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盟开放合作 今朝邕城再展新貌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t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船尾接小船头,北调南腔语不休。照水夜来灯万点,满江红作乱星浮。”清朝黄体元的《邕江杂咏》以文字再现了古时邕城商贾往来的繁荣景象。
  到了现代,人们则更喜欢用数据记录它的发展新貌:目前,南宁市已进入中国经济50强城市行列,提前一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揭牌一年多来,累计新增企业7388家;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集聚功能逐步显现,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等多个重点平台纷纷落地……
  而今征程已至新起点,在这片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热土上,建设发展的光影之间,人们所期待的一个个“南宁故事”正在这里上演。
  “南宁故事”记载建设成果
  关于南宁建设发展的故事新篇可以从2016年说起,这一年南宁市主动对接、成功“牵手”北京中关村,揭牌运营了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此后,南宁不遗余力推动基地拓展内涵和外延,南宁·中关村由最初的“一基地”发展成为如今的“一基地、一园区、一中心、一飞地”,目前基地内已入驻创新主体459家,年均营收超110亿元。
  而这座中关村的发展历程便是南宁书写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故事中的缩影。
  据悉,截至2021年初,南宁打造了国家级创新平台32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占广西41.1%,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38.8%。一批“企业先锋”也纷纷加入到助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队伍中,以恒大、合众、天际等整车带动零部件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形成,以瑞声科技为龙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初具成效,南南铝高端铝合金材料也成功应用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可以说,南宁市运用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成功实现了从最初“一根火柴一块肥皂”到现在“南宁地铁南宁造、南宁汽车南宁造、南宁产品上航天”的产业腾飞。
  在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守住自身的生态优势,也是南宁必须回答的问题。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南宁书就新时代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新故事。
  邕江是流经南宁主城区的珠江水系上游河段,也是南宁的母亲河。2019年以来,为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南宁深入实施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打造了148公里沿岸公园绿带,让“百里秀美新邕江”得以全面展现。此外,黑臭水体的治理成效也可圈可点,南宁以“全流域治理”理念综合治理那考河,辐射放大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效应,使其重点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同时,“南宁蓝”依旧保持常态,2020年邕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综合指数稳居中国省会城市前列;为打造“一方净土”,南宁也不曾放慢脚步——率先建立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联合监管工作機制,实施“城市双修”、石漠化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被的“绿”保护土壤的“净”。
  若远道而来者踏入此时的邕城,看得见的是山水之美、高楼耸立,看不见的是邕城人的海纳百川、从善如流。一座首府城市如此宜居,乃人间理想;众多投资与产业青睐这片土地,是实至名归。
  开放的故事正在“热播”
  打牢了自身发展基础,一个个新时代高水平、全方位开放的南宁故事也正在“热播”中。从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到2020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作重要致辞,在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各个重要历史节点,都留下了南宁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足迹。
  一方面,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加快发展,截至2021年6月28日,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入驻金融机构(企业)222家,一批重大金融开放平台相继落地,一个极具“国际范”的现代金融集聚区已轮廓初现;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金融创新指数在同批19个片区中排名第2,2021年片区内新设立企业达1.13万家,占广西三个片区同期增量的72%。
  另一方面,联通东盟的交通枢纽建设再提速,南宁着力打造的吴圩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是广西第一个集民航、城际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计划于2022年12月与南宁至崇左高铁同步建成投入使用。南宁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公司总经理廉向东表示,项目建成后,将为南宁,乃至整个广西打造面向东盟交通枢纽提供重要支撑。
  面向东盟开放合作 南宁如何抢抓新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东盟关系不断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南宁在中国构建对外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展望未来,南宁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步伐如何走得更稳?广西南宁五象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南宁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丁伟就从交通枢纽、产业建设、经济体制等方面回答了这一发展之问。
  丁伟表示,南宁将继续打好“东盟牌”,服务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升级发展,服务区域从“10+1”向RCEP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拓展,大力发展以面向东盟为市场导向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提升“南宁渠道”在开放合作中的作用。
  交通枢纽方面,积极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牵引,打造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益最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一方面加快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大格局,另一方面重点培育平陆运河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
  产业建设方面,积极参与东盟国家、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的产业分工,构建以“大湾区—南宁—东盟”和“欧盟—川渝—南宁—东盟”为主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打造双循环产业链重要铆接点。
  经济体制方面,打造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投融资、贸易、仲裁等营商规则体系,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
  当前的南宁,正朝着目标不断迈出坚实步伐,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将会出落在你我的眼前:届时,这里的天将更蓝、水将更清、城市将更繁华,人民的生活也将更富足。
  ·联系编辑:296985446@qq.com
其他文献
By Mo Tingting  With a population of approximately 8 million people, the Tujia people is an ethnic minority found in the provinces of Chongqing, Hunan, Hubei, Sichuan and Guizhou. The Tujia has a long
期刊
2021年对于中国与老挝而言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恰逢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中老两国建交60周年,老挝出任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主题国,将庆祝的热烈氛围推向了高潮。  辉煌一甲子,迈步勇向前。值此周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坎葆·恩塔万阁下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书面专访。她表示,过去,中老两国政治互信得到提升,公共卫生、双边贸易、民间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未
期刊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也是中国与老挝建交60周年,随着中老命运共同体日趋紧密,老挝将在2021年9月举办的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上再度出任主题国。这,不仅是中老两国加强国际合作的良好延续,更是双方在新时代下一个崭新的开始。  第18届东博会将临,这个新兴发展与神秘感兼具的万象之邦会掀起怎样的商机潮流,又将演绎哪些合作精彩?让人倍感期待。  这些年来,中老合
期刊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第30个年头。在这30年里,中国—东盟合作成果不胜枚举,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典范。而双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离不开精准把握彼此合作重点及热点,让行动有的放矢,让成果正中靶心。  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作为服务双方合作的务实平台,一直以紧扣热点、促进合作为己任,为助推双方对话与合作取得“10+1>11”的实效贡献了积极力量。  中
期刊
中中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最为独特的优势所在,文化需要传承,传承基于创新,创新推动传播。那么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时俱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近期举办的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就“文化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传承”要以文化为根  “中国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宝藏,是矿藏丰富的文
期刊
自199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的合作之树已然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什么样的土壤培育出什么样的林木,根深叶茂的中国—东盟关系正是以战略互信为土壤,以共赢合作为养分,才扎得稳、长得好、结得甜。  从木到林,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更需要互信为本。2020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中国—东盟要提升战略互信,深入
期刊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一句话道出了东盟在中国外交战略里的份量。而越南既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又与中国缔结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越关系可以说是一对特别的、备受瞩目的外交关系。  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中国驻越南大使熊波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书面采访,他从友好合作的角度出发,同我们回顾了中越交往硕果。展望未来,他认为中越务实合作正迎来新的更大机遇。  携手稳定友好合作大局  19
期刊
从“神车”五菱的“跨界”生产,到柳州螺蛳粉蹿升至美食“顶流”,再到地表水质连续两年全国第一,中国柳州市在这两年涌现出大量令人惊奇的故事,频频登上网络热搜。就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广西考察中称赞柳州的发展。在习近平主席关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重要指示下,柳州市正书写着关于“工业设计”的另一个“惊奇”故事。  2021年7月底,第二届“金紫荆杯”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大赛(以下
期刊
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是双方关系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年”。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于双方来说,梳理30年对话史的进程,总结30年对话史的经验,重点在于抓住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规律,关键在于增强中国—东盟国家关系的互信,落脚点在于面向未来,在于着力推动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东盟30年对话关系发展史  中国—东盟对话关系进程开启于1991年7月19日。彼时,时任
期刊
2019年8月,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广西自贸试验区)获批设立。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决定了东盟元素是它不同于中国其他自贸试验区的特别之处。  2020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要推动中国同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在这一指示精神的引领下,2021年7月,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