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香港回归中英谈判中方首席代表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wo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也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而在香港回归之前,中英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周南,与英国进行了22轮谈判……
  机智诠释“主权移交”
  1979年,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就新界“地契租约”问题正式拜会邓小平。这是首位正式拜访我国中央政府的在任港督。中英两国的香港之争由此拉开帷幕。
  在得到邓小平的直接授意后,一个集合了国务院港澳办、新华社香港分社人员的五人小组秘密抵达香港,在香港各界展开调研,为解决香港问题做前期准备。
  一年的调研之后,五人小组获得了很详细的资料。国务院港澳办将这些资料整理成报告,上报中央。
  这份报告提出了解决香港问题的十二条方针,后来被称为“十二条”。但英国人却丝毫不将“十二条”放在眼里。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在与邓小平的会晤中,刚刚取得马岛战争胜利的她高调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完全无视中方提出的“十二条”方案。
  谈判一直在剑拔弩张中进行。撒切尔夫人的盛气凌人激怒了邓小平,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他的怒气。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后来曾报道:邓小平对一位助手低声抱怨:“我简直没法跟这个女人谈,她根本不讲道理。”
  邓小平的态度也开始强硬起来。
  第一番交手,双方各不相让,邓小平立场坚定,而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也并不愿意就此退让。领导人的对峙也带来了团队的僵持,中方坚持“主权问题不予讨论”,而英方则拒绝接受中方提出的“主权移交”等三项议程,整整一年过去,依然没有达成共识,两国的正式谈判也就无法开始。
  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英国人开始着急了。
  此时距离邓小平提出的“两年谈判期限”只剩下一年时间。中国方面自有决心毫不退让,英国人却不得不考虑时限到了之后自己的处境。一向强硬的撒切尔夫人开始动摇了。
  1983年7月,为了寻找突破口,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悄悄打电话给中方谈判团的周南,邀请他到大使馆与自己共进午餐。饭后柯利达说:“议程问题久拖不决,这对谈判影响很大,但是我们有我们的难处,希望你们考虑。”
  原来,关于“主权的移交”在中文表达中很简单,但是按照英文的习惯,在主权前要加一个冠词“the”。英方认为加“the”不能接受,建议把“the”换成“a”,意思是“一个主权的移交”。周南一听不对劲,这个“a”没法翻译成中文,“一个主权的移交”或是“某个主权的移交”,都不像话,而且中文根本没有这个冠词。当时也来不及开会研究了,他说:“根据我对英文文法的理解,可加可不加。你们对‘the’有接受困难,我们也不能接受‘a’,最妥善的办法就是两个都不要,我认为也符合英国文化,你觉得怎么样?”
  柯利达跟他身边的一等秘书交头接耳商量了一下,说可以考虑,周南说那就这么定了,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争论了,中文不改,英文取消冠词。就在这顿看似平静的午餐之中,周南以敏捷的思维化解了困扰双方一年的议程问题。1983年7月,中英香港问题的第二阶段谈判正式开始。
  涮羊肉解决了领事议题
  1984年,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中英双方代表团团长同时换人,周南从幕后走上前台,接替姚广出任中方代表团团长;英方由新任驻华大使伊文斯接替柯利达出任团长。而鲁平仍然以西欧司顾问的公开身份参与谈判。在随后的谈判中,英方不断地在各种问题上挑战中国主权。
  在中方代表团的“十二条”基本方案中,有一条提出“凡是同中国建交的国家,都可以在香港设立领事馆,或者总领事馆”。英方却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说英国跟香港的关系十分特殊,因此要求不设总领馆,设立高级专员公署;外交代表不叫总领事,叫高级专员。
  周南立刻反对:“我在英国前殖民地也就是英联邦成员国待过,这个情况我很清楚,英国只有派往英联邦成员国的外交使节才不叫大使或公使,而叫高级专员。我反问你们提这个意见是什么意思?”
  周南说:“第一,香港特别行政区不是个独立国家,即使是英联邦国家,也是在首都而不是其他城市设立高级专员;第二,只有英联邦国家你们才设专员,你们是不是想把香港作为英联邦成员国来对待?”
  伊文斯当时愣了一下,跟助手嘀咕了一阵说:“有啊,比如有些国家都派有商务专员。”周南说:“你这就胡扯了,我们也清楚这个商务专员同文化专员一样,都是大使馆下属的外交官,由商务部派的,有的叫商务参赞,有的叫商务专员,是一回事,跟你说的高级专员是两码事,你不能来糊弄我们。”最后伊文斯只得放弃这个意见。
  随着谈判的深入,英方代表团在香港隶属问题、高度自治问题等方面都制造了一些矛盾,使谈判不能顺利进行。直到整个谈判结束之后,周南邀请伊文斯吃饭时,伊文斯才一语道出当时英方步步刁难的用心所在。
  “我请他吃涮羊肉,当时就半开玩笑地跟他说,大使阁下,你应该很清楚,在主权问题上我们不会让步,可你们在谈判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提出挑战我们主权的意见。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周南得到的回答是,英方是步步为营的,所以哪一个问题上你稍微松动了,他就往前进攻了,你给他封住了,他就没办法了。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英方虽然步步紧逼,但中方在香港回归的原则问题上丝毫不让。于是,英国人方向一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驻军是主权的象征必须坚持
  1984年4月,访华的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代表英國方面向邓小平提出:香港人心脆弱,希望中国不要派解放军驻守香港。邓小平立刻反驳:香港回归后国防外交必须由中央直接管辖、掌握,中央一定要在香港驻军。
  双方开始就“驻军问题”进行谈判。英方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表示反对;而周南则牢记邓小平的指示,在驻军问题上寸步不让。
  周南说:“既然国防由我们来管,当然我们要有驻军的权力,我们需要在香港驻军。而且我们很大方,英国在香港驻军,军费是香港纳税人付的,我们不占这个便宜,驻军费用由中央直接拨付。”
  鲁平则补充说:“我们主要是负责国防,香港内部的治安事务我们一律不管,只管国防。驻军是主权的象征,我们必须要坚持。我们人数不在多,但驻军是一定要驻的,这是个原则问题。”
  当时的香港民众对于驻军问题也高度敏感。有一次,周南在香港总商会发表演讲,有人当场用英语发问:“港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称谓有些抵触,如果将来中国在港驻军的话,部队能否换个名字?”
  周南反驳说没有必要,换个名字好像中国有两支不同的国家军队似的,而且实质的问题不在于名字。他引用了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两句诗,大意是“名字算什么,一枝玫瑰换成另外一个名字,闻起来照样香甜”。第二天报纸刊登了,有人看到就说,既然莎翁也讲名字不要紧,就不要纠缠这个问题了。
  “小平听到以后非常生气。”周南说,“那天他正好接见一个香港代表团,邓小平破例把记者留了下来,说:你们出去发条消息,说‘香港不需要驻军’这是胡说八道。为什么香港不能驻军?为什么英国人可以驻军,主权回归以后反而不能驻军?”鲁平回忆,邓小平当着香港记者的面就说,驻军是不可动摇的,这是原则问题,我们一定要驻军。
  这件事情发生的第二天,伊文斯匆匆忙忙打来电话说:“听说昨天在人民大会堂,邓主任讲了中国要在香港驻军,引起了很大的恐慌和震动,伦敦方面十分关切,希望中国方面还要慎重考虑。”周南告诉他:“你不要再讲了,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很久,现在邓小平已经发了脾气,还讲什么?你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我们就是要驻军,驻定了。”周南把他打发走了,此后就不提了。
  邓小平的这次发火,被周南形容为“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从此英国不再坚持反对中国“九七”之后对香港行使驻军权。1984年12月19日下午,经历了22轮谈判之后,《中英联合声明》终于在北京签署,香港开始了长达13年的过渡时期。
  (摘自《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10月31日,周南、鲁平/文)
其他文献
田家英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跟随毛泽东18个年头。他不仅才学深厚,为毛泽东起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稿,还当过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的文史老师,一度备受毛泽东的赏识和器重;而且为人坦诚刚直,曾自喻“京兆书生”,并自吟《京兆书生》詩: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  田家英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有理有据,而且观点独到,深受毛泽东的器重。如毛泽东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陈伯达曾给毛泽东准备了一个
期刊
龚全珍是开国少将甘祖昌同志夫人。1957年,她跟随丈夫回到了江西莲花县老家,扎根山区当“农民”。在村里,龚老发现大部分孩子甚至不少青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写。于是,她毛遂自荐来到偏僻的九都中学当老师。她把满腔的爱倾注于山区的孩子,在农村学校默默地耕耘着,一干就干到离休。  1986年,甘将军因病去世。龚老向孩子们提出要搬到幸福院去,原来,她牵挂着幸福院里的老人和孤儿,她想到幸福院陪伴他们、照顾他们。
期刊
寂寞嫦娥舒广袖血雨长空舞忠魂  1927年,毛泽东一家先后到达武昌,不久杨开慧生下第三个儿子毛岸龙。  1927年9月,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面对严重白色恐怖,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杨开慧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经过秋收暴动和艰苦转
期刊
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田华因在电影《白毛女》中扮演“喜儿”一角而被广大观众熟知,还曾荣获过百花奖终身成就奖。  87岁高龄,本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然而这位德高望重的电影艺术家,却因为家庭原因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田华的生活近况是其孙杨潇透露的。杨潇表示,2008年自己的妈妈被查出乳腺癌,随后父亲(田华第三子)被查出肺癌,2012年,田华二儿媳被查出乳腺癌,2013年底,田华丈夫被查出肺癌晚期
期刊
若是说官场仕途晋升是一场马拉松的话,那么现任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无疑是“70后”方阵的领跑者,他是我国首位“70后”部级(副部)官员,也是目前最年轻的高官。  生于1970年的时光辉是安徽阜阳人,199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随后进入上海市市政二公司工作,并在市政系統内逐步晋升至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在晋升副市长之前,时光辉曾在静安以及奉贤区工作过。2011年8月起,他开始出任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
期刊
1971年4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导演”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外交的坚冰;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92年11月,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1996年9月,中国保钓人士在钓鱼岛上插上中国旗帜宣誓主权;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
期刊
1971年4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导演”的乒乓外交轰动了全世界,随后,基辛格和尼克松相继访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而促成“乒乓外交”的功臣,则是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  与美国队员交谈照片轰动一时  1940年,庄则栋出生于扬州。庄则栋从小身体不好,父亲带他去练习武术,6年后改打乒乓。后来,庄则栋在乒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在1961年到
期刊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决议宣布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其中,爱国侨领司徒眉生是大功臣。当时,26届联大召开在即,印尼外交部长马立克将走马上任联大主席。马立克考虑到恢复中国席位的问题,启程前往香港,与旧日密友司徒眉生见面,希望他能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出一份力……  马立克与司徒眉生的情义  司徒眉生,知名爱国侨领、推动中国印尼关系的“民间大使”。上世纪5
期刊
1996年9月22日,陈毓祥等保钓联盟17位勇士乘坐租用的“保钓”号轮船前往钓鱼岛,准备在钓鱼岛登陆,拆除日本右翼设立的灯塔及日本国旗等标志。9月26日“保钓”号到达钓鱼岛,陈毓祥率领5位突击队员穿上救生衣,跃身入海游向钓鱼岛,因脚部被绳索缠绕,陈毓祥溺水不幸牺牲,成为中国为保钓而牺牲的第一人。  1996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把钓鱼岛列岛包括在内,并派出海上自卫队舰艇巡逻
期刊
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被称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开辟了两岸处理政治分歧的路径与方法;确立了两岸寻求统一的政治目标。这之中,汪道涵是一个不可不说的大功臣。  香港是“九二共识”的发源地  海峽两岸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隔绝,直到1987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才被打破,两岸人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