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隆科16不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bo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提高隆阳区水稻单产水平,明确栽插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方法]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隆科16为材料,采用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栽插密度27.0万~33.0万丛/hm2,栽茎蘖苗54.0万~66.0万/hm2,隆科16产量可达11 250~12 000 kg/hm2。[结论]隆科16是综合性状好的高产粳稻品种,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关键词 隆科16;密度;产量;构成因素;粳稻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24-025-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unit yield level of rice in Longyang District, and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density and rice yield.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ield plot test, effects of cultivated density on the yield and component factor were researched with Japonica rice Longke 16 as the test material. [Result] Under 270 000-330 000 clusters/hm2 planting density and 540 000-660 000/hm2 tillers, the yield of Longke 16 reached 11 250-12 000 kg/hm2. [Conclusion] Longke 16 is a highyield Japonica rice variety with good comprehensive traits. Rational cultivation and accurate planting can fully exert its potential of high yield.
  隆阳区是云南省水稻高产区,我国整县制平均单产第一,维持水稻持续高产,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1]。新的品种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措施,良种良法结合才能发挥其增产潜力[2-3]。关于水稻不同栽插方式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报道,陆顺生等[4]认为,栽插密度在 225万~ 465万穴/hm2,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最高茎蘖数、每株成穗数下降,成穗率提高,有效穗增多,每穗实粒数下降,结实率上升,千粒重相对稳定,产量增加。姚支农等[5]试验表明,宽行窄株栽培较宽窄行栽培经济。石守设等[6]发现,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相对较小。陆春燕等[7]研究发现,施用纯N 180 kg/hm2、栽插30.0万穴/hm2时产量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隆科16号是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2005年从云粳21号中发现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稻品种,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15003号),新品种的出现,种植方式、栽培技术呈现多样性,栽培密度也不相同。为此,笔者针对隆阳区水稻出现密度过大或有效穗不足导致产量不高的问题,采用不同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隆科16号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试验于2014年在隆阳区汉营社区农业技术推广所试验田进行,面积0.26 hm2,该地纬度25°8′25″N,经度99°14′16″E,海拔1 641 m,年平均气温15.5 ℃,年降雨量900~1 100 mm,年日照时数2 349.0 h。试验田前作为蚕豆,产量4 065 kg/hm2,土质粘土,pH值6.28,有机质24.83 g/kg、全氮1.58 g/kg、碱解氮115.57 mg/kg、有效磷32.04 mg/kg、缓解钾157.62 mg/kg、速效钾211.38 mg/kg、交换镁235.49 mg/kg、有效硫51.61 mg/kg、有效锌1.13 mg/kg、有效锰55.06 mg/kg、有效硼0.23 mg/kg,肥力中上等。水利条件好,排灌方便。
  1.2 试验设计按《2014年度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水稻不同密度栽插试验方案》执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净面积13.65 m2,小区长5.25 m,小区宽2.6 m,小区间走道30 cm,重复间走道50 cm,6个处理,各处理栽插密度见表1。
  1.3 试验田管理冬季翻犁晒田、春季培肥秧田,秧本田比1∶20,采取扣种稀播,2014年4月10日播种,播净谷种600 kg/hm2,用旱育秧培育带蘖壮秧,5月15日5叶1心时带1蘖移栽于大田。本田施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加40%(N∶P∶K=24∶6∶10)“榕枫”控释肥600.0 kg/hm2作中层肥;在栽后3~5 d实施化学防除;栽后35~40 d(倒3.0~3.5叶期,幼穗分化Ⅰ~Ⅱ期),视苗情追施促花肥(穗肥,平衡肥或黄塘肥)尿素75~105 kg/hm2+硫酸钾肥75~105 kg/hm2。科学管水、定量灌溉,水分管理采取“清水澄田、浅水栽秧、寸水活苗、露垡分蘖、薄水孕穗、湿润壮籽”干干湿湿的间歇式管理。要求大田整平后沉澄1~2 d栽清水秧,达到浅插秧标准;移栽后10 d内保持灌浅水;移栽后10~25 d(9.5叶 )2~3 cm浅水灌溉,期间视苗情晒露田1~2次;9.5叶~倒3.5叶(即10.5叶期)进行分次搁田,先轻后重,第一次在9.5叶期轻搁,隔5 d第二次重搁;10.5叶至抽穗浅水勤灌,以浅水层和湿润为主;齐穗后至成熟以湿润为主,养根保叶。全生育期防虫、不防病,秧田期、大田期分别联防稻飞虱、稻螟虫2次。9月28日整个小区不去边行分重复、小区和品种单收单晒干称重计产,11月1日室内考种结束。   1.4 记载考查项目按照试验方案,对3个重复各处理定时定点进行观察记载,每隔5 d观察一次,其观察记载项目是产量、生育期、茎蘖动态、抗病性、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等。收割前每小区取10丛单收单打,进行考种分析。
  1.5 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8],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由表2可看出,处理④产量居第1位,与处理③比较,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①、②、⑤、⑥比较,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与处理⑤、⑥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③产量居第2位,与处理①、②比较,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⑤、⑥比较,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2 不同栽插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表3表明,最高茎蘖数随着栽插密度加大而增加,处理⑥最高茎蘖数最多(为489万/hm2),与处理⑤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①、②、③、④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株高随栽插密度加大而升高,处理⑥株高最高(为123.0 cm),与处理③、④、⑤相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①、②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穗长变化不规则,处理④穗长最长(19.3 cm),处理③穗长18.6 cm,居第2位,与处理①、②比较,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⑤、⑥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3 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表4说明随着栽插密度加大,有效穗增加,成穗率下降,处理⑥有效穗最高(为369.0万/hm2),与处理①、②、③、④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①成穗率最高(为87.8%),与处理③、④、⑤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⑥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④穗总粒最多(为150.5粒),与处理①、②、③、⑤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⑥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④穗实粒最多(为124.8粒),与处理②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③、⑤、⑥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①结实率最高(为84.1%),与处理⑤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⑥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2.4 不同栽插密度的生育期表现参试6个处理大田生育期均为141 d,无显著变化(表5)。
  2.5 不同栽插密度的抗病性分析由表6可知,参试各处理均未倒伏,高抗穗稻瘟病和中抗白叶枯病;处理①、②、③、④高抗叶稻瘟病,处理⑤、⑥中抗叶稻瘟病。
  3 讨论
  品种审定后可在适宜地区进入推广阶段,品种特征特性、生态环境、土壤类型和肥力不同,其栽培措施与技术也应因地制宜。杂交水稻冈优725的三维立体强化栽培的最佳栽培密度为45 cm×45 cm,施氮水平为50 kg/hm2[9] 。晋稻8号在施氮量为210.0 kg/hm2、栽插密度为249 990丛/hm2时产量最高,田间生长情况及稻米品质也较好[10]。郑晓微等[11]试验表明,机插移栽密度行株距为30 cm×14 cm和24 cm×17 cm,即移栽密度分别为24.45万丛/hm2和23.85万丛/hm2时,穗形较大,群体协调,实收产量最高。陈于敏等[12]研究发现,云粳30号优质高产的适宜施N量为150 kg/hm2,栽插密度为60万穴kg/hm2。该研究表明,粳稻隆科16号栽插密度27.0万~33.0万/hm2,栽茎蘖苗54.0万~66.0万/hm2,产量可达11 250~12 000 kg/hm2。该品种为常规粳稻新品系,株型紧凑,分蘖中等,在云南省粳稻区域海拔1 500~1 800 m的环境条件下种植,需进一步研究总结适宜的栽插密度、氮肥运筹和机插秧行株距等成果,以便尽快运用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让隆科16的高产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朱德峰,程式华,张玉屏,等.全球水稻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3):474-479.
  [2] 刘博,李建国,姚继攀,等.水稻新品种辽粳401特征特性及配套技术措施[J].辽宁农业科学,2016(2):89-90.
  [3] 金传旭,钟芹辅,黄大英,等.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85-87.
  [4] 陆顺生,曾林,万卫东,等.优质籼稻不同品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2):50-52.
  [5] 姚支农,付国林,李定超.水稻不同栽插方式与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0(2):40-41,61.
  [6] 石守设,尹海庆,扶定,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郑稻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0):115-121.
  [7] 陆春燕,覃佳佳.不同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杂交稻C两优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6):66-68.
  [8] 马育华.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146-150.
  [9] 文静,戴维,侯锡学,等.三维立体强化栽培密度和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1):183-187.
  [10] 于晓慧,王广元,李广信,等.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晋稻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1,17(4):45-47.
  [11] 郑晓微,吴树业,刘姗,等.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对早稻机插栽培的产量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3):41-45.
  [12] 陈于敏,世荣,韩蕊,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云粳3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4):1419-1423.
其他文献
南京河西,夹江东岸,有一个美丽的港湾。刚刚获得中国海员工会长江航务委员会“先进职工俱乐部”光荣称号的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海员活动中心,就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滨江明珠”镶嵌
一家国内著名的家电企业CIO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融危机以来,企业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说没有影响?那是假的.”
近年来,随着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对多聚甲醛(POM)的需求也在急剧攀升.本文简要介绍了聚甲醛的特性、共聚甲醛的生产工艺及其广泛的应用领域.
2014年,为了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威胁,我国周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出台网络安全政策、完善网络安全法规、健全网络安全机构、
期刊
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代工业变革正在席卷全球,几乎每家企业都在探索尝试向工业4.0的转型与升级.但是,应如何转型、哪些方面应该升级、又应如何实现,却一直困扰着众多企业.r
期刊
以人为本,尊重每一名船员,努力使船员真正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祥和的人性化的船舶环境;尊重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和施工,突出科学在生产管理中的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当今职业院校把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校与企
化工设备应用广泛,结构形式复杂,安全可靠性要求高,因此,对化工设备设计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化工设备的工程设计包括设计原理和绘图方法.了解化工设备的设计原理,对于把握
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国内自给率一直不能有效满足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国内橡胶企业如何与世界橡胶产业融合,如何共同拓展种植、加工与橡胶贸易是十几年来
低碳经济近来成为一个热词.尤其是2009年12月7-18日,世界上192个国家代表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且在最后两三天内,世界上的大国元首或首脑在此纵横捭阖,大施手段,展开惊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