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周斌书画展

来源 :书法赏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周斌初识至今,大约有十年的时间了。而这几年交往的渐多,想也是因为双方在艺术上多有共同感受的缘故罢。
  就他的年龄来说,周斌如今在书画创作上所获得的成就,或可说是超前的。这自然与他自小长成的耳濡目染的良好文化环境有关,但依我看来,周斌的向来勤奋和突出的悟性聪颖,则更加造就了这位年方三十的青年书画家。
  周斌的学书之道,经历了一条先学颜氏(鲁公)楷体,后学世称“颠张(旭)醉(怀)素”的大草书体,再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行草的路子。而恰恰是这样一条在旁人眼中看来很是平常的学书路径,却因人而异地在周斌身上生发了闪光点。
  在学书意念上,周斌自有他的观点。他认为艺术美不仅仅只是一种徒有外在形式的整饬完整,它更是人生本体的气度、气质的至细体现。书法和绘画本是高境界的反映思维和性灵的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纯粹的技法熟稔断然是两码事。因此,光凭着这一点可贵的识见,我想也就足够作为奠定一位传统型书画家的丰厚基础了。
  周斌的画,以前我没见过。猜想当初上手,很可能是写字写累了,余将墨用来调剂精神的。另外,根据他的书法风格,他的画应是文人画一类,似乎才更合适于他的笔性特点。这次一读果然。书画本是一源。古来善画者,莫不同时善书善文。
  前不久,我还在一次大型中日书法联展中,见到一幅周斌作的一反常态的楷式立轴,并且从中闻到了晋人法书的气息。这一景况是否意味着他正将自己的书学之路拓向更加广阔的表现领域?对此,周斌自会以新近的所有作品,来从容自信地迎接善识者的甄辨的。
  周斌正年轻。流露在他的书画作品中的些许稚嫩,或是他的不足。反之,如果在这个年龄里有着过分老到的结茧式的熟练,我看,倒是一种可怕和危险。
其他文献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大发展的时代,我国的书法发展由不自觉期进入了书法发展的自觉期,篆、隶、草、楷、行多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成为后世宗法的对象,书法成了这个时代樗性艺术。
期刊
从上世纪后期发轫的中国现代书法狂热的变革运动,可谓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层面之广,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重要时期。但这种大众化的狂热运动并未把当代书法推至一个历史的高度。
期刊
苏轼《前赤壁赋》,纸本,行楷书,六十六行,六百零五字。曾经宋代贾似道、明代陆宪、项元汴、清代梁清村等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期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六百卷《大般若经》之心髓也。文句简约,而赅摄般若甚深广大义,得其心要,故名曰《心经》。
期刊
郑燮(公元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清朝中期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
期刊
“辛丑重九,诵先先生(郑诵先)曾书此联,发表于同年十月二十九日人民日报书法篆刻专页。原件不知收藏何处,未得一观真迹。……”
期刊
篆刻同国画一样,从艺术风格上似可分为工笔与写意两派。有的印人擅工笔,有的印人喜写意,工笔尚气韵,写意重气魄。
期刊
  
期刊
这本书法集出版后,罗一鸣老师给我邮来他的书样,并在扉页上诚恳地要求我“指正”。根据这么我年和他学习书法,并交往相知,我知道他在对待书法艺术上,绝对是谦逊的一个人。
期刊
虽然我与周斌并不常相见,但在偶尔交谈中我观察到他是一个有个性的青年。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敏锐的思维能力在他身上洋溢着一股才气,我想这或许是他的书法能在当今上海书坛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吧!一九九五年他被列入上海十大青年书法家之一,其作品又陆续在全国重大书展中入选并获奖,这掠光浮影般的荣耀并未使他飘飘然起来,相反他却以十分宁静的心理蜗居斋室,甘守寂寞,于墨池中虚心涵泳,这就不得不使我对他另眼相看了。大凡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