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方言与原始欲望书写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7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众声喧哗,作家都在努力寻求自己的创作个性,方言作为一种语言资源,被作家采撷利用,形成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因为方言是人的第一语言,是最原生态的语言,方言在表达人的原始欲望,包括饮食欲望和身体欲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粗犷美。
  关键词:方言 食欲 身体欲望
  孔子曰:“食色,性也。”饮食欲望和身体欲望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主题,方言在这方面的表现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因为方言是最原生态的语言,是最贴近人生命的语言,而饮食欲望和身体欲望也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原发的那种对“吃”的欲望和身体欲望,用方言表现的淋漓尽致,好多方言词与人的这种欲望有关。
  《马桥词典》中写道:“我初到马桥时,在地上干活,蛮人们除了谈女人,最喜欢谈的就是吃。”i在“老表”这一词条中,本人逃跑到江西,就是因为吃了一罐包谷浆。马桥人对有关“吃”的方言很多,“马桥人对味道的表达很简单,凡是好吃的味道可一言以蔽之:‘甜’。吃糖是‘甜’,吃鱼吃肉也是‘甜’,吃米饭吃辣椒吃苦瓜统统还是‘甜’。”ii味覺的模糊化是因为食物的缺乏,在饮食日益精细的现代社会,一个“甜”字恐怕很难概括所有的味道,但在食物紧缺的马桥人那里,“甜”字足够可以概括所有美好的味道。“他们对一切点心的称呼,差不多只有一个‘糖’字。糖果是‘糖’,饼干也是‘糖’,蛋糕酥饼面包奶油一类统统还是‘糖’。”iii因为食物的缺乏,所以导致对食物的极度重视,“马桥人没有同宗、同族、同胞一类的说法。同胞兄弟,在他们的嘴里成了‘同锅兄弟’。男人再娶,把前妻叫做‘前锅婆娘’。可以看出,他们对血缘的重视,比不上他们对锅的重视,也就是对吃饭的重视。”iv
  《白鹿原》中写道:“白嘉轩站在庭院里宣布:‘今个喝汤,喝早些。喝了汤都贺家坊看戏,我在家看门’。”v关中人把吃晚饭叫做喝汤,这也是历史遗留下的一个词,是食物贫乏年代的见证,在食物短缺的年代,为了充饥,为了节省粮食,经常吃“流食”,这里的“汤”和马桥人说的“浆”,有异曲同工之妙。“吃了吗?”是河南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就像普通话里的“你好”,李佩甫《羊的门》里写道:“‘吃了吗’是一种泛泛的亲切,饥饿信号。”vi在食物缺乏的年代,问候语是有关食物的,亲情的表达也是用食物来证明的。《羊的门》里写道:“老姐姐说:‘要嘴干啥?那嘴是吃草料的?你小时候,娘死的早,我是咋承待你的?一口馍让你,一口汤也尽你,到今天,你就这样对俺?’”vii“一口馍”、“一口汤”是代指,因为河南人饮食以馍和汤为主,这里泛指倾尽所有也要满足弟弟的饮食欲望,而弟弟长大了反而忘恩负义,在这里的逻辑就是给你食物就是给你爱。对食物的重视本来是一种行为,在河南方言里,有对食物的重视的行为发展成了一种性格,如“强粮”。《羊的门》里写道:“这女人(指于凤琴)没有别的毛病,就一样,人太精明,干啥事都算计,不吃亏。在平原,这叫做‘强粮’。”viii因为食物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就事事占小便宜,行为处事就表现出蛮横的风格,就被称为“强粮”,演变为一种性格,于凤琴之所以选择上吊自杀,就是因为大家对她的这种“强粮”的愤怒,因为她“强粮”了,别人就“少粮”了,这就是有关粮食和饮食引发的冲突。
  《一句顶一万句》里写道:“但倪三家一断顿,就去集市的摊铺上乱拿东西:拿张家的葱,王家的米,李家一条子肉。”ix通常,“肉”的计量单位是“斤”或者“千克”一类的,但在河南农村,说起肉时,经常用“一条子”修饰,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词,因为“肉”是很奢侈的食物,一般人家都是逢年过节才吃,买肉也是买像“条子”那样大小的肉,很形象,也突出了食物的紧缺,生活的艰辛。《一句顶一万句》还有描写:“老孙说:‘这一回不同往常,五天了,水米没打牙’。”x“打牙”也是一个河南方言词,意思是“吃饭”的意思,因为食物短缺,因为饥不择食,所以没有像“品尝”这类的非常细腻的词,“打牙”就是经过牙齿直接进入肚子充饥了,很快速的吞咽食物的过程。这种对吃的重视,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如《厚土》里写道:“全一样。活着,是自己种了玉茭吃玉茭;死了,是看着别人种了玉茭吃玉茭。”xi吕梁山的农民,以饮食欲望为出发点,用最朴素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表达最基本的生活道理,对他们来说,最活下去的最基本的动力就是填饱肚子,土里刨食,表现了他们生活的心酸与坚韧。
  对人身体欲望的书写在小说文本中也有许多,而且多用方言来表现。人的思维的起点一般是从最切近自身的身体感觉出发的,所以,方言中的许多次与人的身体有关。在李锐的《厚土》中,把男人和女人发生关系叫“过水”,“当做保人的队长笑嘻嘻地把这个女人,和那个三四岁的小女孩领到院子里来的时候,他猜定女人准保是叫队长‘过了一水’。”xii“狗日的,叫我吃他的过水面哩!我日他的祖宗。”xiii李锐小说中,脏话很多,几乎所有的脏话都是针对女性身体的侮辱,紧接着脏话之类的语言暴力之后就是身体暴力,小说中接着就写道男人的身体暴力“男人胸腔里的那股狂潮又劈头盖顶的压下来,他朝女人扑了上去,肆虐着,疯狂着,发泄着,仿佛大半生的苦难皆因为这件事情而变得更苦了,仿佛此生此世挣不脱的那张网全因为这个女人而勒得更紧了。”xiv《厚土》里面经常出现“狗日的”、“驴下的”、“娘的脚”、“放毬心吧”之类的带有身体性的和欲望发泄性的词语,写出了在极度贫困下的人的赤裸裸的原始的欲望,小说中也经常写道为了娶媳妇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如把父亲的棺材卖了娶媳妇、找外地过来的逃荒女人做媳妇,找媳妇的目的只是为了基本的欲望的满足和生殖繁衍的目的。《厚土》里写道:“连玉茭也知道年年结籽籽哩;人活一世活成个绝户,老五真是恓惶死啦,窝憋死啦。银女咋就结不下个种种?”对女人生育的描写,用了几个方言词,如“结种种”、“结籽籽”、“恓惶”、“窝憋”,就像玉茭结籽籽一样,由他们日常接触到的玉茭联想到人,人的生育就变成了最自然的欲望。这种身体欲望在《厚土》中还有许多表现,如“哈哈,狗日的那一身肉就是爱见人哩!”xv“爱见人”是方言土语,是让人喜欢的意思,和一身肉联系起来,赋予方言词以视觉形象和欲望对象。   《白鹿原》中也用方言写人的身体,“这女子又正好比他小两岁,模样俊秀眼睛忽灵儿。”xvi用“忽灵儿”这个方言词来表现女孩子的灵动,和后来女子的死去做对比。《白鹿原》的身体描写一般都与性有关。如:“白赵氏不急不躁地说:‘马驹十六还嫩着哩!你要是夜夜没遍没数儿地引逗他跟你稀——把他身子亏空了,嫩撅了,你就得守一辈子活寡。’”xvii“稀”是方言词,是形容男女之间的关系,本来是很隐秘的很难于启齿的事情,由白赵氏这位年龄比较大的人用方言词说出来,更符合当地习惯和人物身份。接下来还有白赵氏说话更不留情面,“白赵氏眼一瞪,呵斥着:‘嗬呀,说一千道一万全成我孙子的不是咧?你个碎屄就没一点错咧?你看你那俩奶!胀的像个猪尿脬!你看你那尻蛋子,肥的像酵面发喽!看你这样子就知道是爱挨毬的身胚子!’”xviii“白赵氏冷着脸狠着声说:‘马驹的事我回头说。你先把你管住。你要是再管不住,我就拿针把你的碎屄给缝了’。”xix陕西方言的脏话粗话,经过白赵氏的口,多次出现,用来劝说她的孙子媳妇。这些对身体侮辱性的方言词,一般都与男女生殖器有关,多是象形字,陕西方言受古代汉语的影响很大,体现出上古人对生殖的崇拜与恐惧,现在成了语言禁忌,变成了脏话粗话。
  《羊的门》中写道:“那女的叫谢丽娟,大眼,大嘴,长得很‘那个’。因为她长得很‘那个’,那两个男的都乐意听她的。”xx“那个”是河南人常用的方言口语,具有代词的功能,当所说的对象不便于说出或者不便于描写,而说话者和听话者都心知肚明时,常说“那个”,这里的“那个”,指的就是很性感的意思。
  方言作为一种民间语言,被作家采撷利用,是形成作家创作个性和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匮乏时代人们对于“吃”的欲望和底层人对于身体的赤裸裸的欲望,被方言记载了下来,此时的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风格,更是带上特定时代的烙印,进入小说文本,为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增色不少。
  注 释
  i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ii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iii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iv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v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vi李佩甫《羊的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vii李佩甫《羊的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405頁.
  viii李佩甫《羊的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页.
  ix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x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xi李锐《厚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xii 李锐《厚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xiii李锐《厚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xiv李锐《厚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xv李锐《厚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xvi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xvii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155页.
  xviii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7页.
  xix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7页.
  xx李佩甫《羊的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作者介绍:王金玲,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14级研究生)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与苏轼并称“苏辛”,而且还创作了不少缠绵妩媚的婉约词。本文以其《摸鱼儿》为例,着重分析辛词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豪放词 婉约词 刚柔相济 词风  说到辛弃疾,我们很容易将他与苏轼连在一起,因为他们两个是两宋词坛上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作家。辛弃疾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赢得了当时以
内容摘要:严复作为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政治家、教育家、翻译家,在其翻译赫胥黎名著《天演论》一书的过程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但由于严复所处的晚清时代的特殊性,严复的翻译实践又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这似乎跟他所主张的翻译理念有所冲突。本文从严复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出发,论证并剖析了严复翻译实践与其翻译理念看似相互矛盾的深层次背景,指出二者看似矛盾,但实则是统一的。  关键词:严复 天
高中语文教学中,在践行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前瞻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前瞻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与实施途径的内涵与外延远远大于预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研究性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研究性学习,本文从以下几点简明扼要地介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学习方法的内涵、特点以及意义,分析研究性
内容摘要: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曾多次翻拍成电影搬上荧屏。奥斯汀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女性的地位及其生活状况,表现了觉醒的女权意识。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对自身主体意识的思考。  关健词:《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伊丽莎白 女权意识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文坛,简·奥斯汀无疑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她一生共留下六部小说作品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内容摘要: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学习成长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着重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某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实例,分析了其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今后工程质量并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1.工程实例  某公路路线全长166.2km,本文所选取的合同段起点K0+000,终点K12+000,全长12.00km。本项目土建工程为双向四车道、全立交、全封闭、控制出入口的高速公路,计算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30m,行车道宽度2
【摘 要】桥梁的检测及维修与加固的研究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极具灵活性的工作,它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及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从某种意义上,无论是技术改造方案的拟定与设计计算,还是技术改造的具体实施,其难度往往比新建桥梁还大,因此必须慎重处之。文章对桥梁维修养护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简要梳理,桥面不平、不洁;桥头跳车;栏杆破损;桥下通水不畅,通航净空不够;路宽桥窄,形成瓶颈;桥梁构件小坏不修;桥梁承载能力不足是当前桥
内容摘要:克隆人是指依靠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诞生的人,通俗而言即无性繁殖的人,克隆小说就是以这个“基因复制”的新型生命体为题材的科幻作品。科技发展已经改变了“人”的传统定义,如今,人类从自然选择的人发展为科技介入后非纯粹的生物人,而克隆人等新型人类使科学、伦理、社会与人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对于克隆人存在问题的反思也是诸多文学作品中不断讨论内容,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克隆人 科幻小说 存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