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促开作文之花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ydedao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体验式”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它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
  然而学生平时作文有时候空洞无物,眼高手低,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有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缺乏素材的积累。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缩小这个差距呢?笔者着重从学生获得写作能力的两大方面: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入手作粗浅的探讨,思考如何通过有效阅读体验,使学生迅速积累材料,进行思考,提高对生活的感悟与认识;通过捕捉生活细节让他们切身体验,激发情感,从而促开作文之花。
  一、利用文本,在情境中体验
  中学作文教学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传授写作知识——培养写作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其中培养写作能力是关键。能力是知识、智力和技能三位一体的 “合金”。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中心,前启写作知识,后联发展智力,以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写作是“意”到“言”的转换,意在笔先,方能下笔千言。意从何来?从丰富多彩的素材而来。作文的素材源自何处?从阅读体验积累中来,从生活体验积累中来,从体验积累中来。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语文课本中许多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所以品味语文内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感受生活的过程。把课本当成一个个例子,创设情境,在学习写作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唤起情感的共鸣,激发创作的热情。如教会学生如何“以一件或几件事描写一个人” 时, 就可引导学生回顾《背影》《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抓住对文本的描写对象、中心事件、抒发的情感、写作手法的讨论,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实际的情感体验、生活事例,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对父母和教过自己的老师心存感激和热爱,因此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来说,抓住了范文引路的环节,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就不会把写作看成是“要我学”的苦差事,反而会当作是“我要学”的快乐的事,并且会自觉地把这种求知欲贯穿到整个习作环节中,提高习作训练的效率。
  二、回忆形象,在情感中体验
  感受不仅仅是现时的、突发的,更多的是属于已往经历过的,甚至是埋在潜意识深处的。通过有效的重温手段,可以激活旧有的感受痕迹,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投射”效应,与现时感受互相融合,重现生活感受的奇光异彩,所以生活体验对习作有制约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寻求学生与生活的相通处,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使语言文字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和真切情感联系起来。以“以一件或几件事描写一个人”的教学为例。让学生回顾在《背影》《藤野先生》中对父亲和藤野先生外貌描写的句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肥胖的身子”“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引导学生由此想象人物的身份、性格、境遇;理解外貌描写应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的个性。又联系《背影》一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细节,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导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正因有外貌描写才使读者顿悟父亲买桔的不易, 领会到父亲对成年的儿子的无言的爱,这是作者情感流露的契机,是文章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文本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由此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再引导学生回忆父母或老师的形象,然后用几句话描写。通过“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循环渐进的过程,激发真切情感体验,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之中。
  三、以读促写,在朗读中体验
  以朗读促写作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吟诗”就是口头创作,吟成而后落笔,这就是锻炼语言习惯的功效。再以“以一件或几件事描写一个人”的教学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生动情地吟咏, “攀、缩、倾”几个动词形象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了父亲攀爬月台时艰难而又令人难忘的一幕。朗读让学生达到知情相融、人文相悦的审美境界。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抽象的文字折射出丰富的情感光芒。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仿照文本用几个动词描写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 在练笔中再次得到体验升华。
  四、走向生活,在参与中体验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心理所感,自己的心理没有感受,怎么可能写出独特的心理感受呢。
  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抒发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离不开学生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生活圈内引导学生找“下锅之米”,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启发学生将生活现象与社会信息联系起来体味、思索。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只有对生活体味至真,感思至深,才会有发自肺腑的情感渲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环保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 “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比如,双休日,社区服务站的同学们访问下岗工人、退休老人;“小记者”活动,街道、社区、广场、商店等到处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可以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纳入积累的范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学生把每天从电视里、家中、社会上看到的新鲜事记录下来,把听到、看到的感想写出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更多地关注学校外的新鲜事,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和加深对社会生活体察、洞悉的能力。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回马马克思”即在新的语境“多元”的对话中,通过对马克思文本权威性重建,面向未来。“全球化”在社会结构、民主潮流和传媒文化高科技化方面都包含正上侧面。历史主流通过批判理性不断“反现状”维持进步性。现阶段的生产仍与资本相联系表面为人化与世化形态重叠,马克思文本的权威性系于对人的问题回答通过实践验证之有效性,艺术的创造怀实践在于启示立足于奴役与剥削的现实,在人的解放的不懈斗争中,给非人关系以
①我很喜欢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像茉莉、木槿、栀子……开起花来,一朵朵都是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②童年时,我家有一棵单瓣栀子,大伯家有一棵重瓣栀子,都是姑姑出嫁前栽的。花树长大了,开花了,我和堂姐刚好到了戴花的年龄。  ③那时候,每天早晨,母亲已经将带露盛开的栀子花掐回来,就给我梳辫子戴花。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殷勤待我的情意。我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生平的特点是极为沉默寡言、神秘莫测。他主管着当时最大的企业和慈善事业,却一直是位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他善于伪装,一生都是在各种不同角色和层
由著名作家李锐担纲主编并作序,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涨潮”丛书,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艺术感觉获得第十四届晋版优秀图书一等奖。“涨潮”丛书先期推出16本,8部中篇集、8
商人,诚信象征,成功的代名词,从事范围何其广?做人做事何其难?一位资深专家答得利落:360行,商人皆可做,功成名就难。随着大连商界名流倍出,一簇簇蓓蕾含苞正绽,一颗颗新星熠
8月27日至29日,山西省统计工作会议在太原晋祠宾馆召开。山西省统计局领导李庭钧、李宝卿、张保、张官娥、张传春等出席了会议,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孙玉璋、马振东、秦耀普、武
本文简单介绍了高职教师知识管理的概念和意义,从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及知识创新五方面详细阐述知识管理的具体过程,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影响
浮夸十害唐新奎当官理应为民,尽职造福一方。切忌心存杂念,浮夸虚报欺上。十条危害匪浅,请君细听端详。一报含水数字,导致决策失当。二造泡沫经济,搅乱生活无常。三拖发展后腿,延误
在历经多年的曲折和心理“预热”之后,中国终于跨过了WTO的门槛,成为国际经济俱乐部的新成员,入世对于中国期刊而言,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严峻的市场挑战。入世后,国际出版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