会紧张,也会担心,也会时不时地想,要是考试的时候发挥失常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该怎么办。这些。真的都是人之常情。
  高三有段时间,因为理综成绩始终不见起色,我每每想到高考时可能被它拖了后腿,心里也会烦躁,也会紧张,结果当然就是吃饭饭不香,睡觉觉不甜。最严重的那几天甚至还持续失眠,直到凌晨四五点才能勉强入睡。试想,假如我是一个对“平常心”极度崇拜,或者是让“平常心”把脑子洗过几遍的人,我实在没有理由不把自己当精神病,就算没有心狠到如此地步,我至少会认为自己是个不能成大事的人吧?!
  好在我们院子里那个“淡定哥”的“背后故事”让我明白,几天睡不好觉,对结果患得患失,这仅仅是一个起伏过程而已,想想办法,调理调理就过去了。我记得很多心理学家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那就是我们在对待糟糕情绪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过在意,更不要太过畏惧,因为这样的情绪其实是欺软怕硬的,你越怕它,它越是赖着你不放!
  另外再说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其实也算不上经典,说是一个普遍的例子似乎更为合适。主人公是我高三时的班主任,姓王。王老师在家里排行老五,同学们背地里都习惯叫他王五,也经常高侃说他离“王八”只有三步远。这些他都知道,并不在意。他是一个能跟学生打成一片的好老师。他也是一个心态很好的人,整天都乐呵呵的,时不时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或者方法、技巧。印象里,他也喜欢把“平常心”三个字挂在嘴边。告诫我们不要太多地去想结果,尽量去学就可以了,到时能考个什么大学念什么大学,等等。最搞笑的是,有次他安慰一个退步了两个名次的女生,说“这没什么啊,退一步海阔天空嘛!”结果一个考得更糟的男生答了一句:“老师,我退了二十多步,该是万里无云吧?!”全班顿时哄堂大笑!
  好了,言归正传,说说幕后真相吧。高考成绩出来后,王老师跟我们吃饭,酒后吐真言,说这一年他压力真是大啊,因为是第一次带高三班,学校要考评,他也想大家有个好前程,所以每天都紧张兮兮地,没有哪天睡过安稳觉。他还透露了一个细节,说是每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下来,他就拿着成绩单,参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看看班上有多少人能上一本,又有多少人能上二本。记得我当时就说:“看吧,教导我们要有平常心的王老师也是紧张和在乎结果的。”他嘿嘿笑了。就连他自己也承认,平常心这东西,有时候纯粹是用来安慰人的。
  我讲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被一些人所讲述或者表现出来的“平常心”所迷惑,不要用它来作为界定自己能否成功的标准。还有那些各种各样有关平常心的励志故事,是作家们精心熬制的“心灵鸡汤”,我们能品到美味、受到启发就好,却完全没必要刻意地要求自己做到那般完美。愿本就是有血有肉的一个大活人,硬是要把自己雕塑成冷冰冰的铜像,不是想做就做得到的。
  特别是在高三这段最紧张也最难熬的岁月里,我们或许因为成绩迟迟达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值而寝食难安,甚至放声大哭。也很有可能仅仅因为奋战了一整晚还是解不出一道题而大发雷霆,又或者是因为一次超水平发挥而沾沾自喜,等等这些,我们都把它看作正常的行为好了。不要把它装进平常心这个箩筐里去对比,那样做只能让自己掉进自责的漩涡里不可自拔……
  平常心只是一种境界罢了,是一种需要时间和经历的修炼。而如果我们过早或者过多地苛求,或许就成为我们情绪与情感的禁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