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翁同龢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敖的代表作《北京法源寺》中,主角譚嗣同以身殉道、康有为忧国忧民、光绪帝放手一搏的故事,让人读罢感慨万千。
  除了主角,配角之一的帝师翁同龢的形象也很感人——他不顾顽固派的阻挠,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招致忌恨,由此被慈禧太后罢黜。当他离开紫禁城时,与光绪帝师徒二人,依依不舍。他为变法维新搭了栈道,当别人走向前,他自己却成了垫脚石。书中这一幕感人至深,仿佛翁同龢受了天大的委屈。
  然而,小说中形象高大的翁同龢,跟历史中的翁同龢判若两人。真正的他是朝廷重臣,两朝帝师,在学问上更是举世公认的大师,但他爱惜羽毛,不敢担当。

主战的真实动机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展开黄海海战,北洋水师遭受重创,大清败局难以扭转。慈禧太后召见翁同龢,要他去天津与李鸿章一起商讨,可否请沙俄出面调停中日战争,并保住朝鲜这个藩属国。
  为什么要派翁同龢?因为翁同龢并不是只有同治、光绪两代帝师这一个身份,他还曾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入值军机大臣,可以说是大权在握。环顾整个朝廷,只有他能与李鸿章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一筹。
  但翁同龢拒绝接受这个任务,他说:“此事有不可者五,最甚者俄若索偿,将何畀之?且臣于此始未与闻,乞别遣。”慈禧说,那咱就不提联俄的事情了,你去天津责问一下李鸿章为何打了败仗吧。翁同龢这才勉强答应去天津,但还是嘟囔着什么“臣为天子近臣,不敢以和局为举世唾骂也”。
  此时,日本陆军已经占领平壤,辽东岌岌可危。若辽东沦陷,日本下一步很可能会从海陆二路夹击京城。值此国难之时,翁同龢最先考虑的居然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声名,而不是如何维护国家的利益,实在是令人齿冷。
  翁同龢从天津回到北京后,向慈禧详述与李鸿章见面的情形,并声称请俄国出面调停的事情,“以后由北洋奏办,臣不与闻”。这算是把所有谈和的担子都推到李鸿章身上,自己落得一身轻松。
  在此之前,1894年7月底,日本偷袭大清运兵船的消息传到北京,翁同龢强烈主战。作为老师,他的态度左右了光绪帝的决策,促使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对日宣战。但是,翁同龢主战的动机却与光绪帝完全不一样,光绪帝主战,是为了保家卫国;翁同龢主战,却是想借此机会整一整李鸿章。
  翁同龢极力主战,李鸿章极力主和,二人闹得不可开交。翁同龢的门生,同时也是李鸿章部属的王伯恭想调和二人的关系,便去劝翁同龢不要轻易主战,谁知翁同龢笑话他书生胆小。王伯恭说:“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翁同龢回答:“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也就是说,翁同龢真正关心的不是国家在这场战争中的存亡,而是要借中日战争检验北洋军力的成色。如果淮系陆军和北洋水师仗打得不好,那么他正好可以找到借口对其整肃,打击李鸿章。
  平心而论,当时日本朝野上下已经急不可耐地要发动侵略战争,不管大清这边的决策是止戈还是动武,双方都不可避免要大打一场。战争发动的主动权在日本,不在大清,所以翁同龢不应该因为“主战”而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
  另外,翁同龢并不是因为跟李鸿章有私怨而处处掣肘北洋水师。事实上,作为只懂“四书五经”的传统知识分子,翁同龢主管户部,面对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情况,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节流,而不是开源。但是节流又不能节省老佛爷修园子的钱,结果就只能在军费上省钱。实际上,他停止的不仅是北洋水师购买洋枪、炮弹、舰船、机器的经费,还有南洋水师的军费。他跟李鸿章的不和,其实很大原因是二人的政见不同,私怨只是掺杂其中。
  但是,翁同龢确实把国家大事当成自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他在主战时既没有想过北洋水师官兵的身家性命,也没有想过宗庙社稷的安危。一个朝廷股肱之臣竟拥有这样的心理,试问,清朝的国事怎能不败坏?

推卸和谈责任


  面对日军的凌厉攻势,清政府只得选择和谈。翁同龢当然知道负责和谈的人会招致举世唾骂,甚至可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他选择避开这个任务,推李鸿章出面去收拾烂摊子。
  春帆楼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对李鸿章狮子大开口,仅赔款一项,就要白银3亿两。谈判期间,由于李鸿章被日本青年刺伤,头破血流,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日本政府这才同意减少赔款一亿两。
  另一边,紫禁城里的翁同龢与李鸿藻力争修改约稿,对光绪帝声称:“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这完全是无用的话,谁都知道割地的危害,光绪帝自己知道“台湾去,则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他不需要这种故作高明的建议,他需要的是一个如何能够不割地的良法,但是翁同龢等人显然对此束手无策。
  李鸿章心里很清楚,一旦在《马关条约》上签下名字,自己将遗臭万年,所以后来他说:“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
  就国家利益的得失而言,大清输得惨不忍睹,但是从打击政敌的成果来看,翁同龢大获全胜。李鸿章不但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要职,还丧失了一世英名,从此门庭冷落。而翁同龢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后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依然是中枢重臣。虽然他也自责,说自己“上无以对天造之恩,下无以慰薄海之望”。
  讽刺的是,在总理衙门大臣的任上,他并没能保住自己的英名。当德国强占胶州湾,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时,翁同龢还想把签字的任务推给别人。但现在他是总理衙门的一把手啊,他不签谁签?光绪帝命令他必须签。条约签完之后,翁同龢痛苦万分:“以山东全省利权形势拱手让之腥膻,负罪千古矣。”这个时候,他想的依旧是自己将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的问题。
  诚然,李鸿章的个人缺陷也很明显,他一手打造的淮系军队有着强烈的私家军队的色彩,而这一点恰恰是翁同龢等清流派官员所无法容忍的。但是,李鸿章好歹愿意做这个帝国的“裱糊匠”,为此不惜搭上自己的名节;翁同龢则相差太远,翁同龢可以引经据典、义正词严,但受格局和眼界所限,他面对政治难题时一筹莫展。当社稷处在危难之时,他又太爱惜羽毛,只会推卸责任,龟缩幕后,将自己保护起来。作为一个股肱之臣,他这种没有担当的作为,真的是连“裱糊匠”都比不上。
  (朝 仪摘自天地出版社《历史的荣耀》一书,黎 青图)
其他文献
2021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颁给了一只章鱼。  这只章鱼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是海洋众生里普通的一员,独来独往,靠着各种伪装小心翼翼地活着。  如果不是恰好被克雷格·福斯特发现,她应该和绝大多数同类一样,就那样悄无声息地存在着,直到短短的一生结束——章鱼在野外很少能存活超过18个月。  遇见她的时候,电影制片人克雷格正经历着人生的巨大危机。多年来的繁重工作让他精疲力竭,曾经热爱的事业也不再能带来快
期刊
金庸小說中,“科二代”很多,但没有谁像郭襄一样得天独厚。  父亲是“北侠”,师祖是“北丐”和“江南七怪”,父亲的义兄是“中顽童”,母亲是丐帮帮主,外公是“东邪”,哥哥是“西狂”,嫂子是古墓派传人。她的另两个哥哥是“南帝”的传人,姐夫也是后来的丐帮帮主。她还得到过金轮法王的垂青。  所以,当郭襄想开始自己的科研课题的时候,拥有几乎无穷的选择。  事实上,郭襄对诸多武功也都有所涉猎。在少室山下,郭襄和
期刊
鼠演雜技,童妇无不美谈之。一日,象莅临参观,场为之塞。翌晨,报纸头版头条,介绍象于场中卷鼻扇耳、摇尾晃腿以及众人观赏之乐况,毫不及鼠技。鼠大怒曰:“主角是我,登象作甚?”人谓曰:“巨物一挡,见你不着矣!”  (若 子摘自中信出版社《给孩子的动物寓言》一书)
期刊
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生活习惯往往是造成地球污染的元凶,立陶宛插画家普利特尼凯特把这些亟须重视的环境问题画成一幅幅温暖又忧伤的插画,希望唤起人类的环保意识。乳制品工业污染严重被束縛的动物燃烧化石燃料的隐形成本尾气“海啸”水瓶污染卫生纸对环境的危害很大不要发动洪水给你的房子供暖,也是给地球“供暖”
期刊
一  袁隆平在重慶读大学时,有同学在嘉陵江失踪,他跳江搜寻,顺流而下,一口气游了5000多米。  他是游泳健将,读中学时得过游泳选拔赛100米和400米两个第一,还得过省体育运动会游泳项目的银牌。  1952年,贺龙主持西南地区运动会,袁隆平代表川东到成都参赛。他因好奇龙抄手等小吃,吃完后身体不适,表现不佳,最终得了第四名,而前三名都入选了国家队。  返回大学后,他报名参加空军,在800多报名者中
期刊
一  “你是哪里人?”每次我开口说话,就有陌生人好奇地问。这个问题让我难以启齿。  我调慢自己讲话的速度说:“我来自日本。”  他们恍然大悟,然后又补充说:“汉语讲得很好啊!只是觉得你的口音不太像本地人。”类似这样的对话不知重复了多少回,虽然我早已习惯,但心中总是有一丝无奈。  事实上,我是在中国“留学”的中国人。  这天下午,我坐校车到达医院,跟着同学来到耳鼻喉科。诊室里,患者进进出出,我穿上白
期刊
老舍曾写文章谈盖叫天的表演,“梅兰芳同志在介绍盖老的时候说,一位演员的表演技术是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这话对。三十多年前,我看过盖老的戏,那正是多的时候”。后来,“我再看他的戏,已是炉火纯青,到了少的阶段,一手一式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我想,这是艺术修养的一个规律。文艺工作者大概都是如此:初学时,本领少,欠丰富,故须多学广见。此由少而多也。到了中年,本事多了,渐知收敛、控制,于是由多而少”。  做
期刊
腊肉烧白这道菜,每年会在我家出现两次,小叔自己做,自己吃。  从2008年到现在,小叔一共做了18次腊肉烧白:每年5月12日那天做一次,除夕那天做一次。每次做完,小叔在饭桌上就守着那一盘菜吃。  家里人从不劝阻,因为我们都知道,小叔这样做,是为了纪念一个孩子。1  2004年,小叔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川羌族自治县关内漩坪乡教书。那个地方不大,一个年级只有三四十个学生,小叔在学校里是数学老师
期刊
換季时,发觉满满当当的衣橱里,竟然已无几件中意的衣服。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去年此时,究竟如何穿衣戴帽的,怎么毫无印象?  其实,荒芜的并不是衣橱,而是心头所好。旧的没能历久弥新,并非是因为衣衫破敝陈旧,而是对当初新衣的乍见之欢已渐行渐远。  人有很多类似细得不得了的感觉,他们并不明确自己缺什么,只是隐隐觉得属于自己的东西哪里不好。烦恼,也不是因为真的缺了什么,而是对已然拥有的物件不知如何妥善安放。
期刊
仪式存在于时间中,犹如房屋存在于空间中。时间的流逝在我们看来不应该像一把沙子,在磨损我们,在消耗我们,而是在完成我们。应该说时间是一幢建筑物。这样,我过完一个节日以后又是一个节日,一场庆祝活动以后又是一场庆祝活动。葡萄收了一次又一次,就像我在孩童时代,在父亲的深宫大院里从议事厅走到休息廳,每一个脚步都有意义。  (夕梦若林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要塞》一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