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情境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dh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策略而选择的一种或者多种途径,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各种方法在特定的场合都有其特殊作用,均可发挥其独特效果。情境创设的方法必须保持思想的开放性,任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方法均可用于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创设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对于学习知识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实验创设情境后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容易出现实验和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学生只沉浸在“热闹”中,完全忘记热闹背后的学习目的。利用实验导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探究热情,解释学生的认知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方法。
  案例1:水点灯实验
  实验准备:酒精灯(灯焰中事先藏入一小块金属钠),胶头滴管
  实验过程:用胶头滴管滴一滴水于酒精灯灯焰上
  实验结果:酒精灯被点燃
  案例分析:水点灯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实验结束后引发学生思考,和已有的认知发生矛盾,继而思考可能是由于灯焰中有特殊物质存在,若教师告知为金属钠时,学生会思考应该是钠遇水放出的热量使得酒精灯燃烧,那么,反应之后的产物是什么?紧接着设计产物的检验试验,这样实验情境就贯穿于整节课中。
  二、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的情感以及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化学物质的发现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素材,教师在有效利用这些素材时,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化学史实一般是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出的,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
  案例2:侯氏制碱法的“诞生”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伟人,他为祖国的化学事业放弃了热爱的“制革专业”并毅然回国,以自己独创的制碱工艺誉满世界,这位先驱就是侯德榜先生。纯碱的生产量代表着一个国家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当时传统的制碱工艺仍然采用比利时工程师苏尔维发明的方法,即以食盐、氨气、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纯碱,这一工艺流程需要很高的温度(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C02),对NaCl的利用率只有70%左右,生成的CaCl2作为废液丢弃,对能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不符合物质利用最大化原则,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侯德榜先生对此制碱工艺进行改造,将氨碱法和合成氨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利用食盐、氨气和C02(却用水煤气制取H2时的废气),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使NaCl的利用率由70%提高到96%,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氯化铵可做农业生产中的氮肥,C02的制取不再是高温煅烧,而仅仅是废气的再利用,整个流程节约了原料,节省了能源,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案例分析:案例2中,侯德榜先生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化学工业发展,应用自己丰富的化学知识,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这一工艺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为尽自己最大能力去保护环境,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绿色化学教育。
  三、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在化学课堂上,呈现与化学相关的生活情境,会让学会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3:会生字的白纸
  甲同学手拿一张白纸,对全班同学说要变魔术,只见他用一个黑色的小喷壶对着白纸喷出少量液体,随即在白纸上出现“请鼓掌”三个字,全班同学惊讶不已。原来他提前在白纸上用米糊写好了字,等白纸干燥后,字消失不见,小喷壶中的液体为碘水,当淀粉遇见碘之后,字当然就显示出来了。
  案例分析:生活中常见很多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如将这些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会使之觉得熟悉、亲切、激动。除此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均可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若能合理使用,会使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化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四、利用偶发事件创设情境
  课堂是人与人思维发生碰撞的地方,会意外出现很多小插曲,若是能发现这些插曲并很好的利用,便可以使之成为课堂情境教学的素材,还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这样一个现实且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若能将一个课堂偶发事件很好的利用,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4:A1(0H)3的制备
  教师在讲解A1(0H)3的制备时,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出现了大量白色絮状沉淀,此时,教师“不小心”抖动了一下手,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又进入试管中,白色沉淀瞬间消失。学生纷纷表示吃惊并不由自主讨论其中的原因。此时教师又重新开始实验,这次是将氨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在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后,继续加入氨水,沉淀不溶解。学生对比两个实验,得出制备A1(0H)3的最佳试剂。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具有预设性、生成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是这四者的一个矛盾体,当“课前的预设计划”遇见“课堂的发展变化”,教师应能“关注教学生成”、“驾驳课堂生成”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五、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引发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渴望,才能引起积极的思维。问题情境一旦创设,学习者就会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最终达到改变思维方式,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
  案例5:“天坑”形成的化学原理
  近年来,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频频出现"天坑”,即具有巨大容积、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的一种喀斯特地形。“天坑”的形成,除了极端天气以及人为因素如施工、釆矿外,与其地质本身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也是密不可分的。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腐烛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略显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以下反应而溶解。请大家思考,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使得岩石发生溶解,并最终形成“天坑”呢?
  学生讨论:得出以下方程式并解释原因
  CaC03+H20+C02=Ca(HC03)2
  这样,不溶性的碳酸钙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当有河流或者雨水冲刷时,碳酸氢钙流失,裸露出来的碳酸钙继续反应,如此循环,最终使得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案例分析:案例5中以自然现象为中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设置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说明、寻求个性化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但每种方法绝不是孤立使用的,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即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情境教学,即使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
  参考文献:
  [1]方学翠;如何创设高中化学课堂的情境教学[J];新课程;2011,4(8)
  [2]左京平;谈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优化[J];化学教育;2010,(3)
其他文献
【摘要】 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表现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Summative Assessment)方式提出来的,着眼于学生的各种真实的学习活动和任务。而档案袋评价,又是一种有效地形成性评价方式。本文从课堂实践角度出发,将英语教学评价理论融入学生有效和有质量地完成学习过程中,对如何开展英语教学课堂行为表现评价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教学评价
期刊
现代数学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让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而且要重视开发智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能力是以概括为基础,将运算能力、空
期刊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有其独特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学生要想会运用英语,就必须先熟悉其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单词、短语及一些特殊的句型,然后才能理解掌握语法知识,以及英语文章,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英语。  教育就是赋予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实施者,而不是旁观者和听众;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展示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要知道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了什么。我县的“六
期刊
【摘要】汉语拼音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小学生认识汉字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广大人民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其实汉语拼音只是一种工具,帮助小学生识字、看书,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小学的汉语拼音教学已经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的目的,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及成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国在2001年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本文就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改革与实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小
期刊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的收效  
期刊
阅读了《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以后,我认识到它是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课程规范,在其指导下,物理学科的构建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经历基本的物理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从而更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追求个性教育,真正做到教育教学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促进各个成长层面的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  以往我们用一张试卷的得分来判断一个学生
期刊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本文立足于代写论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
期刊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集中体现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我们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来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现结合我在开展《遨游诗海 品味诗韵》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点滴与大家商榷。  一、背景是活动的起步  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了解它的背景。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古诗词也是如此。新课标提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期刊
当今重视物理学史教学,把物理学史内容同化在物理教学之中,已是国际上物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物理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史对提高物理教育水平的重要作用。本文说明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优秀品质,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钱三强教授指出:“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如果我们能重视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创设情境、结合实例、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论述了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方法。  【关键词】生活情境;生活实例;生活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