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贸易港的新时代,将以怎样的全球开放格局促进中国经济升级?
2017年12月22日,记者从上海财政局获悉,2017年上海新增减税330亿元、降费175亿元,维持每年新增减税降费500亿元的规模。
上海市财政局负责人随即在公开场合表示:“上海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在制度设计上会更加与国际接轨。”
这也是上海官方近日在公开场合首次谈及“自由贸易港”建设。
据中国证券网报道,目前,上海自贸港建设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中。2017年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8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而之前的十九大报告则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那么什么是自由贸易港呢?有了自贸区,为什么还要设立自贸港呢?
事实上,对于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区或自由区,国际上并没有公认的法定定义区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告诉记者,自由贸易港是个系统概念,包括四方面特征:1. 一主权国家政府划定的国境内海关监管关卡以外的特定港口区域;2. 外国船舶货物资金可自由进出,其中包括运输储存包装分类,及加工制造等活动均可自由经营;3. 自由贸易港内无需缴纳关税;4. 自由贸易港内不受海关及其他各种繁杂程序检查,仅在货物自由贸易区,海关介入该主权国家。
“自由贸易港是在自贸试验区基础上开放度更高的功能区。”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他认为,中国的自由贸易港设立直接对标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的最高开放标准和监管制度。自由贸易港的核心功能应该是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促進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国际贸易中心的能级。自由贸易港建设将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口岸监管制度和模式。
据了解,上海的自由贸易港,目前包括是洋山港 浦东机场,洋山保税港区是14.16平方公里,浦东机场综保区是3.59平方公里,海港和空港的组合,是国际上自由贸易港的主流布局。
那么,自由贸易港在中国的新时代,将以怎样的全球开放格局促进经济升级?
在李光辉院长看来,现有的自由贸易港被赋予更大自主权,在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自由贸易港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与世界规则的对接,通过先行先试营造与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同时探索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自由港的由来
自由港至今有400多年历史,但是由于早期发展多与殖民体系的扩展相联系,并未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制度变革的选择。”
最早的自由贸易港要追溯到1547年,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雷格亨港被辟为自由贸易港,这是历史上首次正式以“自由港”命名。17世纪开始,欧洲一些贸易大国将主要港口和城市辟为自由贸易港,如意大利的热亚那、法国的敦刻尔克、德国的汉堡和不来梅、丹麦的哥本哈根等。
19世纪20世纪初,许多国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自由港贸易区,比如直布罗陀、新加坡香港等自由港,形成现代自由贸易港,这时期是快速发展时期。到现在,自由贸易港发展也是比较迅速。
“总的看来,世界上自由贸易港很早就出现。”李光辉告诉《人民周刊》记者,作为非海关监管区,自由贸易港享受免关税和配额许可证特权、货物储存期限不受限制,同时区内可进行仓储贸易制造加工装配等业务,也就是说,自由贸易港区拥有经济上的治外法权和豁免权。
按照经营形态划分,自由贸易港可分三种:1. 专为储运和转口贸易设计的自由贸易港区,即商业型自由贸易港;2. 为加工制造业设的加工出口区,即工业型的自由贸易港区;3. 转口仓储贸易工业及金融服务多目标功能,综合性自由贸易港区。
“目前全球有2000~5000个自由贸易港,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我国最早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仓库等按照理论划分,应该都属于自由贸易港范围之内。”李光辉对记者称。
基于中国国情
2017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
这是“自由贸易港区”首次作为完整概念提出。依据《方案》,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将在洋山保税港和浦东机场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设立,并将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特色贸易监管制度。这将极大的促进境内外货物和资金在港口区的自由流动。
作为“领头雁”的上海港及浦东国际机场的进出口集装箱量和货邮量居全球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业务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
四年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启航。在政府职能转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和营商环境。洋山港拥有优良的港口条件和基础设施,有着丰富的航线资源。在赵晓雷看来,“这些制度条件和自然条件可以支持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港。”
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自贸港的建设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对我们来讲,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理论上世界各国都不同,是根据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所设定的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设立自由贸易港应该是什么模式需要结合上海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上海经济发展进程,同时为中国未来的自由贸易港发展探索路径、总结经验。”李光辉这样解读。
那么,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将会带动中国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赵晓雷认为,自由贸易港建设首先会带动国际中转贸易、离岸贸易的发展,大大提升上海港国际转口贸易业务的份额,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转型升级。离岸业务税收政策及监管制度如有创新突破,也将带动离岸贸易的发展。此外,“一线放开”“区内自由”还能带动国际航运、全球维修、国际物流、高端制造、内外贸一体化平台、服务贸易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更大改革自主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署名文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称自由贸易港为“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作为自贸试验区的“升级版”,自由贸易港的开放程度更不一般——怎样理解更大改革自主权?
李光辉表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是进一步完善港口船只自由进入监管模式的新探索,从“放宽”到“放开”意味着港口贸易更优惠、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更高。
他认为,从现有的世界开放平台来看,自由贸易港的开放程度是最高的,我们国家也同样——1. 隔离封闭,是设在区内国家领土上,用围栏隔离封闭起来的区域,其面积不等;2. 境内关外;3. 充分自由;4. 优惠政策;5. 港区联动。
也就是说,与自贸试验区相比,自由贸易港有望在“一線(国境线)放开”方面取得新突破,将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有望实现不报关、不完税、转口贸易也不受限制。
2017年10月11日,上海市发改委在《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中表示, 要加快推进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以“区港一体、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为核心,把货物进出、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改革结合起来,实现开展国际业务的最大便利。
应该看到,上海港的货物贸易吞吐量已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国际转口贸易份额低下,离岸贸易更是没有发展,服务贸易的比例也较低。为了带动贸易转型升级,必须对标世界上先进自贸区的制度,实施更高水平的“一线放开”“区内自由”,促进国际高端要素自由流动,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港(园)区。
那么,目前来看,上海自由贸易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主要改革措施有哪些呢?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告诉记者,上海自由贸易港将实施“更高标准”——高于自贸试验区的口岸监管标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基本要素是:第一,货物、物品进出“一线”免于惯常海关监管,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最大程度简化甚至免于货物进出“一线”的申报,进入自由贸易港的货物不缴纳关税和其他进出口税;第二,在自由贸易港区内,企业可以自由开展仓储、物流、销售、展览、维修、组装、加工、制造、包装等生产经营活动,区内的业务准入方面无需经过审核批准;第三,货物、物品进出“二线”实行进出口申报管理,依靠高标准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安全高效管住。
“上海在‘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的贸易管制、通关报关、业务准入、关税及进出口税、区内流转税等方面预计会有重点突破。”赵晓雷向本刊记者透露,另外在国际船舶管理、贸易金融、航运金融、外汇跨境结算支付管理等方面也可能有更加开放和便利化安排。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实施更高标准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与有效防范风险如何平衡,将对监管模式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形成挑战。
2017年12月22日,记者从上海财政局获悉,2017年上海新增减税330亿元、降费175亿元,维持每年新增减税降费500亿元的规模。
上海市财政局负责人随即在公开场合表示:“上海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在制度设计上会更加与国际接轨。”
这也是上海官方近日在公开场合首次谈及“自由贸易港”建设。
据中国证券网报道,目前,上海自贸港建设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中。2017年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8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而之前的十九大报告则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那么什么是自由贸易港呢?有了自贸区,为什么还要设立自贸港呢?
事实上,对于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区或自由区,国际上并没有公认的法定定义区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告诉记者,自由贸易港是个系统概念,包括四方面特征:1. 一主权国家政府划定的国境内海关监管关卡以外的特定港口区域;2. 外国船舶货物资金可自由进出,其中包括运输储存包装分类,及加工制造等活动均可自由经营;3. 自由贸易港内无需缴纳关税;4. 自由贸易港内不受海关及其他各种繁杂程序检查,仅在货物自由贸易区,海关介入该主权国家。
“自由贸易港是在自贸试验区基础上开放度更高的功能区。”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他认为,中国的自由贸易港设立直接对标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的最高开放标准和监管制度。自由贸易港的核心功能应该是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促進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国际贸易中心的能级。自由贸易港建设将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口岸监管制度和模式。
据了解,上海的自由贸易港,目前包括是洋山港 浦东机场,洋山保税港区是14.16平方公里,浦东机场综保区是3.59平方公里,海港和空港的组合,是国际上自由贸易港的主流布局。
那么,自由贸易港在中国的新时代,将以怎样的全球开放格局促进经济升级?
在李光辉院长看来,现有的自由贸易港被赋予更大自主权,在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自由贸易港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与世界规则的对接,通过先行先试营造与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同时探索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自由港的由来
自由港至今有400多年历史,但是由于早期发展多与殖民体系的扩展相联系,并未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制度变革的选择。”
最早的自由贸易港要追溯到1547年,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雷格亨港被辟为自由贸易港,这是历史上首次正式以“自由港”命名。17世纪开始,欧洲一些贸易大国将主要港口和城市辟为自由贸易港,如意大利的热亚那、法国的敦刻尔克、德国的汉堡和不来梅、丹麦的哥本哈根等。
19世纪20世纪初,许多国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自由港贸易区,比如直布罗陀、新加坡香港等自由港,形成现代自由贸易港,这时期是快速发展时期。到现在,自由贸易港发展也是比较迅速。
“总的看来,世界上自由贸易港很早就出现。”李光辉告诉《人民周刊》记者,作为非海关监管区,自由贸易港享受免关税和配额许可证特权、货物储存期限不受限制,同时区内可进行仓储贸易制造加工装配等业务,也就是说,自由贸易港区拥有经济上的治外法权和豁免权。
按照经营形态划分,自由贸易港可分三种:1. 专为储运和转口贸易设计的自由贸易港区,即商业型自由贸易港;2. 为加工制造业设的加工出口区,即工业型的自由贸易港区;3. 转口仓储贸易工业及金融服务多目标功能,综合性自由贸易港区。
“目前全球有2000~5000个自由贸易港,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我国最早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仓库等按照理论划分,应该都属于自由贸易港范围之内。”李光辉对记者称。
基于中国国情
2017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
这是“自由贸易港区”首次作为完整概念提出。依据《方案》,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将在洋山保税港和浦东机场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设立,并将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特色贸易监管制度。这将极大的促进境内外货物和资金在港口区的自由流动。
作为“领头雁”的上海港及浦东国际机场的进出口集装箱量和货邮量居全球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业务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
四年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启航。在政府职能转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和营商环境。洋山港拥有优良的港口条件和基础设施,有着丰富的航线资源。在赵晓雷看来,“这些制度条件和自然条件可以支持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港。”
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自贸港的建设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对我们来讲,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理论上世界各国都不同,是根据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所设定的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设立自由贸易港应该是什么模式需要结合上海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上海经济发展进程,同时为中国未来的自由贸易港发展探索路径、总结经验。”李光辉这样解读。
那么,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将会带动中国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赵晓雷认为,自由贸易港建设首先会带动国际中转贸易、离岸贸易的发展,大大提升上海港国际转口贸易业务的份额,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转型升级。离岸业务税收政策及监管制度如有创新突破,也将带动离岸贸易的发展。此外,“一线放开”“区内自由”还能带动国际航运、全球维修、国际物流、高端制造、内外贸一体化平台、服务贸易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更大改革自主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署名文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称自由贸易港为“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作为自贸试验区的“升级版”,自由贸易港的开放程度更不一般——怎样理解更大改革自主权?
李光辉表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是进一步完善港口船只自由进入监管模式的新探索,从“放宽”到“放开”意味着港口贸易更优惠、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更高。
他认为,从现有的世界开放平台来看,自由贸易港的开放程度是最高的,我们国家也同样——1. 隔离封闭,是设在区内国家领土上,用围栏隔离封闭起来的区域,其面积不等;2. 境内关外;3. 充分自由;4. 优惠政策;5. 港区联动。
也就是说,与自贸试验区相比,自由贸易港有望在“一線(国境线)放开”方面取得新突破,将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有望实现不报关、不完税、转口贸易也不受限制。
2017年10月11日,上海市发改委在《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中表示, 要加快推进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以“区港一体、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为核心,把货物进出、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改革结合起来,实现开展国际业务的最大便利。
应该看到,上海港的货物贸易吞吐量已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国际转口贸易份额低下,离岸贸易更是没有发展,服务贸易的比例也较低。为了带动贸易转型升级,必须对标世界上先进自贸区的制度,实施更高水平的“一线放开”“区内自由”,促进国际高端要素自由流动,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港(园)区。
那么,目前来看,上海自由贸易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主要改革措施有哪些呢?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告诉记者,上海自由贸易港将实施“更高标准”——高于自贸试验区的口岸监管标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基本要素是:第一,货物、物品进出“一线”免于惯常海关监管,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最大程度简化甚至免于货物进出“一线”的申报,进入自由贸易港的货物不缴纳关税和其他进出口税;第二,在自由贸易港区内,企业可以自由开展仓储、物流、销售、展览、维修、组装、加工、制造、包装等生产经营活动,区内的业务准入方面无需经过审核批准;第三,货物、物品进出“二线”实行进出口申报管理,依靠高标准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安全高效管住。
“上海在‘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的贸易管制、通关报关、业务准入、关税及进出口税、区内流转税等方面预计会有重点突破。”赵晓雷向本刊记者透露,另外在国际船舶管理、贸易金融、航运金融、外汇跨境结算支付管理等方面也可能有更加开放和便利化安排。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实施更高标准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与有效防范风险如何平衡,将对监管模式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形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