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的咖啡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自第一面见到她
  就认定她是西方的林黛玉,
  清瘦娇小的身材和苍白漂亮的小脸,
  连说话的声音者部小小的轻轻的……
  
  喜欢老师希拉里的原因是她永远黑白配的衣服和喝咖啡的神态。
  我自第一面见到她就认定她是西方的林黛玉,清瘦娇小的身材和苍白漂亮的小脸,连说话的声音都小小的轻轻的。希拉里从不像我们一样去喝咖啡机里的咖啡,在她的办公桌前总放着咖啡壶,每天上课前,她总是很投入地去捣碎咖啡壶里的咖啡豆,加上热水,等咖啡原始的香味飘出来时,倒上一杯黑咖啡,慢慢地喝下去,苍白的脸开始有了一些生气,于是开始了一天的课程。
  以前在国内,总觉得喝咖啡是很“酷”、很“小资”的事,那种优雅而娴熟地喝着咖啡的姿态几乎成了成功人士的标志。每次走过咖啡屋,我都禁不住放慢脚步,里面轻柔的音乐,梦幻的灯光,面若桃花的女子用雪白的玉指轻轻搅动着精致的咖啡勺的样子,加之一股浓浓的咖啡香味徐徐飘过来,我就仿佛沉醉于梦境之中:如果每天能像这样,手里端着一杯令人着迷的咖啡,也就不枉此生了。
  记得曾有人引用《大话西游》中孙悟空那句最经典的话对咖啡做了以下的描述:从前,当一杯咖啡摆在我面前时,我没有喝出味道来,等到后来知道怎么喝时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喝咖啡的机会,我一定要仔细地喝;如果非要在喝咖啡的时间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每天能喝一杯咖啡。
  新西兰圆了我这个梦。在这个国度里,装饰各异的咖啡馆随处可见。咖啡已不是“小资”们特有的饮品。而是平常百姓的一种生活。无论闹市还是偏远的郊外,你都能找到不同风格的咖啡馆,喝到一杯你喜欢的、口味纯正的咖啡,并且价格绝对便宜。这里的人们在一杯荡着奶香、甘甜与苦涩的咖啡,一碟西饼,一张报纸的陪伴下,一个慵懒的下午就可以这样轻易打发掉了。
  有时我真不明白,希拉里喝的没有加糖和奶的咖啡,几乎和中药一样苦涩,怎么喝下去?班里一个有点品味的大陆新移民蔑视地笑笑,对我说:“农民,一听就知道你是咖啡盲!其实她这么喝才是在享受真正的咖啡呢。”有一天上课,大家谈起了各国的饮食,话题一下转到了咖啡上,由于班里亚洲学生多,对如何享受一杯真正的咖啡,大家还是一知半解,希拉里说:“这样吧,放学后我们一起去喝咖啡,怎么样?”
  我们在皇后大街选了一个临街的小咖啡馆,在户外咖啡桌前围坐下来,这样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享受午后的阳光。正是下午四五点的时分,阳光透过街边大树层叠的叶片照在人们身上,斑驳的光影是优雅的背景,淡淡的音乐似有似无。一杯醇香浓郁的咖啡在手,感受的是一份优雅、静谧所诠释的心情。这时咖啡不仅仅是咖啡,音乐也不仅仅是背景,这些已经构成了咖啡馆的全部,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情感和惬意。
  希拉里给我们讲了咖啡的诞生:传说公元10世纪前后,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高原上,牧羊人发现羊群在食用了一种野生灌木的果实后,便会异常喧闹。这果实,便是“咖啡”。后来人们开始尝试咀嚼咖啡豆,用水煮咖啡喝,以达醒神之效。这风气后来传到阿拉伯,很快成为回教国家代表性的饮品。再后来咖啡经中亚又传至欧洲,很快成为欧洲人的至爱。现在人们在咖啡中加入各种美酒、鲜奶油及调味料,成了令人着迷的花式咖啡,使咖啡既增美味,又添情调。但她说她不喜欢花式咖啡,只喜欢咖啡特有的苦味。随后希拉里按咖啡牌上的名称分别讲了什么是意大利的特浓ESPRESSON,泡沫咖啡的CAPPUCCIO,并讲了一些花式咖啡的制作方法……
  没想到咖啡文化和中国的茶文化一样,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希拉里说有人以为喝咖啡加糖就行了,但加太多的糖就会把咖啡的原始味道破坏掉,喝起来如同在喝一杯没有气泡的可乐。她说品味咖啡的最好方式是:当一杯咖啡端上来,先呷一小口在嘴里,让舌头记录下这种咖啡的最原始的味道,以便与其它品种的咖啡加以区分,接着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糖,但不要加多,否则味道变了,就不是喝咖啡了。最后在咖啡上加上适量的奶油,不要用勺子搅动而是让奶油自然地漂浮于咖啡之上,当喝咖啡时奶油也流入口中,让咖啡与奶油在嘴里相融,才是最完美的。
  希拉里见我用不锈钢咖啡匙不停地搅动杯中的咖啡,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就说:“南希,你这样搅动咖啡的方法不对,标准的搅拌手法是将咖啡匙立于咖啡杯的中央,先顺时针由内向外划圈,至杯壁后,再由外向内逆时针划圈至中央,这种方法才令咖啡质地均匀。”她一边说一边作示范,然后说:“对于一杯咖啡而言,温杯至少占了20%的功劳。无论咖啡煮得多么好,只要倒入一个冰冷的杯子里,咖啡的温度立即降低,香气也抵消过半。而事先把咖啡怀温一下,咖啡倒入后不但热度得以保存,而杯子的温度更适于酝酿香气,使咖啡的香味完全释放。”
  夕阳西下时,希拉里叫来侍应生结帐。我正想对希拉里请的咖啡表示感谢时,发现她只买了自己的一份单,微笑着对我们说:
  “GODOUCH”(AA制),然后坦然地看着我们。这真出乎我的意料,如果是在国内,师生一场,请一杯咖啡应该算不了什么吧。我再茫然地看了一下周围的同学,他们都正在低头各掏各的钱,没有一点感觉不妥。我忙去摸自己的钱包,还好,硬硬的还在,否则我就要出洋相了。
其他文献
K1签证和K3签证相同点:    一、签证类型相同  K1签证和K3签证都属于美国婚姻移民签证的类别,都是由美国公民申请,都属于非移民签证。两者都可以带子女赴美,不需要另外重新申请签证。    二、申请程序相同  两种签证都要从美国的移民处理中心提交申请,批准后经NVC(全美签证中心)转到广州完成体检和面试后获得。    三、担保材料相同  两种签证都需要申请人提交1134的生活担保,在担保标准上
期刊
如果你担心会发生特殊情况的发生或不想太费神,你可以花钱雇一名专业的移民律师。很多夫妻即使关系真实,可由于在面谈前毫无准备,最后只得与绿卡失之交臂。有句谚语说得好,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准备,那就准备失败吧。既然移民局对面谈如此重视,那么你也不能掉以轻心。移民局会对申请人和受益人双方进行深入的背景调查,申请过程中有了专业律师的帮助,你的移民申请之路就会轻松很多。    一定要准时参加面谈    千万不要迟
期刊
瑞典是一个北欧小国,面积不到我国新疆的四分之一,人口仅8800万,但它却与印度并列为“世界小姐”最多的国家。自该国影星嘉宝和褒曼风靡全球后,瑞典女孩更是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天使。在这个盛产美女的国度里,如果一位相貌平平的中国姑娘嫁给了瑞典帅哥,她的婚姻生活将会怎样?    大开眼界:瑞典美女不简单    我是青岛一家著名电子公司的白领,2002年被派往瑞典建立分公司,开拓偏僻的北欧市场。刚到首都斯德
期刊
“高中出国班”争相亮相北京重点中学    高三毕业生放弃国内高考已不新鲜。不过重点中学为打算出国的毕业生纷纷开设。高中出国班,还很少见。而在北京四中、八中、师大实验中学等中学,本学期这些名校首次开设出国班。为部分放弃国内高考的考生提供量身订馓的课程。  据悉,八中出国班已有30余名学生,师大实验的出国班则超过50人参加,四中出国班目前也有二三十名学生,预计下学期人数还可能增加。  “八中今年第一次
期刊
2006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FM105.7频率与深圳澳德华移民公司合作推出留学、移民信息节目《出国三人行》,倾力打造中国第一份可以听的“出国”杂志。每个星期天的中午11点至12点,《出国三人行》在电波中与听众相约黄金一小时,金牌主持人的伶牙俐齿与移民专家的专业经验带领大家走进出国留学、定居与海外投资的广阔天地。  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对财富的增值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社会-上种类繁多
期刊
书店开设“咖啡铺”  和“阅读阅览台”    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的出版机构多达2900余家,雇员近7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至于书店,则不计其数。然而,几乎垄断了全国图书市场的大的分销商家只有4个。其中“巴诺书店”实力最为雄厚,旗下巴诺分店630家,B·Dalton书店245家,Game Stop视频游戏和娱乐软件商店1309家,可以号称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连锁书店企业。  凡是到过“巴诺书店”的人,
期刊
提要:办理澳洲163类投资移民,获批后首先获得四年期的临时签证,申请人须在四年里至少投资7.5万澳币在澳洲经营生意满两年,且后一年的营业额达到20万澳币,即可申请转为永久居民的892签证。  问:在澳洲两年生意从何时开始计算?  答:1631临时签证有四年的期限,您在登陆澳洲后,可以在任何时间开始生意,只要满足连续两年经营生意即可。比如,您可以在前两年不做生意,在后两年才开始经营也是可以的。至于两
期刊
2010年,出国留学首选哪些专业?  本文,将结合国际发展形势,针对留学如何选专业给出建议,其中的“常青树”专业和潜力专业值得关注。  如今,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也渐渐没有以前抢手了,仅仅靠“洋学历”就希望能找到高职位、高薪水的工作已经不那么容易了,现在的企业更关注的是你的留学专业。出国留学如能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可能会带来锦绣前程,否则,即使是重金学得洋文凭,仍然只能做嗷嗷待哺的“海待”。 
期刊
繁华的哈佛广场    来过哈佛的人都知道哈佛这里有个广场,可是直到我自己真的站在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哈佛广场并不是在哈佛的校园里,它其实是地铁的一个出口,就在HARVARD YARD的外面,非常繁华。  哈佛广场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商店。最出名的大概是COOP书店了。在CCOOP里面除了书,你还可以找到带有哈佛标记的各种商品和纪念品。附近还有很多不错的餐馆和酒吧,有空的时候和朋友们到餐馆或者酒吧里坐坐
期刊
现在有人开玩笑说,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中国人和印度人。这两个人口大国因为人口爆炸,资源紧张,竞争激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走出国门去寻找更好或者更轻松的生活。这些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说中国话,吃中国饭,过中国年,甚至很多人在出国多年以后,连思维方式都是中国式的,并且定格在出国前的那一年代的思潮。  中国人的中国胃的顽固性大约是西方族群不能理解的,不仅自己拒绝改变,连带着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