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冲动对于幼儿来讲确实比较难。但孩子控制冲动的能力预示了他们长大后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自信心以及是否能经得起诱惑,是否能较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孩子的冲动控制在3~5岁这个年龄阶段得到迅速发展,这一阶段是孩子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家长引导得当,对于孩子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发展阶段
阶段1:幼儿能够按照外部要求控制自己,他们表现出对成人当前命令的服从,在某些场合会表现出合作。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延迟和等待的能力也有限,遇到挫折会发脾气。
我就要买玩具
苗苗3岁有时候,她挺听话的。但是,每次跟妈妈一起去商场她就变得不听话了看到玩具架上那些可爱的玩具,苗苗每次都要买,妈妈不同意,她就撅起小嘴,开始发脾气,无论妈妈怎么说、怎么劝,她都不肯走。
这一阶段的孩子进入自我控制阶段,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意图,开始区分什么是适当的和不适当的行为,开始学习由父母传达的标准和规则,能够按照成人的要求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但是,当他们面临那些强烈的刺激时(如苗苗看到心爱的玩具),就很难做到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开,让他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阶段2:心甘情愿地遵从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乐于接纳父母的要求,并且表现出满意、骄傲和积极的情绪,对规则的顺从也表现得主动、积极。
你到家了
朵朵4岁,和妈妈一起做游戏,朵朵把玩具扔得四处都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妈妈要求朵朵捡起地上的玩具并把它们送回家。朵朵非常乐意地开始收拾玩具,边收拾边说“你到家了,你也到家了”,直到把玩具全都收拾到箱子里,妈妈夸她是个好弦子
逐渐能够根据社会标准和父母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幼儿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特点之一,也是幼儿社会化的中心任务之一。这一阶段的孩子能把外部需要内化为自己的内部需要,是孩子从外部控制发展到自我控制的中间环节。这时期,父母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规则”要具体、可操作,而且不要一下子制定太多,不然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先制定一些比较容易做到的,孩子做到后,就给予鼓励,由易到难,让孩子逐渐接受。
阶段3:有能力使用规则、策略和计划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于社会性赞许和不赞许,开始有更多的个人判断,可以通过一些延迟策略和自我中心言语对行为进行监控和调节。
我很想吃蛋糕
翔翔过生日,妈妈送来了生日蛋糕,老师要求小删友吃完饭才可以吃生日蛋糕。翔翔看着小朋友把饭菜都吃完了很着急。他几次端着小碗站到老师的旁边,而老师都若无其事地给其他小朋友分蛋糕。最后,翔翔背对着蛋糕把饭菜统统塞进了嘴里
孩子自我控制发展的规律是由低水平的外部控制逐渐向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发展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奖励物上并不利于幼儿控制行为的发展,而各种分心活动转移了幼儿对奖励物的注意,促进了幼儿的控制行为的发展。孩子开始学习使用寻求帮助、自我分心、问题解决等延迟策略来延缓他们的冲动控制行为。因此,家长应该多教给孩子转移注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控制冲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控制冲动被认为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特征,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人格变量,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幼儿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易成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会更有耐性,更易适应社会。因此,爸爸妈妈不要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地满足孩子,延迟满足能让孩子将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幼儿冲动控制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虽然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是主动的,但抚养者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要求和控制类型影响孩子;中动控制的发展。所以,家长和教师应把握好孩子控制冲动发展的关键期,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注重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促进孩子身心整体发展。
爸爸妈妈的功课
玩中学
在与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控制冲动。妈妈跟孩子一起唱歌,妈妈的手是音量调节开关,往左边转的时候,声音就变小,往右边转的时候声音就变大。在和孩子一起玩竞赛游戏的时候,不要每次都让孩子赢,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可以让他先输后赢。这样,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就会懂得遵守规则,也不会经受不起挫折或因失败而失去信心。
做中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会向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让孩子遵守,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例如,告诉孩子吃完饭再去看电视,先把玩具收拾好再出去玩,把看完的图书整理好才能吃饭,等等,让孩子知道他是可以等待的。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也应该先做到,以此引导孩子。
行动起来吧
听指令,做动作
目的
1 学会遵守规则
2 学会抑制冲动
3 学会规则转换
准备:小猴、小熊手偶
过程
1 先让孩子按照指令做动作,摸头,摸鼻子,摸眼睛,摸耳朵,摸嘴,伸舌头,拍手,拍腿,跺脚,举手。
2 家长戴上手偶,一只手扮演小熊,另一只手扮演小猴,让孩子听小熊或小猴的指令做动作。
3 让孩子听小熊的指令,“小熊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小猴让你做什么你就不做什么”。
4 换个玩法,让孩子来听小猴的指令,“小猴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小熊让你做什么你就不做什么”。
5 按照游戏的规则进行。
建议:多鼓励、表扬孩子,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孩子在规则转换后容易犯错误,这时要告诉孩子游戏的规则要贯彻始终。
买玩具
目的
1 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能马上得到的
2 学会等待
3 学会使用策略来延迟满足
准备:10个小贴画
过程
1 爸爸妈妈和孩子约定,如果要买一样新玩具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小贴画来交换。
2 告诉孩子小贴画是平时表现好的时候的奖励,如果积累到10个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
3 在孩子任性的时候,转移他的注意,并提醒他如果继续任性就不能得到想要的玩具。
4 爸爸妈妈每次给予奖励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不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建议:孩子提出要求时,爸爸妈妈不要一概接受或拒绝孩子。当孩子表现出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孩子的冲动控制在3~5岁这个年龄阶段得到迅速发展,这一阶段是孩子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家长引导得当,对于孩子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发展阶段
阶段1:幼儿能够按照外部要求控制自己,他们表现出对成人当前命令的服从,在某些场合会表现出合作。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延迟和等待的能力也有限,遇到挫折会发脾气。
我就要买玩具
苗苗3岁有时候,她挺听话的。但是,每次跟妈妈一起去商场她就变得不听话了看到玩具架上那些可爱的玩具,苗苗每次都要买,妈妈不同意,她就撅起小嘴,开始发脾气,无论妈妈怎么说、怎么劝,她都不肯走。
这一阶段的孩子进入自我控制阶段,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意图,开始区分什么是适当的和不适当的行为,开始学习由父母传达的标准和规则,能够按照成人的要求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但是,当他们面临那些强烈的刺激时(如苗苗看到心爱的玩具),就很难做到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开,让他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阶段2:心甘情愿地遵从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乐于接纳父母的要求,并且表现出满意、骄傲和积极的情绪,对规则的顺从也表现得主动、积极。
你到家了
朵朵4岁,和妈妈一起做游戏,朵朵把玩具扔得四处都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妈妈要求朵朵捡起地上的玩具并把它们送回家。朵朵非常乐意地开始收拾玩具,边收拾边说“你到家了,你也到家了”,直到把玩具全都收拾到箱子里,妈妈夸她是个好弦子
逐渐能够根据社会标准和父母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幼儿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特点之一,也是幼儿社会化的中心任务之一。这一阶段的孩子能把外部需要内化为自己的内部需要,是孩子从外部控制发展到自我控制的中间环节。这时期,父母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规则”要具体、可操作,而且不要一下子制定太多,不然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先制定一些比较容易做到的,孩子做到后,就给予鼓励,由易到难,让孩子逐渐接受。
阶段3:有能力使用规则、策略和计划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于社会性赞许和不赞许,开始有更多的个人判断,可以通过一些延迟策略和自我中心言语对行为进行监控和调节。
我很想吃蛋糕
翔翔过生日,妈妈送来了生日蛋糕,老师要求小删友吃完饭才可以吃生日蛋糕。翔翔看着小朋友把饭菜都吃完了很着急。他几次端着小碗站到老师的旁边,而老师都若无其事地给其他小朋友分蛋糕。最后,翔翔背对着蛋糕把饭菜统统塞进了嘴里
孩子自我控制发展的规律是由低水平的外部控制逐渐向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发展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奖励物上并不利于幼儿控制行为的发展,而各种分心活动转移了幼儿对奖励物的注意,促进了幼儿的控制行为的发展。孩子开始学习使用寻求帮助、自我分心、问题解决等延迟策略来延缓他们的冲动控制行为。因此,家长应该多教给孩子转移注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控制冲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控制冲动被认为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特征,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人格变量,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幼儿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易成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会更有耐性,更易适应社会。因此,爸爸妈妈不要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地满足孩子,延迟满足能让孩子将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幼儿冲动控制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虽然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是主动的,但抚养者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要求和控制类型影响孩子;中动控制的发展。所以,家长和教师应把握好孩子控制冲动发展的关键期,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注重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促进孩子身心整体发展。
爸爸妈妈的功课
玩中学
在与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控制冲动。妈妈跟孩子一起唱歌,妈妈的手是音量调节开关,往左边转的时候,声音就变小,往右边转的时候声音就变大。在和孩子一起玩竞赛游戏的时候,不要每次都让孩子赢,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可以让他先输后赢。这样,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就会懂得遵守规则,也不会经受不起挫折或因失败而失去信心。
做中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会向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让孩子遵守,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例如,告诉孩子吃完饭再去看电视,先把玩具收拾好再出去玩,把看完的图书整理好才能吃饭,等等,让孩子知道他是可以等待的。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也应该先做到,以此引导孩子。
行动起来吧
听指令,做动作
目的
1 学会遵守规则
2 学会抑制冲动
3 学会规则转换
准备:小猴、小熊手偶
过程
1 先让孩子按照指令做动作,摸头,摸鼻子,摸眼睛,摸耳朵,摸嘴,伸舌头,拍手,拍腿,跺脚,举手。
2 家长戴上手偶,一只手扮演小熊,另一只手扮演小猴,让孩子听小熊或小猴的指令做动作。
3 让孩子听小熊的指令,“小熊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小猴让你做什么你就不做什么”。
4 换个玩法,让孩子来听小猴的指令,“小猴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小熊让你做什么你就不做什么”。
5 按照游戏的规则进行。
建议:多鼓励、表扬孩子,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孩子在规则转换后容易犯错误,这时要告诉孩子游戏的规则要贯彻始终。
买玩具
目的
1 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能马上得到的
2 学会等待
3 学会使用策略来延迟满足
准备:10个小贴画
过程
1 爸爸妈妈和孩子约定,如果要买一样新玩具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小贴画来交换。
2 告诉孩子小贴画是平时表现好的时候的奖励,如果积累到10个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
3 在孩子任性的时候,转移他的注意,并提醒他如果继续任性就不能得到想要的玩具。
4 爸爸妈妈每次给予奖励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不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建议:孩子提出要求时,爸爸妈妈不要一概接受或拒绝孩子。当孩子表现出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