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iniature Sculp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hiwan Pottery Art and it is rich in contents.Small as it is ,it can express abundant details, especially it can describe happiness, anger, sadness and joy of pottery charactors vividly. Pinching,sticking and pressing are its main techniques.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塑工艺技法。
石湾微雕也称石湾微塑,俗称“山公”,是石湾陶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石湾微雕的缘起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
石湾陶艺最早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清末后期开始流行的石湾微雕——“山公”,只是为民间的盆景捏塑、雕刻一些人物、动物、桥梁、船艇、水寮、亭台、楼阁、舟榭等陶塑、陶雕配件,用以衬托山、石、亭、宇等,是石湾陶塑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关于石湾微雕艺术的来源,佛山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刘来是佛山清末时期以制作漆盒为生的艺人,有一天他的太太霍藏看着他做的漆盒画面上,有几个老翁在山间小道漫步,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他太太突发感想:要是在自家庭院的假山上也放上几个陶人,岂不是很有趣?于是她马上动手,用一团团红泥进行捏塑,石湾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山公”就这样在霍藏的手中诞生了。
当时的“山公”在工艺上还较粗糙,比例也不协调,衣纹及人物动作简单生硬,头部仅六个点,面部没有什么表情,作品种类也很单一。
19世纪60年代,刘来的儿子刘辉胜继承了“山公”技艺,并创造性地加以改进:按照人体骨架的比例进行塑造,辅以各式衣纹,这在当时被称作“胎骨法”。
20世纪20年代,刘辉胜的儿子刘佐潮、刘伟棠将“胎骨法”工艺更深化了一步,山公盆景更加完善。除原有的题材外,还增加了种类繁多的帆船、鸟兽等,但颜色比较单调,造型也很有限。
20世纪70年代至今,刘伟棠的儿子刘国成、刘国祥及其他家庭成员将“山公”技艺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在花色、品种、造型等方面有着质的飞跃。刘国成的作品构图丰富,有用垂直线、水平线、S线的,有用三角形、同心圆的,以求获得最佳的艺术表达效果。所以,他的作品因生动传神、古朴典雅而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他个人也因此获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二、石湾微雕的艺术布局
石湾微雕在艺术布局上要求“形、神、意”的和谐结合。
“形”,即“置陈布势”,就是作品的整体构思,亦称章法,是石湾微雕作品的基础,即在开始之前就要有计划地处理作品的整体布局结构,使得作品的形象有条理地加以安排,使形象在作品的安排中合乎美学原理,准确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完美地表达作者的立意要求。
“神”就是作品的神韵,是评价一件作品优劣的标准。作品有没有神韵,能否折射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意图、情趣,能否扣人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和视觉享受,这就是作品的“神”,是石湾微雕作品的灵魂。
“意”,即意境,是石湾微雕作品的艺术氛围。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相济的诗意空间,使石湾微雕从原来的简陋粗糙的配件一跃成为有生命力、有艺术价值、有独特内涵的艺术品。
三、石湾微雕的艺术要求
石湾微雕的艺术要求上讲究“微、巧、精、速” 高度统一。石湾微雕,其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外在美与意蕴美统一的特征,因此,其制作工艺上要求手工灵巧,工序严谨,能够呈现美感,能够让人在欣赏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共鸣。
所谓“微”就是指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塑技法,在制作时,要求凝神静气、一丝不苟。作品体积小,一个火柴盒般大小的容器就能装上百件的微雕作品,这是微雕的最基本的特点和长处,使其区别于其它石湾陶塑技艺的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巧”,即巧妙,要求作者对作品表达的内容在布局上进行巧妙的安排,而且这种安排必须符合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意旨,能够让人赏心悦目、心领神会。
所谓“精”,即是要求做到细腻精巧、生动传神,在人物的动作形态、面部表情上,力求生动鲜明、活灵活现,达到细节处逼真传神的艺术效果。
所谓“速”,是指速度。可以说,没有速度就没有石湾微雕艺术,这就要求作者短时间内就要出一件作品,少到几分钟,多到半小时等。因为石湾微雕作品所用的原料都经过严格筛选,是石湾泥、岗沙、东莞泥的混合品,其中含有72.8%的氧化硅、16.25%的氧化铝、1.95%的氧化铁、1.83%的氧化钠、1.13%的氧化钙、0.41%的氧化镁、0.25%的氧化钾,精选程度为1.25目筛,残渣率0.7%,泥质比较精细,再加上每件作品所需的泥量小,水分容易蒸发,造成风干。所以,作者必须借助精准的眼力、娴熟的工艺、到位的技法,使微雕作品一气呵成、快速成型。
四、石湾微雕的胎骨技法及其工艺制作过程
石湾微雕中的人物雕塑工艺分为“行公”与“上胎”两种,“行公”就是行货,一般放在园艺山石上起点缀作用,以烘托主题效果,手法及做工都比较粗糙。“上胎”即用胎骨法,其工艺就比较精细:从衣纹的处理、神态的表达、用具的搭配等方面,要求比较高。这类“山公”可作案头的欣赏摆件,其动态各异,可分为立、走、坐、蹲、卧等姿势;其内容丰富,尤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为创作素材,如诗、酒、琴、棋、渔、樵、耕、读等内容。
1.胎骨技法
“山公”作品大小不一,需要根据盆景的大小和自身的尺寸进行选择,大的也就几公分,小的不到0.5公分,有的甚至更小。“山公”虽小,但其神态逼真,尤其是能把人物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匠心独具,惟妙惟肖,达到了型、神、意的高度统一,胎骨法是其主要工艺。
何谓“胎骨”?“胎”,就是泥胎,即露出泥的本色,没有釉色和光泽;“骨”,就是指按照人体骨架比例进行造型,从三分到二寸甚至半公分不等,按照人体架构的尺寸比例进行塑造“山公”,再辅以各种样式的衣纹。
“胎骨”法诞生后,“山公”在题材、品种上增添了许多内容,如诗、酒、琴、棋、渔、樵、耕、读、八仙、亭台楼阁以及畜、鸟、虫、鱼等动物造型,形成了石湾微雕的独特风格。
胎骨法在工艺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雕、按塑、捏塑、贴塑等方法,新增了搓、挑、划等技法,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使造型气韵生动,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审美情趣,达到了“小中见大”“缩龙成寸”的艺术效果。
2.石湾微雕的工艺制作过程
石湾微雕的工艺制作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有捏、贴、捺三种阶段,现在增加了“搓、挑、划”等工艺阶段,每种工艺阶段之间又不是完全独立、截然分开的,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
“捏”就是用陶泥捏出微雕作品的各部分的大致轮廓;“贴”就是用泥浆将各部分贴结成型;“捺”就是对细节精细修饰,如捺合各部分的贴结处,捺平缝口,捺出动物的皮毛肌理、树叶的纹理、小鸟的羽毛、流水的效果等等。“搓”就是将适量的陶泥放在工作台或手掌上,搓成细细的长条形,以备用作人物的发辫、松树的松针、渔翁的钓线等等。“挑”就是挑出人物、动物的五官等细微之处;“划”就是划出人物的冠带及衣服的纹路等。
下面就以石湾微雕作品中最常见的人物微雕为例,看看其制作工艺过程。
创作微雕人物,依照次序,先是脚、躯干,然后是手,最后是头脸。如果做个身高约三寸的人物微雕,通常做法是:
①先用泥胎捏、搓出两条筷子般粗的泥条,长度约一寸半,再将两条泥条并排在一起,然后将两条泥条的一端捏在一起。
②捏一块大小厚薄适当的长方形泥片,长约一寸半,宽约一寸,以做长衫备用。
③将泥片包住两条泥条捏在一起的那端,做成长衫状,泥条要露出五分之一。
④在露出的两条泥条末端捏出两只脚,再分别贴上一粒米粒般大小的陶泥,然后将这两粒陶泥通过挑、划等工序做成鞋子。
⑤从脚算起的三分之二的上端处捏成椭圆形作为躯干,再用刀划出两个环绕躯干的圆圈作为腰带。
⑥以腰带为界,向上斜斜地划出十道左右深浅、长短不等的衣纹。
⑦搓出两条比火柴棍稍粗的长度约一寸的泥条做手臂,将一端做成手腕备用。
⑧捏两粒陶泥,压扁,通过刻、挑、划等工序,做成手备用。
⑨捏两块长一寸,宽半寸的泥片,再将泥片分别围住一条手臂,在肩膀部位,将泥片和泥条同躯干捏在一起,再用刀捺出肩膀,将手腕上方部位的泥片捏出衣袖,稍作修饰后,各划出六道衣纹。
⑩将备用手蘸上泥浆后贴在袖口的下方。
将一小团陶泥揉成球形,直径约两公分,捺出颈部,做成人物的头部备用。
在躯干上方的脖子位置挖空一个杏形的领窝。
将备用头部蘸上泥浆,安在领窝处,用挑、划等工艺将头部的五官及面部表情勾勒出来。
将衣领、胡须、头饰等配件蘸上泥浆贴上。
将各部分的粘接处捺平滑,使之浑然一体。
将眉毛、胡须、头发等需要黑颜色的部位涂上石墨。
待泥坯干透后,放入加盖的匣钵内,等待烧制。
五、石湾微雕的烧制工艺
在烧制工艺方面,过去一般都是龙窑烧造,最出名的是石湾的南风古灶龙窑。燃料为木柴,烧成温度在900~1000℃。
目前的烧造多用电或气作为燃料,也有用传统的龙窑,用木柴烧造的,通常情况下,一件作品需用一个匣钵装烧,这样有几个好处:
①避免在烧造过程中的烟雾将作品熏黑。
②避免堆烧的作品垮塌而互相碰撞,而且匣钵也易于堆放也不易垮塌。
③避免不同颜色的陶泥作品在烧造过程中颜色互染而影响作品的效果。
④温度能达到1250~1280℃的可控范围,烧成效果更好,敲击作品,其声音会更加清脆。
烧制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温度的控制,范围在1250~1280℃,温度超过就会起泡变黑,温度不足就会烧不出胎色,所以在整个烧制过程中要经常查看温控系统。一般情况下,烧成带只需15分钟,冷却带却要8个小时。烧成后的收缩率一般在15%,所以,作品在出窑后不宜急冷却,比如说用冷水浇淋冷却,这样会使作品因热胀冷缩不均而破裂,导致前功尽弃。
六、结论
在石湾微雕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沿革中,从传统的山公到现代的微塑,从单个山公到群体组合,从配件到主角,从形态到神态,无不凝聚着几代微雕人的辛勤、汗水和心血。
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山公”不再是单件欣赏品,也不再是自然山石的配件,它融中国山水、园林艺术、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于方寸之中,以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思。
石湾微雕作品,源于生活,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石湾微雕艺术,高于生活,但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广大民众。如何突破石湾微雕的发展瓶颈,如何创新传统模式,如何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是摆在佛山微雕传承人面前的难题,也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亟需研究的课题。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塑工艺技法。
石湾微雕也称石湾微塑,俗称“山公”,是石湾陶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石湾微雕的缘起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
石湾陶艺最早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清末后期开始流行的石湾微雕——“山公”,只是为民间的盆景捏塑、雕刻一些人物、动物、桥梁、船艇、水寮、亭台、楼阁、舟榭等陶塑、陶雕配件,用以衬托山、石、亭、宇等,是石湾陶塑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关于石湾微雕艺术的来源,佛山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刘来是佛山清末时期以制作漆盒为生的艺人,有一天他的太太霍藏看着他做的漆盒画面上,有几个老翁在山间小道漫步,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他太太突发感想:要是在自家庭院的假山上也放上几个陶人,岂不是很有趣?于是她马上动手,用一团团红泥进行捏塑,石湾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山公”就这样在霍藏的手中诞生了。
当时的“山公”在工艺上还较粗糙,比例也不协调,衣纹及人物动作简单生硬,头部仅六个点,面部没有什么表情,作品种类也很单一。
19世纪60年代,刘来的儿子刘辉胜继承了“山公”技艺,并创造性地加以改进:按照人体骨架的比例进行塑造,辅以各式衣纹,这在当时被称作“胎骨法”。
20世纪20年代,刘辉胜的儿子刘佐潮、刘伟棠将“胎骨法”工艺更深化了一步,山公盆景更加完善。除原有的题材外,还增加了种类繁多的帆船、鸟兽等,但颜色比较单调,造型也很有限。
20世纪70年代至今,刘伟棠的儿子刘国成、刘国祥及其他家庭成员将“山公”技艺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在花色、品种、造型等方面有着质的飞跃。刘国成的作品构图丰富,有用垂直线、水平线、S线的,有用三角形、同心圆的,以求获得最佳的艺术表达效果。所以,他的作品因生动传神、古朴典雅而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他个人也因此获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二、石湾微雕的艺术布局
石湾微雕在艺术布局上要求“形、神、意”的和谐结合。
“形”,即“置陈布势”,就是作品的整体构思,亦称章法,是石湾微雕作品的基础,即在开始之前就要有计划地处理作品的整体布局结构,使得作品的形象有条理地加以安排,使形象在作品的安排中合乎美学原理,准确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完美地表达作者的立意要求。
“神”就是作品的神韵,是评价一件作品优劣的标准。作品有没有神韵,能否折射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意图、情趣,能否扣人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和视觉享受,这就是作品的“神”,是石湾微雕作品的灵魂。
“意”,即意境,是石湾微雕作品的艺术氛围。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相济的诗意空间,使石湾微雕从原来的简陋粗糙的配件一跃成为有生命力、有艺术价值、有独特内涵的艺术品。
三、石湾微雕的艺术要求
石湾微雕的艺术要求上讲究“微、巧、精、速” 高度统一。石湾微雕,其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外在美与意蕴美统一的特征,因此,其制作工艺上要求手工灵巧,工序严谨,能够呈现美感,能够让人在欣赏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共鸣。
所谓“微”就是指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塑技法,在制作时,要求凝神静气、一丝不苟。作品体积小,一个火柴盒般大小的容器就能装上百件的微雕作品,这是微雕的最基本的特点和长处,使其区别于其它石湾陶塑技艺的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巧”,即巧妙,要求作者对作品表达的内容在布局上进行巧妙的安排,而且这种安排必须符合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意旨,能够让人赏心悦目、心领神会。
所谓“精”,即是要求做到细腻精巧、生动传神,在人物的动作形态、面部表情上,力求生动鲜明、活灵活现,达到细节处逼真传神的艺术效果。
所谓“速”,是指速度。可以说,没有速度就没有石湾微雕艺术,这就要求作者短时间内就要出一件作品,少到几分钟,多到半小时等。因为石湾微雕作品所用的原料都经过严格筛选,是石湾泥、岗沙、东莞泥的混合品,其中含有72.8%的氧化硅、16.25%的氧化铝、1.95%的氧化铁、1.83%的氧化钠、1.13%的氧化钙、0.41%的氧化镁、0.25%的氧化钾,精选程度为1.25目筛,残渣率0.7%,泥质比较精细,再加上每件作品所需的泥量小,水分容易蒸发,造成风干。所以,作者必须借助精准的眼力、娴熟的工艺、到位的技法,使微雕作品一气呵成、快速成型。
四、石湾微雕的胎骨技法及其工艺制作过程
石湾微雕中的人物雕塑工艺分为“行公”与“上胎”两种,“行公”就是行货,一般放在园艺山石上起点缀作用,以烘托主题效果,手法及做工都比较粗糙。“上胎”即用胎骨法,其工艺就比较精细:从衣纹的处理、神态的表达、用具的搭配等方面,要求比较高。这类“山公”可作案头的欣赏摆件,其动态各异,可分为立、走、坐、蹲、卧等姿势;其内容丰富,尤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为创作素材,如诗、酒、琴、棋、渔、樵、耕、读等内容。
1.胎骨技法
“山公”作品大小不一,需要根据盆景的大小和自身的尺寸进行选择,大的也就几公分,小的不到0.5公分,有的甚至更小。“山公”虽小,但其神态逼真,尤其是能把人物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匠心独具,惟妙惟肖,达到了型、神、意的高度统一,胎骨法是其主要工艺。
何谓“胎骨”?“胎”,就是泥胎,即露出泥的本色,没有釉色和光泽;“骨”,就是指按照人体骨架比例进行造型,从三分到二寸甚至半公分不等,按照人体架构的尺寸比例进行塑造“山公”,再辅以各种样式的衣纹。
“胎骨”法诞生后,“山公”在题材、品种上增添了许多内容,如诗、酒、琴、棋、渔、樵、耕、读、八仙、亭台楼阁以及畜、鸟、虫、鱼等动物造型,形成了石湾微雕的独特风格。
胎骨法在工艺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雕、按塑、捏塑、贴塑等方法,新增了搓、挑、划等技法,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使造型气韵生动,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审美情趣,达到了“小中见大”“缩龙成寸”的艺术效果。
2.石湾微雕的工艺制作过程
石湾微雕的工艺制作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有捏、贴、捺三种阶段,现在增加了“搓、挑、划”等工艺阶段,每种工艺阶段之间又不是完全独立、截然分开的,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
“捏”就是用陶泥捏出微雕作品的各部分的大致轮廓;“贴”就是用泥浆将各部分贴结成型;“捺”就是对细节精细修饰,如捺合各部分的贴结处,捺平缝口,捺出动物的皮毛肌理、树叶的纹理、小鸟的羽毛、流水的效果等等。“搓”就是将适量的陶泥放在工作台或手掌上,搓成细细的长条形,以备用作人物的发辫、松树的松针、渔翁的钓线等等。“挑”就是挑出人物、动物的五官等细微之处;“划”就是划出人物的冠带及衣服的纹路等。
下面就以石湾微雕作品中最常见的人物微雕为例,看看其制作工艺过程。
创作微雕人物,依照次序,先是脚、躯干,然后是手,最后是头脸。如果做个身高约三寸的人物微雕,通常做法是:
①先用泥胎捏、搓出两条筷子般粗的泥条,长度约一寸半,再将两条泥条并排在一起,然后将两条泥条的一端捏在一起。
②捏一块大小厚薄适当的长方形泥片,长约一寸半,宽约一寸,以做长衫备用。
③将泥片包住两条泥条捏在一起的那端,做成长衫状,泥条要露出五分之一。
④在露出的两条泥条末端捏出两只脚,再分别贴上一粒米粒般大小的陶泥,然后将这两粒陶泥通过挑、划等工序做成鞋子。
⑤从脚算起的三分之二的上端处捏成椭圆形作为躯干,再用刀划出两个环绕躯干的圆圈作为腰带。
⑥以腰带为界,向上斜斜地划出十道左右深浅、长短不等的衣纹。
⑦搓出两条比火柴棍稍粗的长度约一寸的泥条做手臂,将一端做成手腕备用。
⑧捏两粒陶泥,压扁,通过刻、挑、划等工序,做成手备用。
⑨捏两块长一寸,宽半寸的泥片,再将泥片分别围住一条手臂,在肩膀部位,将泥片和泥条同躯干捏在一起,再用刀捺出肩膀,将手腕上方部位的泥片捏出衣袖,稍作修饰后,各划出六道衣纹。
⑩将备用手蘸上泥浆后贴在袖口的下方。
将一小团陶泥揉成球形,直径约两公分,捺出颈部,做成人物的头部备用。
在躯干上方的脖子位置挖空一个杏形的领窝。
将备用头部蘸上泥浆,安在领窝处,用挑、划等工艺将头部的五官及面部表情勾勒出来。
将衣领、胡须、头饰等配件蘸上泥浆贴上。
将各部分的粘接处捺平滑,使之浑然一体。
将眉毛、胡须、头发等需要黑颜色的部位涂上石墨。
待泥坯干透后,放入加盖的匣钵内,等待烧制。
五、石湾微雕的烧制工艺
在烧制工艺方面,过去一般都是龙窑烧造,最出名的是石湾的南风古灶龙窑。燃料为木柴,烧成温度在900~1000℃。
目前的烧造多用电或气作为燃料,也有用传统的龙窑,用木柴烧造的,通常情况下,一件作品需用一个匣钵装烧,这样有几个好处:
①避免在烧造过程中的烟雾将作品熏黑。
②避免堆烧的作品垮塌而互相碰撞,而且匣钵也易于堆放也不易垮塌。
③避免不同颜色的陶泥作品在烧造过程中颜色互染而影响作品的效果。
④温度能达到1250~1280℃的可控范围,烧成效果更好,敲击作品,其声音会更加清脆。
烧制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温度的控制,范围在1250~1280℃,温度超过就会起泡变黑,温度不足就会烧不出胎色,所以在整个烧制过程中要经常查看温控系统。一般情况下,烧成带只需15分钟,冷却带却要8个小时。烧成后的收缩率一般在15%,所以,作品在出窑后不宜急冷却,比如说用冷水浇淋冷却,这样会使作品因热胀冷缩不均而破裂,导致前功尽弃。
六、结论
在石湾微雕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沿革中,从传统的山公到现代的微塑,从单个山公到群体组合,从配件到主角,从形态到神态,无不凝聚着几代微雕人的辛勤、汗水和心血。
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山公”不再是单件欣赏品,也不再是自然山石的配件,它融中国山水、园林艺术、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于方寸之中,以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思。
石湾微雕作品,源于生活,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石湾微雕艺术,高于生活,但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广大民众。如何突破石湾微雕的发展瓶颈,如何创新传统模式,如何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是摆在佛山微雕传承人面前的难题,也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亟需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