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诛邪鬼》是归庄批判金圣叹的著名文章,评论家在评论金圣叹所受的批评时大多会引用此文,在文章中归庄将金圣叹目为“邪鬼”并声称“未可以其为鬼而贷之也”。作出如此尖刻犀利的批评,原因何在?前辈学人大多未加注意,即使论著中稍有涉及,也仅仅归结为归庄的迂腐思想。笔者认为,“邪鬼”的来历不仅仅是随性而发的修辞技巧的运用,而是和金圣叹年轻时从事的巫术降神活动密不可分。
关键词:《诛邪鬼》;金圣叹;归庄;巫术降神
归庄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因其特立独行,时人将他与顾炎武合称“归奇顾怪”。《诛邪鬼》一文作于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之后,归庄宣称“余哀诸生而未尝不快金之死,但恨杀之不以其罪耳”[1]。可见归庄对“哭庙案”被害诸生还是抱有同情,但是却丝毫没有放过金圣叹,而是声称“未可以其为鬼而贷之也”[2]。这是归庄将金圣叹称为“邪鬼”的真正原因吗?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大多是将《诛邪鬼》作为一种现象而没有深究其原因;即使稍有涉及,也仅仅归结为归庄迂腐的思想。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从金圣叹年轻时长期从事的巫术降神活动里找原因。
据陆林先生考证,金圣叹于明天启七年开始扶乩降神活动,时年二十岁。他以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化身的名义,在吴中一带扶乩降坛、广行法事。所谓“泐法师”,因“泐庵”是金氏所托称的法师之号,或敬称为“泐公”“泐师”“泐子”。直到明崇祯十年金圣叹三十岁,扶乩降神渐寝其事,原因是“生诎于试事,再经黜落”(郑敷教《郑桐庵笔记》)[3],渐渐退出降神活动。前后历时十年多。崇祯八年先后降乩于苏州名宦姚希孟家、叶紹袁家,并和文坛名宿钱谦益进行“仙坛唱和”,钱为其和诗十首,并作《天台泐法师灵异记》,收入《牧斋初学集》。其中叶绍袁先后多次请金圣叹降神其家,盖因其三女小鸾、长女纨纨、次子世偁、八子世儴先后过世,叶绍袁夫妇不堪丧亲之惨痛,于是多次请“泐大师”降神,问亡人因缘,并请他招魂。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崇祯八年六月在叶绍袁家,为之招来亡女小鸾之魂。泐师与所谓叶女当场有如下对白:
师云:“……汝仙子曾犯杀否?”女对云:“曾犯。”师问:“如何?”女云:“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轻纨坏蝶衣。”“曾犯盗否?”女云:“曾犯。不知新绿谁家树,怪底清箫何处声。”“曾犯淫否?”女云:“曾犯。晚镜偷窥眉曲曲,春裙亲绣鸟双双。”师又审四口恶业,问:“曾妄言否?”女云:“曾犯。自谓前生欢喜地,诡云今坐辩才天。”“曾绮语否?”女云:“曾犯。团香制就夫人字,镂雪装成幼妇词。”“曾两舌否?”女云:“曾犯。对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评出短长谣。”“曾恶口否?”女云:“曾犯。生怕帘开讥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师又审意三恶业:“曾犯贪否?”女云:“曾犯。经营缃帙成千轴,辛苦鸾花满一庭。”“曾犯嗔否?”女云:“曾犯。怪他道蕴敲枯砚,薄彼崔徽扑玉钗。”“曾犯痴否?”女云:“曾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叶绍袁:《续窈闻》)[4]
叶绍袁夫妇雅好文学,其子女亦多有才分,能赋诗作文。其中叶小鸾诗句更以清丽见长,所遗诗作编入《午梦堂诗钞》。这段对话中叶小鸾的对答之语清丽脱俗,钱谦益称之为“矢口而答,皆六朝骈俪之语”(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5],周亮工则认为“此事甚荒唐,予不敢信;特爱其句之缛丽,附存于此”(周亮工《因树屋书影》)[6]。这里周亮工虽然否认降神之可信,但由于词句清丽脱俗,所以加以记录。由此可以推测,降神活动在文人中间影响必然很大,即使不信其神,也必爱其词句;而这些词句显然是金圣叹事先准备好的。正是由于金圣叹将其文采用于降神活动,使得降神活动成为文士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金圣叹凭借扶乩降神活动,在当时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正如郑敷教所说“儒服道冠,倾动通国者年余”(郑敷教《郑桐庵笔记》)[7],“倾动通国”未免夸张,但在当时确实影响巨大,以至于苏州名宦叶绍袁多次请“泐大师”降神,并和金圣叹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而文坛名宿钱谦益也对“天台泐子”敬仰不已,不但做了仙坛唱和诗十首,而且为之传《天台泐法师灵异记》盛赞其德,在《题刘西佩放生阁赋后》还提到“天台泐子后身为慈月夫人,以台事示现吴中,劝人蠲除杀业,……呜呼,可以人而不如鬼乎?”[8]称许之意溢于言表。同时代的僧人戒显在《现果随录》中记录:“苏州孝廉戴星归,讳吴悦。……悦生而儁慧,父质其功名于无叶泐大师,乩判曰:‘此子以工部终身。’……既而受害者众,罗其恶款,控于工部。工部鞫勘得实,加严刑,卒于狱。……所言‘工部终身’者,乃毙于工部、以终其身也。”[9]这则记录不但说明当时世人对“泐大师”非常信服,而且神化了“泐大师”;这种神化正是“泐大师”在当时影响深远的表现。
这种影响同时也给金圣叹带来了很多争议性的评价,褒贬不一。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性故颖敏绝世,而用心虚明,魔来附之,某宗伯《天台泐法师灵异记》,所谓慈月宫陈夫人以天启丁卯五月,降于金氏之乩者,即指圣叹也。圣叹自为乩所凭,下笔益机辨澜翻,常有神助;然多不规于正,好评解稗官词曲,手眼独出。”[10]这段论述明确指出“慈月宫陈夫人……降于金氏之乩者”,是“魔来附之”,并且认为神魔附体带来的结果是金圣叹文采飞扬“常有神助”,以及金评点小说戏曲时的“手眼独出”。而冯班则告诫后人:“聪明人用心虚明,魔来附之,遂肆言无忌,至陷王难,今有人焉,金若采是也。儒者……不可像了他,扶鸾降仙,道家决之,决不可为惹魔也。金若采全坏于此。”(冯班《钝吟杂录》)[11]“若采”是金的字,冯班认为金圣叹遭祸是因为他“用心虚明,魔来附之”,而且谆谆告诫后人不可学金圣叹“扶鸾降仙”“惹魔”。在这里冯班将金圣叹的巫术降神活动和“魔来附之”明确地联系了起来,这为我们理解后来人们将金圣叹目为“灵鬼转世”“灵物所凭”提供了思路。丘炜萲则这样说:“人观圣叹所批小说,莫不服其畸才,诧为灵鬼转世。”(丘炜萲《椒园赘谈》)[12]这则论述除了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金圣叹“畸才”的叹服以外,也可以看出,人们将之比为“灵鬼转世”,很大的原因是金圣叹所从事的巫术降神活动给人们造成了深刻的印象,提及金圣叹的才分,人们就想到灵鬼之类的神异之物。到俞樾则有了另一种说法:“金圣叹为灵物所凭,或云狐也。此谓是慈月宫陈夫人,未知又何灵异矣。”(俞樾《茶香室续抄》)[13]这则记载中似乎金圣叹为灵物所凭已成定论,而没有确定的只是灵物是什么。俞樾的生活年代离金圣叹很远,对慈月宫陈夫人不知所由也就不足为怪,但是仍然可以看出,金圣叹被杀若干年后,他的声名仍然显著,而影响更为突出和深远的是他为灵物所凭的轶闻。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大体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圣叹的巫术降神活动在当时影响非常巨大,而当时的人们对这一活动的评价也是具有争议性的,将金圣叹说成“神魔附体”“灵鬼转世”“灵物所凭”等,不管是褒是贬,显然和他从事巫术降神活动分不开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归庄将金圣叹称为“邪鬼”,必不是随性而发的修辞技巧,必是和金圣叹的巫术降神活动有关。正如金圣叹好友徐增在《送三耳生见唱经子序》中所说:“二十年人尽骂圣叹为魔,如是者数年,……”[14]由“魔”到“灵鬼”“灵物”,以至于归庄所谓的“邪鬼”,这一切称号,显然缘起于金圣叹的巫术降神活动。
注释:
[1][2] (清)归庄:《诛邪鬼》,《归庄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499页、第499页。
[3][4][7][9][14] 转引自陆林《金圣叹晚明事迹编年》,《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
[5][6][11] 转引自陆林《“才名千古不埋沦”——金圣叹精神风貌和批评心路简论》,《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8]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7页。
[10][12][13] 转引自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3-384页、第416-417页、第425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诛邪鬼》;金圣叹;归庄;巫术降神
归庄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因其特立独行,时人将他与顾炎武合称“归奇顾怪”。《诛邪鬼》一文作于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之后,归庄宣称“余哀诸生而未尝不快金之死,但恨杀之不以其罪耳”[1]。可见归庄对“哭庙案”被害诸生还是抱有同情,但是却丝毫没有放过金圣叹,而是声称“未可以其为鬼而贷之也”[2]。这是归庄将金圣叹称为“邪鬼”的真正原因吗?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大多是将《诛邪鬼》作为一种现象而没有深究其原因;即使稍有涉及,也仅仅归结为归庄迂腐的思想。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从金圣叹年轻时长期从事的巫术降神活动里找原因。
据陆林先生考证,金圣叹于明天启七年开始扶乩降神活动,时年二十岁。他以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化身的名义,在吴中一带扶乩降坛、广行法事。所谓“泐法师”,因“泐庵”是金氏所托称的法师之号,或敬称为“泐公”“泐师”“泐子”。直到明崇祯十年金圣叹三十岁,扶乩降神渐寝其事,原因是“生诎于试事,再经黜落”(郑敷教《郑桐庵笔记》)[3],渐渐退出降神活动。前后历时十年多。崇祯八年先后降乩于苏州名宦姚希孟家、叶紹袁家,并和文坛名宿钱谦益进行“仙坛唱和”,钱为其和诗十首,并作《天台泐法师灵异记》,收入《牧斋初学集》。其中叶绍袁先后多次请金圣叹降神其家,盖因其三女小鸾、长女纨纨、次子世偁、八子世儴先后过世,叶绍袁夫妇不堪丧亲之惨痛,于是多次请“泐大师”降神,问亡人因缘,并请他招魂。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崇祯八年六月在叶绍袁家,为之招来亡女小鸾之魂。泐师与所谓叶女当场有如下对白:
师云:“……汝仙子曾犯杀否?”女对云:“曾犯。”师问:“如何?”女云:“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轻纨坏蝶衣。”“曾犯盗否?”女云:“曾犯。不知新绿谁家树,怪底清箫何处声。”“曾犯淫否?”女云:“曾犯。晚镜偷窥眉曲曲,春裙亲绣鸟双双。”师又审四口恶业,问:“曾妄言否?”女云:“曾犯。自谓前生欢喜地,诡云今坐辩才天。”“曾绮语否?”女云:“曾犯。团香制就夫人字,镂雪装成幼妇词。”“曾两舌否?”女云:“曾犯。对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评出短长谣。”“曾恶口否?”女云:“曾犯。生怕帘开讥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师又审意三恶业:“曾犯贪否?”女云:“曾犯。经营缃帙成千轴,辛苦鸾花满一庭。”“曾犯嗔否?”女云:“曾犯。怪他道蕴敲枯砚,薄彼崔徽扑玉钗。”“曾犯痴否?”女云:“曾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叶绍袁:《续窈闻》)[4]
叶绍袁夫妇雅好文学,其子女亦多有才分,能赋诗作文。其中叶小鸾诗句更以清丽见长,所遗诗作编入《午梦堂诗钞》。这段对话中叶小鸾的对答之语清丽脱俗,钱谦益称之为“矢口而答,皆六朝骈俪之语”(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5],周亮工则认为“此事甚荒唐,予不敢信;特爱其句之缛丽,附存于此”(周亮工《因树屋书影》)[6]。这里周亮工虽然否认降神之可信,但由于词句清丽脱俗,所以加以记录。由此可以推测,降神活动在文人中间影响必然很大,即使不信其神,也必爱其词句;而这些词句显然是金圣叹事先准备好的。正是由于金圣叹将其文采用于降神活动,使得降神活动成为文士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金圣叹凭借扶乩降神活动,在当时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正如郑敷教所说“儒服道冠,倾动通国者年余”(郑敷教《郑桐庵笔记》)[7],“倾动通国”未免夸张,但在当时确实影响巨大,以至于苏州名宦叶绍袁多次请“泐大师”降神,并和金圣叹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而文坛名宿钱谦益也对“天台泐子”敬仰不已,不但做了仙坛唱和诗十首,而且为之传《天台泐法师灵异记》盛赞其德,在《题刘西佩放生阁赋后》还提到“天台泐子后身为慈月夫人,以台事示现吴中,劝人蠲除杀业,……呜呼,可以人而不如鬼乎?”[8]称许之意溢于言表。同时代的僧人戒显在《现果随录》中记录:“苏州孝廉戴星归,讳吴悦。……悦生而儁慧,父质其功名于无叶泐大师,乩判曰:‘此子以工部终身。’……既而受害者众,罗其恶款,控于工部。工部鞫勘得实,加严刑,卒于狱。……所言‘工部终身’者,乃毙于工部、以终其身也。”[9]这则记录不但说明当时世人对“泐大师”非常信服,而且神化了“泐大师”;这种神化正是“泐大师”在当时影响深远的表现。
这种影响同时也给金圣叹带来了很多争议性的评价,褒贬不一。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性故颖敏绝世,而用心虚明,魔来附之,某宗伯《天台泐法师灵异记》,所谓慈月宫陈夫人以天启丁卯五月,降于金氏之乩者,即指圣叹也。圣叹自为乩所凭,下笔益机辨澜翻,常有神助;然多不规于正,好评解稗官词曲,手眼独出。”[10]这段论述明确指出“慈月宫陈夫人……降于金氏之乩者”,是“魔来附之”,并且认为神魔附体带来的结果是金圣叹文采飞扬“常有神助”,以及金评点小说戏曲时的“手眼独出”。而冯班则告诫后人:“聪明人用心虚明,魔来附之,遂肆言无忌,至陷王难,今有人焉,金若采是也。儒者……不可像了他,扶鸾降仙,道家决之,决不可为惹魔也。金若采全坏于此。”(冯班《钝吟杂录》)[11]“若采”是金的字,冯班认为金圣叹遭祸是因为他“用心虚明,魔来附之”,而且谆谆告诫后人不可学金圣叹“扶鸾降仙”“惹魔”。在这里冯班将金圣叹的巫术降神活动和“魔来附之”明确地联系了起来,这为我们理解后来人们将金圣叹目为“灵鬼转世”“灵物所凭”提供了思路。丘炜萲则这样说:“人观圣叹所批小说,莫不服其畸才,诧为灵鬼转世。”(丘炜萲《椒园赘谈》)[12]这则论述除了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金圣叹“畸才”的叹服以外,也可以看出,人们将之比为“灵鬼转世”,很大的原因是金圣叹所从事的巫术降神活动给人们造成了深刻的印象,提及金圣叹的才分,人们就想到灵鬼之类的神异之物。到俞樾则有了另一种说法:“金圣叹为灵物所凭,或云狐也。此谓是慈月宫陈夫人,未知又何灵异矣。”(俞樾《茶香室续抄》)[13]这则记载中似乎金圣叹为灵物所凭已成定论,而没有确定的只是灵物是什么。俞樾的生活年代离金圣叹很远,对慈月宫陈夫人不知所由也就不足为怪,但是仍然可以看出,金圣叹被杀若干年后,他的声名仍然显著,而影响更为突出和深远的是他为灵物所凭的轶闻。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大体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圣叹的巫术降神活动在当时影响非常巨大,而当时的人们对这一活动的评价也是具有争议性的,将金圣叹说成“神魔附体”“灵鬼转世”“灵物所凭”等,不管是褒是贬,显然和他从事巫术降神活动分不开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归庄将金圣叹称为“邪鬼”,必不是随性而发的修辞技巧,必是和金圣叹的巫术降神活动有关。正如金圣叹好友徐增在《送三耳生见唱经子序》中所说:“二十年人尽骂圣叹为魔,如是者数年,……”[14]由“魔”到“灵鬼”“灵物”,以至于归庄所谓的“邪鬼”,这一切称号,显然缘起于金圣叹的巫术降神活动。
注释:
[1][2] (清)归庄:《诛邪鬼》,《归庄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499页、第499页。
[3][4][7][9][14] 转引自陆林《金圣叹晚明事迹编年》,《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
[5][6][11] 转引自陆林《“才名千古不埋沦”——金圣叹精神风貌和批评心路简论》,《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8]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7页。
[10][12][13] 转引自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3-384页、第416-417页、第425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