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下智能手机普及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qv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但同时,我国老龄人口众多,在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中,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按国际标准衡量,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为了研究老年人对智能化生活方式的适应程度,本文以郑州市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是否独自居住、是否在养老院居住、收入来源和受教育程度,并据此提出了应对方案,以提升老年人对智能生活的适应程度。
  关键词:老龄化 智能手机 问卷调查 统计分析
  1.绪论
  关于老龄化社会,一般来说国际上通常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在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中,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彻底颠覆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手机的便捷支付、网上购物、社交网络等功能不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而老年人受限于身体条件、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等,难以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难以融入现代生活,幸福感较低。
  据工信部统计,目前全国有约超过50%的老年人没有上网的能力,这意味着部分老年人并没有享受到智能生活高速发展带来的便利,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通过分析调查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老龄化社会下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有利于增强社会对于老年人这一群体的重视程度,找到“数字时代“优化的方向,准确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进而可以帮助相关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同时对软件进行适老化技术上的改进,侧面可以倒逼技术改进,促進智能时代的进步。
  当前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大量普及,各种智能化设施日益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施。这些智能化设施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老年人使用的困难。为了研究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分析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影响因素、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本文对河南省郑州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研。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本研究还设计了预调查环节以保证正式调研的有效性。本研究根据简单随机抽样原理确定样本量。根据郑州市统计局2020年底对583个样本小区开展了3%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披露的2019年郑州市常住人口数为1035.2万人。据此推算2019年郑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82.6万人。因此总体规模N为82.6万,在置信度为95%,绝对误差限度为0.04,总体方差为0.25的假设下,本文确定了样本量为599。同时考虑预调查的有效回答率,本文最终确定样本量为704。本文共发放问卷704份,收回有效问卷668份,回收比率为94.8%。
  2.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2.1样本基本信息
  根据被调查者当前或退休前从事的工作分析,被调查者中工人占比23.32%,农民占比13.97%,企事业单位员工占比23.88%,个体户占比15.64%,自由职业者占比12.85%,政府公职人员占比4.89%,无业人员占比1.54%,其他人员占比3.91%。调查数据显示,工人和企事业单位的占比相对较高,从数据来看,退休人员普遍接触电子技术的人员并不是很多。
  被调查者收入来源中,退休金占比67.18%,子女赡养占比58.52%,副业所得占比52.65%,社会救助占比26.68%,其他占比10.89%。被调查者的收入来源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
  根据家庭居住情况分类,被调查者在养老院居住占比12.85%,独自居住占比21.23%,与儿女居住占比42.74%,与老伴居住占比57.96%。
  2.2智能手机使用情况
  被调查者中,接受智能手机的样本占比25,14%,比较接受智能手机的占比15.22%,被迫接受智能手机的占比34.64%,拒绝智能手机的占比25%。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都对智能手机有所接触或使用,但还是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坚决不使用智能手机,因此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被调查者使用最广泛的APP为手机基本功能和社交软件,占比91.45%,新闻类软件占比58.12%,购物类软件占比23.08%,支付类软件占比43.59%,影视播放软件占比12.82%,短视频播放软件占比40.17%,娱乐类软件占比8.55%,拍照、拍摄、P图软件占比42.17%,其他类软件占比1.71%。可见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主要功能诉求在于基本通话以及和家人的沟通。
  被调查者使用智能手机的动因中,保持与家人的联系占比69.32%,为了紧跟潮流占比33.28%,为了了解社会时事占比50%,为了方便生活占比49.68%,可见,被调查者更多的关注智能手机的通讯功能和社交功能。
  被调查者不愿使用智能手机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智能手机操作复杂同时无人指导的原因占比最高,为36%,担心自己对网络上瘾占比32%,认为智能手机价格高且没有配备的必要占比 26%,网上缺乏感兴趣的话题占比25%,不想和陌生人说话占比 21%,在公共场合使用智能手机怕被嘲笑占比20%,认为互联网属于年轻人、对网络存疑的样本占比17%,认为自己习惯以往生活方式的样本占比15%。可见老年人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其中缺乏智能手机使用方法的指导影响最大。   3.影响因素分析的logistic分析
  对于调研数据,本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影响因素進行分析,以老年人是否使用智能手机为因变量(1为使用,2为不使用),自变量包括老年人的年龄X1,性别X2,居住地X3,与谁居住【设为X4:其中X4(1)为独自居住,X4(2)为与儿女居住,X4(3)为与老伴居住,X4(4)为在养老院居住】,退休前从事的工作X5,收入来源X6,月收入情况X7以及受教育文化程度X8。其中对与谁居住,退休前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收入开源,月收入情况,受教育文化程度进行了哑变量的处理。
  通过Omnibus Test和Hosmer-Lemeshow Test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
  通过Omnibus Test检验来看,卡方值为201.658,p值为0.000,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可知模型具体统计学意义。由Hosmer和Lemeshow检验结果可知,卡方值为2.002,p值为0.981大于0.05,证明模型的预测拟合度良好。
  由上表分析,老年人年龄X1(2)的系数为-2.280,wald卡方值为10.957,p值为0.001,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其中OR值为0.102,由此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老年人年龄为60-65年龄段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在老年人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概率会小89.8%(0.102-1)。
  老年人独自居住X4(1)的系数为-2.364,wald卡方值为11.733,p值为0.001,小于0.05,我们考虑由于老年人独自居住可能存在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复杂的功能,所以导致其居住情况对是否使用智能手机呈现负影响是符合现实意义的,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OR值为0.094,由此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老年人独自居住相对于其他居住情况而言,对老年人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概率要小90.4%(0.094-1)。
  老年人受教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X8(1)的系数为2.052,wald卡方值为5.954,p值为0.015,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OR值为7.787,由此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老年人受教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相对于其他受教育文化程度的样本而言,在老年人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概率要高出6.787倍(7.787-1)。
  根据wald值可知,老年人独自居住对Y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老年人的年龄,第三是老年人的受教育文化程度,第四是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最终,我们发现年龄X1、独自居住X4(1)、与儿女居住X4(2)、与老伴居住X4(3)、在养老院居住X4(4)、收入来源退休金X6(1)和受教育文化程度X8均对老年人是否使用智能手机存在显著的影响,确定模型如下:
  以0.5的概率为分界线,采用上述模型进行预测,结果如上表所示,其中预测为观测到使用智能手机而预测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样本为595位,预测正确率为96.6%,整体预测正确率为86.7%,由此可知模型预测结果非常理想。
  4.分析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4.1.1大多数老年人使用过智能手机,但使用场景较为简单
  研究显示86.03%的老年人使用过智能手机,42.86%的老年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在3小时以上,将近一半的老人深度使用手机,但老年人使用场景较为简单而且单一,集中于手机基本功能(电话、短信、天气、时间)、社交软件(微信)中,使用场景比较单一。在深度访谈中发现,老年人在每一种使用场景中使用的手机软件也有一致性,集中于微信、今日头条、抖音、斗地主、照相机中,手机软件具有趋同性。
  4.1.2 阻碍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有多种因素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不使用智能手机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最突出的因素在于智能手机复杂且没有人指导,以及智能手机的高额费用问题。其次,老年人群体使用智能手机和其自身的年龄、学历、健康情况和经济状况有关系,大多数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普遍年龄偏高或是存在健康问题,比如看不清屏幕等情况,这些都制约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4.1.3 老年人上网环境有待改善,无人教授是重点
  调查显示,有54.22%的老年人遇到过诈骗情况,手机电话诈骗和网络窗口弹出诈骗的情况最为广泛,在深度访谈中,有老人说到一些手机软件对于隐私信息的索取过多,会有垃圾短信出现,这给他们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于相关防诈骗的知识缺乏,阻碍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积极性。当下老年人的上网环境有待改善,尤其是网页弹出诈骗窗口的情况频发。其次,有将近一半的老年人通过自学和跟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效率低下且困难重重。无人教授智能手机的操作也是重点问题。
  4.2 主要建议
  4.2.1 发挥政府政策导向和全社会推动作用
  本文建议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督促手机厂商做出“适老化”的改造。同时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鼓励志愿者、热心网友、社区、爱心企业等群体多开办一些免费的智慧老人课程和智能手机使用的相关讲座,帮助老年人学会操作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APP或手机功能。同时,建议子女多陪伴父母,帮助父母解决智能手机使用过程中的难题,让他们在智能时代可以更加从容。
  4.2.2 提高手机安全程度,保障老年人信息安全
  当前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处于网络安全隐患之中,尤其是对于网络较为陌生的老年人群体,更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一半的老年人经历过电话诈骗和网站弹窗诈骗,在进一步访谈中发现,老年人认为某些网站对个人信息的获取过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   在智能时代中,维护互联网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依法打击各类网络诈骗,在每个网站中设置防诈骗警示;规范手机中的应用软件权限,打击个人隐私数据买卖犯罪,提高手机的安全性,保障老年人在智能时代中的信息安全。
  4.2.3降低手机资费,提供不同程度的购机补助
  根据调查,目前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以养老金和子女赡养为主,且月收入3000元及以下的人数占比将近50%。相对于当前智能手机的市场价格而言,老年人的购买力较弱,且难以负担长期的流量费用。对此运营商可以深度分析老年人的使用场景,定制老年人专属的手机套餐,从而降低老年人使用手机的综合费用。国家也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不同程度的购机补助,手机厂商可以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手机性价比,在减轻老年人购机负担的同时扩展销路。
  4.2.4智能手机进行“适老化”改造,开发老年人专用软件
  对智能手机进行“适老化”改造可以提高老年人的使用体验。一方面可以在硬件上进行改造,比如放大手机字体,扩大来电铃声,简化手机操作,简洁手机桌面等。另一方面,软件公司也可以针对老年人的需求优化手机应用,使手机软件可以更好地服务老年人,而不是让老年人尽力适应软件,比如开发“一键叫车”、“一键拨号”、“一键报警”等功能,便利老年人的生活。
  4.2.5 丰富网络内容,适应老年人网络需求
  制约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网络内容不能引起老人的兴趣。有些老人认为,现在的网络是年轻人的世界,信息都偏年轻化;且现在网络上的内容鱼目混杂,有些甚至低俗、媚俗。因此应当净化网络环境,丰富有益的内容,开辟适应老年人需求的网络社区,让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机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黄铿达,岑岗,徐镇涛,夏雨晴.老年人手机生活助手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实现[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0,32(04):321-328.
  [2]姚劲松,匡妮.城市老年人移动数字媒体的使用特征与促进策略——基于36位城市老年人的深度访谈[J].传播力研究,2020,4(17):61-62+96.
  [3]邓仕杰.小组工作介入老年人新媒体使用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20.
  [4]吴静,于淑仪,张颖.智媒时代中国适老APP应用现状及传播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1):5383-5386.
  [5]金玮,李金龙,王蓉.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J].时代金融,2016(29):223+228.
  [6]陶雪瓊. 人工智能时代人机社会性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20.
  [7]孙健淇.智能时代窘境下老年群体对手机需求与行为选择实证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5):189-190.
  [8]何玥.人工智能时代我国老年红利开发[J].区域治理,2019(43):29-33.
  作者简介:
  姚鹤,女,河北保定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邮箱:mierhuo@126.com
其他文献
摘要:在社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过度发展将导致资源的持续稀缺。随着我国的国土资源的日益紧张,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模式。在建筑数量迅速增加、建筑高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今天,随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技术得到了各国的肯定。为保证工程质量,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研究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探讨处理方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施工;土木工程;探讨  引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是建筑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强建筑工程控制和管理质量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存在的质量问题,最后提出当前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及工程管理的高效控制策略,希望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有效控制;问题;策略  引言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推动下,人们对居住和生活的需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探究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说明。在当前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平房建筑以及慢慢的转变成为高层的建筑,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过程中,与船用的平房建筑相比过于复杂。因此在保证施工质量的过程中应当对工程进行合理的调整,并且提升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视,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引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基础的创建都应当进行不断的完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居住乃至生活水平。通过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的效果,可以将房屋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从而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引言  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建筑企业整体发
期刊
摘要:合用场所亡人火灾呈多发趋势,阐述了城市建成区合用场所分布情况,总结了城市建成区合用场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分析了各合用场所存在消防安全问题的原因,结合城市建成区合用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整治,提出了政府、行业部门、基层组织以及各合用场所业主在解决合用场所问题中的具体做法,对各地城市建成区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整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建成区;合用场所;消防;隐患  0 引言  近两年以来,“三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之前,需要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这也是目前其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与此同时,该工作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的全过程,所以测量工作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建筑施工的质量,而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测量技术水平也在现阶段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完善以及优化,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测绘新技术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并说明了其在建筑工程测量中
期刊
摘要:未来社区是实现人民更美好生活愿望的有效手段。因此,从社区建筑和数字系统设计的角度对未来社区进行分析,是以有關地区未来社区为基础,同时考虑到社区的建设和服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未来社区;场景设计;数字化系统设计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了人们对更好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建设一个新的社区时代不仅是为了使人们能够住有所居,而且也是为了使社区能够实现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建筑物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建筑物倒塌的风险在加剧,建筑物倒塌事故救援难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事故可能是由建筑工程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像地震、洪水、火灾等都可能会造成建筑物倒塌,导致多人伤亡。基于此,只有深入研究这一系列问题,实施最有效、最正确的救援方法,才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建筑物;倒塌事故;救援技术  1 建筑物
期刊
摘要:建筑行业的迅速崛起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改善,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以往的管理制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进行创新对于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
期刊
摘要:渗漏问题一直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主要是因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施工内容较多,难免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引发房屋建筑工程渗漏问题的产生,影响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因此,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必须对房屋建筑工程渗漏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渗漏技术,可以有效消除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渗漏隐患,为房屋建筑工程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提升其使用寿命,更为人们居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