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筑更新保护的思路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浮躁的心态也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就建筑行业而言,社会的大发展,带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兴建,大多数情况都是原有的历史城区或旧有建筑瞬间从我们眼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混泥土森林”。如何在推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我们旧有的历史建筑和城区,将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更好的传承下去,成为我们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对我国旧建筑更新保护的现状的阐述和所在问题的剖析为基点,试图为建筑更新保护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思路。
  【关键词】建筑更新;保护;思路;传统文脉
  引 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对旧建筑的更新保护的重要性。人们在城市发展中越来越注重人与环境的共生性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旧有建筑的开发再利用,不仅降低了业主的投入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社会成本,同时在减轻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保护人文环境等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图1)。但是国内目前对旧建筑的更新利用,在方向方法上还是缺乏正确的指引,更新利用的理念相对滞后和手法的保守直接影响着更新建筑的内在品质,也浪费了社会的资源。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更新如何协调好更新与传统文脉的关系成为当今建筑更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广州荔枝湾(来源:网络)
  1、我国的建筑更新保护现状
  在过去二三十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奥运会等一系列国际性活动相继在国内成功举办,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遍布了全国各地。城市建设的蓬勃开展必然带来城市建筑的新老更替。在大规模的新老更替中,许多旧建筑消亡在现代化城市之中。伴随老房子的消失,人们往往会发觉自己在浩瀚的城市中失去了对传统的记忆,仿佛迷失在现代城市的混凝土森林之中,怀旧的情绪油然而生。各种对城市化进程的批判铺天盖地地袭来,大规模的建设被认为是夺去了城市的过去的主要因素。然而,人们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只是简单的将现代建筑当成了罪魁祸首,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强烈批判的声音更是频出。近些年国内的许多由国外设计者设计的造型奇特的建筑,更是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甚至有些人则将现代建筑的问题上升到国际政治问题的高度,捍卫民族传统和保护“文脉”成为人们高呼的口号。对城市大破坏后的反思使人们的思维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从激进转向保守,从而阻碍了事物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讨论异常的激烈,很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
  2、剖析现状问题
  一方面对单体建筑而言,明确其是群体建筑中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历史文脉的尊重。每一个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反映有机地融入环境之中,一个建筑的功能及意义要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文脉来体现,反过来又能支配文脉。
  另一方面对城市而言,注重城市文脉,即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研究群体、研究城市。文脉,也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它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在人文环境中力求通过对传统的扬弃不断推陈出新。大规模地开发建设确实给城市和建筑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可是动不动就将保护文脉作为口头禅,以此阻挠城市建设的新老更替进行,就显得过于肤浅,简单认为不守旧就不能保护传统文脉。其实,传统本身并非一成不变,传统也是发展变化的东西。在历史潮流中,传统与新的或外来的事物相遇产生碰撞,碰撞后使传统吸收了新的成分而得到重组。城市的更新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事物的变化发展的后面,有其客观的起因和推动力。但强调城市变化,并非是对城市中旧有建筑进行全盘的清除,继而用现代建筑去取代。大规模不假思索的清除旧有建筑会使城市沦丧为一个没有过去、也失去个性的非理性的产物。旧建筑是过去的人为了当时的生活活动与生活理想而建的,它们与今日的现实生活方式与生活意义必然存在差距,故对旧建筑做一些恰当地改变才能使其立足于现代化城市之中。因此建筑更新作为一种积极且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应运而生。
  3、思考当代中国建筑更新保护的思路
  建筑更新与传统文脉的保护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建筑更新过程中怎么处理好建筑更新传统文脉的关系?首先,大部分老建筑具有保存的必要性首先在于它具有使用功能,当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其原来的功能发生变化时,就必须赋予它新的功能,这是旧建筑本体得以继续留存的前提。因此,单纯从形式考虑的更新是没法立足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保存、改造和重新利用旧建筑决不单单是一个经济上的权宜之策,事实上,珍视和保存老房子更是对自己文化的珍重。再者旧建筑只有在改造后有效地加以利用,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一个体系不适合今天大部分建筑需要,然而单就对其中的一些部件、元素,能够融入许多新建筑中。但是并非一切改建后的建筑都一定要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特征,而是某些建筑物会渐渐蕴含中国味,应避免将传统符号化、简单化,不应忘记建筑形式和艺术具有时代性。因此,在建筑更新中,应当避免过于重视将传统与建筑具体形式相联系,而使思维僵化,不能真正体味到传统的真正内涵,从而影响建筑更新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国外就有不少成功经验实例。例如贝聿铭所主持的法国卢浮宫的加建工程。在新老建筑关系的处理上,虽然在新旧建筑的连接形式上各有不同,但贝聿铭在方案设计之初就会抓住新老建筑之间的联系部分,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因为连接部分是对比最强烈的区域,这种对比最容易给人留下新的空間感受(图2)。反观国内的建筑更新,富有创意的成功实例少之又少。一方面,在当前大拆大建的大背景下,国内建筑师所得到的改造实践机会少,即便有时遇到这样的机会,建筑师也常常被各种建筑之外的因素所左右,制约了建筑师才能的施展。更为关键的则是人们对传统的理解有偏差,总跳不出思维的束缚,建筑更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对老房子的简单修复与还原,手法保守而中庸。这种做法虽然对建筑进行了更新,但是毫无新意可言,更新后的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城市依然缺乏特点、个性以及可识别性。
  图2 巴黎卢浮宫(来源:网络)
  结 语
  建筑更新保护需要维系建筑与城市传统的延续,但也不能将传统定义为一些具体的形式和形态,从而将传统表面化,那样的传统同样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对城市的发展没有丝毫的好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建筑更新应从传统中提取合理因素,将之与现代人的生命活动相结合,唯独这样,建筑更新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得以体现。历史的进程仍将继续,传统会不会在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中衰退和消亡,取决于人们协调建筑、城市与传统及文脉关系的能力。建筑更新为城市中传统的维系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在建筑更新中,恰当地处理建筑更新与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保障建筑更新的正确方向,也会使旧建筑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城市也因此具有更鲜明的特点与个性。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 [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小未.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刘崇霄.一样的旧,不同的新——几位明星建筑师旧建筑改造的观察[J].建筑师,2004(6)
其他文献
4月13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的主要情况以及配合展览将举办的各类专题活动.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媒体在改变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及方式、开阔了眼界、拓展了学习思维方式,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中,通过研究手机媒
本文简要介绍了“试验区”建设的概况,分析指出在“试验区”建设进程中尚存在着金融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银行机构体系不够完善、金融业务品种仍较单一、政策性金融服务仍然缺
我国棉纺织行业仍处在一个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产业内部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也不乏一些外部因素阻碍棉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上述形势,未来我国棉纺织行业将围绕科技发
期刊
【摘 要】本成矿带是钼、铅、锌、金、银、铜等多金属矿集中分布的地区,其成矿时间分布、矿床空间分布及矿床共生组合有一定规律性可寻。掌握分析其成矿规律,指导我们进一步寻找新矿床。  【关键词】成矿规律 时空分布、 共生、控矿因素  1.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本成矿带内的矿床(点)的形成在时间上有明显的阶段性。可概括为三个成矿期:中上元古代成矿期、下古生代成矿期和中生代成矿期(包括印支期、燕山期)。中上
大提琴是极具音乐表现力的乐器,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大提琴教学取得良好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成为了当前的难题,结合大提琴教学中的实际情
25年以来,美国艺术家塞·汤伯利(Cy Twombly)的作品《丽达与天鹅》(Leda and the Swan)一直由私人收藏,从未进行公开展示.5月17日,这幅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最受瞩目展品
期刊
期刊
香港苏富比2017年春拍日前开拍,4月2日至4月4日,相继举行了现当代艺术晚间专场、当代亚洲艺术专场、现代亚洲艺术专场、中国书画专场、当代水墨艺术专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