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省思: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问题研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研究就是要厘清发展中的问题。现有相关文献中问题研究的前后比较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并未在已有的问题研究中表现出来。其原因是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问题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问题研究不重视;缺少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问题性质的认识;问题研究基于宏观的视角和局外人的立场;已有的问题研究大多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状况;省思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改革项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3DZ0040)
  作者简介:刘炜杰,男,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博士,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石伟平,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5-0001-04
  改革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那么改革中的问题研究,就是要厘清发展中的问题,把握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问题的关键。问题研究应该是改革的首要程序,如果没有厘清发展中的问题,改革或存在钟摆现象。反之,如果改革存在钟摆现象,则其问题或未被厘清。从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来看,既有地方推进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统一标准要求来强化学校的办学规范,也有地方将“选择性教育思想引入中职课程改革”[1],以赋权自主选择来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改革中的这一钟摆现象,是否表明其发展中的问题未被厘清,其问题研究或存在某些不足?故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问题研究进行研究。
  一、问题研究的现状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的现状如何呢?以“职业教育”和“问题”为主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有521篇文献资料,而以“中等职业教育”和“问题”为主题则仅有7篇文献资料。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为进一步认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问题研究,本文对其时隔十年左右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论文、研究报告和政府文件进行比较。
  (一)教师论文中问题研究的前后比较
  选取以下二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论文进行比较:一是2004年罗玲、徐涛的《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罗玲、徐涛为山东济宁农业学校的教师,尽管此文有“农民”这一关键词,但是文中对于问题的认识是以农业类中等职业教育为例,依然能够适用其他非农业类的中等职业教育。如此文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有“招生数量锐减”、“办学形式单一,职教资源匮乏”、“投入严重不足”、“办学与市场结合不紧密,就业率不高”和“潜在需求巨大”[2]等方面;二是2014年李妍的《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李妍为陕西西飞技师学院的教师,她发文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职教体系不完善”、“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与认可,招生数量不断下滑”、“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不高”、“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模式单一”和“教学质量不高” [3]等主要问题。
  对比前后相隔十年教师论文中的问题研究,其问题均主要指向于招生、资源、形式、质量与声誉等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招生数量减少。如前文的“招生数量锐减”,后文的“招生数量不断下滑”。(2)资源不足、形式单一。如前文的“职教资源匮乏”、“投入严重不足”和“办学形式单一”,后文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不高”、“师资力量不足”、“职教体系不完善”和“教育模式单一”。(3)质量、声誉不高。如前文的“办学与市场结合不紧密,就业率不高”和“潜在需求巨大”,后文的“教学质量不高”,“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与认可”等。由上可见,尽管二文相距十年,而且前者是以农业类中等职业教育为例的问题研究,但是,二文对于问题的认识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度。
  (二)研究报告中问题研究的前后比较
  选取以下二篇研究者视角的文献进行比较:一是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1年的调研报告《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该文认为,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在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和封闭办学”,专业设置“脱节”,培养目标“盲目”和“没有升学机会”[4]等;二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16年的《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于未能查询到十年后同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对象的研究报告,本研究則选取以职业教育为对象的《报告》为其比照对象。《报告》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问题在于“社会轻视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现象仍然很普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大部分职业院校基础能力相对薄弱”、“人才培养质量不尽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5]
  对比前后相隔十五年的研究报告中的问题研究,其问题主要指向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管理体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办学、管理体制不顺。如前文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和封闭办学”,后文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完善”。(2)培养质量不高。如前文认为专业设置“脱节”,培养目标“盲目”等,后文认为“人才培养质量不尽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3)限于调研对象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尽管前文未能指出办学环境、办学条件等外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十五年前客观存在,甚至更为突出。相比较而言,前文对问题的认识更为具体,其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后文较为笼统,状况有所缓和。因此,尽管前后相距十五年,对于问题的认识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三)政府文件中问题研究的前后比较
  为了便于进行问题研究的有效比对,本研究选择出自于国务院的同类文件。但鉴于国务院仅出台过针对职业教育的文件,故本研究在此以职业教育的问题认识为替代:一是200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文件认为,当前的问题有“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6]二是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文件认为,问题有“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7]   对比前后相隔十五年的政府文件中的问题研究,其问题主要指向于体制机制、办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体制机制不畅。如前文认为“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后文認为“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畅”。(2)办学条件较差。如前文认为“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后文认为“办学条件薄弱”。(3)培养质量不高。如前文认为“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后文直接指出“质量有待提高”。相比之下,后文中的问题状况的程度有所缓和。因此,尽管前后文的出台相距十二年,但是二者对于职业教育问题的认识同样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通过前后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已有的问题研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不同类型的文献中的问题指向高度重叠。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论文、相关研究报告,还是政府文件,其问题主要指向于条件、资源、质量、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内容。(2)问题研究的对象指向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招生”、“基础能力”、“办学条件”、“培养质量”和“办学体制”等关键词表明,上述文献的研究对象实际指向于以学校为单位的中等职业教育,故此本文特称之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3)近十年,来对于问题的认识几无改变。最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论文、相关研究报告,还是政府文件,十多年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问题的认识并无根本性的改变。
  二、问题研究的省思
  叶澜认为,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始,从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8]也就是说,社会转型必然导致教育自价值、目的至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等的不适应,而这便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同样也不例外。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问题研究的最大问题是,十多年来的经济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在其问题研究中呈现出来,何以如此?
  (一)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问题研究不重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中等职业教育”和“问题”为主题的文献仅有7篇的现象,实际上反映出当前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问题研究不重视。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问题研究不重视表现为三个方面。
  1.忽视了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一领域的问题研究。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被视为“基础性作用”[7],但是实际在问题研究中,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成为专门的领域。从已有的问题研究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特征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2.忽视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问题研究。学校是“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 [9],从已有的问题研究来看,其问题指向更趋向于普适性的职业教育的问题,更勿论以具体办学机构为载体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了。
  3.实践中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问题研究更为缺失。从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许多举措来看,其实并没有真正进行过问题研究,其问题往往是现象化的问题,并不是深层次的根本性问题,其改革并没有抓住关键的问题和问题的关键,这便是其改革举措往往存在自相矛盾的根源。
  (二)缺少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问题性质的认识
  十多年来,对于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的认识并无根本性的改变,实际上反映了现有的研究缺少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问题性质的认识。所谓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应当具有以下两个基本性质。
  1.发展中的问题是经济社会转型下的适应性问题。所谓适应性问题,是“经济社会的变化使得中等职业学校与经济社会之间既有的稳定联系发生失衡”所产生的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而产生、更新的问题。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并没有关注到经济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其关注的问题与经济社会转型并没有关键性的联系,故此其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成不变的问题。
  2.发展中的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个适性问题。所谓个适性问题,“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一,其失衡的程度不一” [10],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在经济社会转型下所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并非千校一面,而是因地而异,因校而异。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并没有关注到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程度不一所产生的影响,其关注的问题缺失与具体的区域经济社会及其中等职业学校的关联,故此,其研究的问题往往如出一辙。
  (三)问题研究基于宏观的视角和局外人的立场
  之所以问题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并没有聚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已有的问题研究大抵是基于宏观视角和局外人立场的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不只是适应性问题,更是个适性问题,是因地而异、因校而异的问题,是基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实际的具体问题,是基于不同学校发展实际的具体问题,需要研究者深入区域经济社会和学校进行研究。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例,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当前的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否相同?或者,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是否能够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范,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基础条件薄弱、外在投入匮乏的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所遇到的发展中的问题,怎么可能与基础条件原本扎实、又有公共资源集中支持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如出一辙?很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已经是“咱不差钱”,或建门楼或修广场,而某些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甚至连必要的实训项目难以开足开齐。这些很明显的问题何以未能在问题研究中显现出来,是因为这些的问题研究是基于宏观视角和局外人立场的研究。   (四)已有的问题研究大多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
  之所以问题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并没有聚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其原因之二是,已有的问题研究大多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不仅是经济社会转型下的适应性问题,而且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个适性问题,既因为经济社会转型而产生、更新,又因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实际和学校发展的实际而不同,需要研究者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现场进行研究,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收集对于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问题的具体表现,并在这些具体表现的基础上寻找反映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问题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寻找其中的本质规律,由此认识问题的本质。但是,从已有研究的结论来看,如教师所关注的是“职教体系”、“招生数量”、“办学条件和基础”、“师资力量”、“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等问题,如研究者、政府所关注的“管理体制、机制”、“办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内容指向高度重合,主要来自于普适性的调查研究。这显然难以把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个适性问题。
  三、结语
  处于经济社会之中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必然因为经济社会的转型而存在适应性问题,而之所以这些适应性问题未能在当前的问题研究中呈现出来,在于我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其实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使是同样表现形式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实质已悄然发生变化。马克·吐温曾经指出,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真相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因此,破解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的问题,需要我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现场进行深入的研究,重新审视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性质。作为研究者,需要直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问题研究的缺失,以“在场者”的态度,去挖掘和发现这个 “场域”中的问题真相。只有这样,才可能拨开遮掩在我们面前的迷雾,认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困境的真相。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新闻网. 浙江省正式启动全面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DB/OL].[2014-11-13] .http://news.ycnews.cn/2015/0129/2298086.shtml.
  [2] 罗玲,徐涛. 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6).
  [3] 李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3).
  [4] 郭耀邦.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调整[J].教育与职业,2001(2):11-13.
  [5]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发展目标、主要问题、重点任务及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11-23.
  [6]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 [2002-08-2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755.htm.
  [7]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2014-05-0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8] 葉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
  [9]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14.
  [10] 刘炜杰.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路径[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 曹 稳]
其他文献
江总书记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无法深入
呼和浩特铁路局建局以来.为自治区的工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1994年起.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亏损.财经形势日趋严峻。客观上讲.由于铁路全行业
摘 要:为了更好地落实由“山东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创新实践工程”等十七项建设任务构成的山东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笔者在调研菏泽市职业教育集团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菏泽市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别针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院校提出了菏泽市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主导职能;主體作用;交流平台;经济欠发达地区;菏泽市  基金项目:2015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包括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本文只从加强会计的内部监督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并日渐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的大国地位要求中国文化生态建设在世界文化体系建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利。我们
跟痛症乃临床较为常见病之一.治疗方法颇多,其疗效各有千秋.自1993年以来,笔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及患者的意愿分别采用中药熏洗和痛点封闭及两法相互配合应用治疗跟痛症87例,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中, 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质量尤其重要.中高职衔接体系的改革落实在教学方面, 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改革研究责任大、 任务重.探讨中职和高职阶段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是指该病发病后2周(中脏腑者1月)至半年内者.目前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补气活血通络法.然而笔者认为:肾虚气弱、痰浊瘀血阻络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重要病机.近
摘 要:从人才供给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两方面分析了江苏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现状。在人才供给能力方面,非学历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和产业发展对职业培训的基本需求;在科技服务能力方面,由于技术知识转化能力较弱、技术交易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导致科技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全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提升路径,要以区域发展为服务对象,促进社会服务融合开放、以
中国高层对“中国梦”的倡导及其内涵阐述引起了海外华人精英的高度关注.这些主要由侨领、留学生、学者等群体构成的海外华人精英对此表达出几种观点看法:一是期待与共鸣;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