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共振与响应灵敏度相结合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h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机共振(SR)的概念1981年由意大利学者Benzie[1]在研究古气象冰川问题时提出,用于解释地球冰川期的周期性,随后30多年不少学者尝试着将该非线性现象研究方法应用于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献[2]将随机共振理论应用于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实现了强噪声背景下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微弱信号的提取;天津大学冷永刚博士提出的大信号变尺度随机共振方法,实现了绝热近似理论大参数条件下的随机共振,并将其应用到电机的故障监测与诊断、油管缺陷的漏磁检测等工程实例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国防科技大学的胡茑庆等将随机共振的理论用于机械故障早期检测方法的研究,成功识别出了强噪声背景下的转子碰摩故障信息[4].随机共振原理的优势是能够从强噪声背景下提取出有用的信号信息,为进一步将该理论运用于工程结构损伤检测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研究途径.然而,需要说明的是,随机共振具有从强噪声背景中检测微弱信号的优势,但工程结构损伤发生的时刻、大小和位置都是未知的,这与化学信号的提取以及旋转机械的早期故障诊断有很大区别,仅通过随机共振难以实现结构的损伤定位,将随机共振理论用于结构初期损伤识别仍是需要研究的新问题.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混合梁桥结合段动力平顺性问题,针对某混合梁独塔斜拉桥,将结合段按刚度等效换算为同一种材料,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基于9个自由度的三轴车辆模型,根据规范规定的路面
世界第三大咨询公司麦肯锡对中国市场的厂商发展关系做过如下总结:“上世纪80年代是厂家主导时期,90年代是厂商博弈阶段.21世纪厂商开始进入均衡态势”。而化肥行业尤其是氮肥行
今年以来,农业部大力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各地实践过程中特别是今年的秋粮生产,农药减量控害工作进展如何?近日,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围绕全国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