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层作业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将学生按不同角度、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分A、B、C三层。使每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优发展,使教学真正面向全体,面向每个人吗,使学生享受平等教育。
关键词:分层作业个体差异最优发展面向全体
我国中小学生一般按年龄就近入学校,在学校里,通过班级体教学的形成完成中小学的学习任务。由于他们受遗传、家庭、智商、情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这正符合了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怎么样衡量学生学习知识提出了7种衡量标准。
A、工作精力划分B、区分重点的能力C、独立能力D、学习速度E、自我检查水平F、自觉性G、知识水平
可见,层次的划分是多元的,至少不能根据分数,也不能根据智力发展,要综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
依据
层次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文化素质 自我要求
A层 一般、偏低 被动参与、自制力差、意志薄弱、依赖性强 一般 较弱
B层 较好 较踏实、能参与、有一定自觉性 较好 较强
C层 好 乐观、顽强、积极性参加、自主意愿强 好 强
当我们进行了分层,就可根据课程特点,逐章逐节进行教学内容、作业分层。
分层作业也按照学生分为三层特点,每层配有适当的作业,即分层作业形式也为A、B、C三种类型。
那么,为什么要实施分层作业呢?
除了因学生相互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外,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分层作业时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具有五个特点:全体性、主动性、差异性、创新性。在这五性中,创新是核心。差异性是难点。
(2)正视学生差异,实施分层作业
在现行教育下,很多教师无视学生差异,题海战术愈演愈烈,结果师生疲惫,收效甚微。怎样寻找一种合适的思维方式,将作业转化为不同层次学生消化知识的良好方式呢?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英国中小学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①实践作业②书面作业③口头、听力作业④表演作业。
(3)分层教学使学生享受平等教育
那如何实施分层作业呢?
首先要针对A、B、C三层学生特点注意以下问题
A层:充分重视其心理因素。
B层:思想上要树立奋斗目标,以增强学习动力。要求达到A层基础上,有初步综合能力。
C层:注重扩大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
分层作业的配制中,还要注意分量的适当性和整体作业的时间占有性。经过多次实验,摸索出一些经验,要按A、B、C三层作业以3:5:2或4:4:2的题量较为合适。
如:《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第一节酸和碱的导电性,教材虽然不做过多要求,但电离知识对酸、碱、盐概念的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发生等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应间断性考试、中考、竞赛、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地基础。为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分层作业
本节A层要求:电离的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B层要求:掌握A层要求后,要通过实验,能总结出导电和电离的因果关系,从根本上搞清溶液导电的实质。
C层要求:在B层基础之上,要能用抽象和逻辑推理培养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
A层作业:
1、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叫电离。
2、下列电离议程式正确的是()
A、NaCl=========== Na Cl-B、 H2SO4========H2 SO42-
C 、HCI=========H Cl- D、 Ca(OH)2========Ca 2OH-
3、写出NaOH、 H2SO4、CuSO4、Al2(SO4)3r 的电离方程式
B层作业:
1、讨论:为什么干燥氯化钠晶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于水却导电?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能导电的物质都电离
B、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而食盐溶液能导电,就是因为食盐晶体中没有离了。
C、凡在水溶液里能导电的化合物溶于水一定发生电离。
D、食盐溶于水先导电后电离。
C层作业:
1、某溶液有如下电离子,K 、Mg2 、SO42-、C1-,其中K 、、Mg2、C1-的离子个数比为4:5:8若K 为8m时,SO42-离子个数为( )
A、mB、2mC、3m D、6m
2、某溶液中含Mg2 、Na 、SO42-、NO3-其中Mg2 、Na 的个数比为3:4则SO42-、NO3-的个数比不可能是( )
A、1:3 B、1:8C、2:3D、3:4
基本配制题型比例为3:5:2,由于大部分学生为B层,故而80%习题是必做。而C层20%的习题又发挥了该层学生的创新性、超前性。
本人在连续两年的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作业,虽然教师工作负担加重,但收获颇丰。我所实验的班级,在全区毕业考试中平均成绩92分,优秀率81.4%,及格率95.7%,而优秀生的更上一层楼也是令瞩目的。在全区学科竞赛中。单科前15名,我实验班占20%。在全国化学竞赛中,我实验班占全校所取比例24.6%,其中全包头市前100名中,我班占12名。这在同等其它学科竞赛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两年艰苦的实验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含:只有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才能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著·差异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毛景焕·谈针对个体差异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优化策略·教育理与实践2000年9期40-45页
[3]钟启泉·关于中小学作业形、作业评价的思考上海教育
[4]刘定一·传统作业七弊·上海教育
[5]朗贵华·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尝试·中小学教师培训
[6]艾学富·实施“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化学教育期
[7]王秀平·分层教学之再认识·中小学教学管理
[8]魏晋点评,傅任敢翻译·夸美纽斯教育言之精选·内蒙古教育
关键词:分层作业个体差异最优发展面向全体
我国中小学生一般按年龄就近入学校,在学校里,通过班级体教学的形成完成中小学的学习任务。由于他们受遗传、家庭、智商、情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这正符合了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怎么样衡量学生学习知识提出了7种衡量标准。
A、工作精力划分B、区分重点的能力C、独立能力D、学习速度E、自我检查水平F、自觉性G、知识水平
可见,层次的划分是多元的,至少不能根据分数,也不能根据智力发展,要综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
依据
层次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文化素质 自我要求
A层 一般、偏低 被动参与、自制力差、意志薄弱、依赖性强 一般 较弱
B层 较好 较踏实、能参与、有一定自觉性 较好 较强
C层 好 乐观、顽强、积极性参加、自主意愿强 好 强
当我们进行了分层,就可根据课程特点,逐章逐节进行教学内容、作业分层。
分层作业也按照学生分为三层特点,每层配有适当的作业,即分层作业形式也为A、B、C三种类型。
那么,为什么要实施分层作业呢?
除了因学生相互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外,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分层作业时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具有五个特点:全体性、主动性、差异性、创新性。在这五性中,创新是核心。差异性是难点。
(2)正视学生差异,实施分层作业
在现行教育下,很多教师无视学生差异,题海战术愈演愈烈,结果师生疲惫,收效甚微。怎样寻找一种合适的思维方式,将作业转化为不同层次学生消化知识的良好方式呢?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英国中小学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①实践作业②书面作业③口头、听力作业④表演作业。
(3)分层教学使学生享受平等教育
那如何实施分层作业呢?
首先要针对A、B、C三层学生特点注意以下问题
A层:充分重视其心理因素。
B层:思想上要树立奋斗目标,以增强学习动力。要求达到A层基础上,有初步综合能力。
C层:注重扩大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
分层作业的配制中,还要注意分量的适当性和整体作业的时间占有性。经过多次实验,摸索出一些经验,要按A、B、C三层作业以3:5:2或4:4:2的题量较为合适。
如:《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第一节酸和碱的导电性,教材虽然不做过多要求,但电离知识对酸、碱、盐概念的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发生等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应间断性考试、中考、竞赛、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地基础。为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分层作业
本节A层要求:电离的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B层要求:掌握A层要求后,要通过实验,能总结出导电和电离的因果关系,从根本上搞清溶液导电的实质。
C层要求:在B层基础之上,要能用抽象和逻辑推理培养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
A层作业:
1、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叫电离。
2、下列电离议程式正确的是()
A、NaCl=========== Na Cl-B、 H2SO4========H2 SO42-
C 、HCI=========H Cl- D、 Ca(OH)2========Ca 2OH-
3、写出NaOH、 H2SO4、CuSO4、Al2(SO4)3r 的电离方程式
B层作业:
1、讨论:为什么干燥氯化钠晶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于水却导电?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能导电的物质都电离
B、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而食盐溶液能导电,就是因为食盐晶体中没有离了。
C、凡在水溶液里能导电的化合物溶于水一定发生电离。
D、食盐溶于水先导电后电离。
C层作业:
1、某溶液有如下电离子,K 、Mg2 、SO42-、C1-,其中K 、、Mg2、C1-的离子个数比为4:5:8若K 为8m时,SO42-离子个数为( )
A、mB、2mC、3m D、6m
2、某溶液中含Mg2 、Na 、SO42-、NO3-其中Mg2 、Na 的个数比为3:4则SO42-、NO3-的个数比不可能是( )
A、1:3 B、1:8C、2:3D、3:4
基本配制题型比例为3:5:2,由于大部分学生为B层,故而80%习题是必做。而C层20%的习题又发挥了该层学生的创新性、超前性。
本人在连续两年的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作业,虽然教师工作负担加重,但收获颇丰。我所实验的班级,在全区毕业考试中平均成绩92分,优秀率81.4%,及格率95.7%,而优秀生的更上一层楼也是令瞩目的。在全区学科竞赛中。单科前15名,我实验班占20%。在全国化学竞赛中,我实验班占全校所取比例24.6%,其中全包头市前100名中,我班占12名。这在同等其它学科竞赛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两年艰苦的实验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含:只有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才能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著·差异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毛景焕·谈针对个体差异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优化策略·教育理与实践2000年9期40-45页
[3]钟启泉·关于中小学作业形、作业评价的思考上海教育
[4]刘定一·传统作业七弊·上海教育
[5]朗贵华·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尝试·中小学教师培训
[6]艾学富·实施“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化学教育期
[7]王秀平·分层教学之再认识·中小学教学管理
[8]魏晋点评,傅任敢翻译·夸美纽斯教育言之精选·内蒙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