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甲状腺功能检查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84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侯先生一年前感觉长胖了许多,并且有全身乏力的症状,到医院查出糖尿病。经过近一年治疗,血糖控制得不是很理想,化验结果忽高忽低。最近又到医院做了全面的体检,结果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俗称甲减)。随后医生对两种疾病同时进行了系统规范的治疗,才把病情控制住。
  这个问题让侯先生有点困惑:糖尿病与甲减有什么关系?患了糖尿病需要重视甲状腺功能的检查吗?
  甲状腺与糖尿病唇齿相依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得了解甲状腺。甲状腺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和两侧,是长得像蝴蝶一样的腺体,它的作用是调节生长、发育、代谢等生理活动。它合成和分泌的甲状腺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激素,一旦甲状腺的功能失常,就会引起疾病,人们俗称的“甲亢”或“甲减”就是其中之一。简单地说,如果甲状腺素分泌过少,称甲减;甲状腺素分泌过多,称甲亢。
  甲状腺与胰腺同属内分泌器官,两者关系密切,可谓唇齿相依。两者发生的疾病也有一定的联系,最常见的糖尿病和甲减就偶尔会穿同一条裤子,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例如甲减可引起肥胖,而肥胖又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据有关资料显示,普通人群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约为7%,女性比男性高,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则比普通人群高。此外,当糖尿病合并甲亢时,需要更大剂量的降糖药。
  所以,甲状腺功能检查就逐渐被重视起来。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甲状腺功能的筛查,结果正常的也要每1~2年复查一次。
  看懂甲状腺功能检验单
  那么,甲状腺功能的检查包括哪些项目?又各有什么价值呢?
  促甲状腺激素(TSH) TSH是腺垂体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甲状腺细胞的增生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释放,并受甲状腺激素的反馈控制。化验TSH的含量是测试甲状腺功能非常敏感的特异性指标,特别适合于早期检测或排除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中枢调节系统的功能紊乱,也可用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者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效果的观察。
  一般而言,如果TSH的水平过高,就意味着甲状腺功能减退,过低则意味着甲状腺功能亢进。 如果引起甲状腺病变的原因在垂体,这时TSH高引起甲亢,TSH低造成甲减,不过,这种情况很罕见。
  甲状腺素(T4) T4是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占90%),又称四碘甲腺原氨酸,人体中的所有T4称总T4,其中大部分与甲状腺球蛋白相结合存在,仅有0.04%是游离存在(称游离T4),两者可互相转化。打个比方,人们把所有的钱都存在银行里,分“定期”和“活期”两种,虽然都是自己的钱,但经常发挥作用的是“活期”这部分,“定期”的则很少动用。同样,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也主要是游离T4(FT4)。化验血液中T4和FT4的意义大致相同,但 FT4更直接、更实用。一般来说,T4和FT4升高见于甲亢、口服避孕药、部分无痛性甲状腺炎等;减低则见于甲减、肾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三碘甲腺原氨酸(T3) T3是甲状腺分泌的另10%的激素,虽然总量没有T4多,但在甲状腺总的代谢贡献中却占到了65%。同样T3也分总T3(TT3)和游离T3(FT3)。游离T3占总T3的0.3%,发挥主要生理功能的也是它。总T3和FT3是判定甲状腺功能的基本试验,与总T4和FT4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例如甲亢时,血清中T3显著升高,且早于T4;轻型甲状腺功能低下时,T3值下降不如T4明显;还有一些亚临床甲亢患者,T4和FT4并不升高,但T3和FT3却升高了。所以,T3和FT3也是查明甲亢和甲减等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指标,也常用于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能特异地与T3 、T4结合。测定甲状腺球蛋白的含量也能间接反映甲状腺的功能,如甲亢时降低,甲减时增高。
  同时,甲状腺球蛋白又是一种潜在的自身抗原,在病理情况下,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不能识别是自己的还是外来的,就像战争中把自己人当成了敌人,从而产生抵抗,故甲状腺球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增高(或者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突眼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肿瘤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有35%的甲状腺癌可出现阳性。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也属甲状腺组织的自身抗体,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均是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常用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检出率明显提高(可达98%),也可用于其他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总的来说,能反映甲状腺功能的试验较多,涉及的内容也较复杂,临床价值也有差异。每个试验都有优势和不足,有时候需要结合多个指标才能得到客观准确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常用的甲状腺功能试验都能使很多甲状腺疾病露出马脚,不仅仅是甲亢和甲减。
  “糖友”在试验的组合和应用过程中,到底应该查3项、5项或8项,还是更多项,要根据病情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作主张,随意增减项目。同时考虑到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的特殊关系,除了“糖友”要注意查甲状腺功能外,甲状腺疾病患者也要查血糖,这样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编辑/李文解)
其他文献
我的体重标准吗?    我今年61岁,身高1.72米。自发现患糖尿病两年来,我从原来的160斤瘦到现在的142斤。我想请问专家,我的体重正常吗,标准体重应该怎么算? (重庆 吴某)  答:计算标准体重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公式:身高(厘米)-105=标准体重(千克)。理想体重在标准体重上加减10%,超出20%为肥胖,低于20%为消瘦。目前公认的计算体质指数BMI的方法
期刊
很多患者都知道运动的好处,它和饮食治疗一样,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一部分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对于运动却不够重视,觉得没必要,觉得只要吃药就行了;还有人则认为,工作已经占据了很多时间,体育锻炼哪还有时间来安排啊?或者总是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完全不运动。其实,生活中运动无处不在。  做家务1小时血糖下降0.2mmol/L  例如扫地、擦桌子,我们可以不用吸尘器,就用扫帚或抹布;收起家里的遥控器,看电
期刊
中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增加腰腹部的肌肉力量,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有效预防多种腰部的损伤和疾病。因此,中老年人在加强全身耐力和上下肢力量练习的同时,进行小强度的腰背肌锻炼,也是十分必要的。  人到老年以后,肌肉质量、数量以及最大收缩能力均有降低,特别是有腰椎疾病的老年人,腰椎结构异常,支撑能力、平衡能力和稳定性下降,使老年人弯腰驼背,经常腰疼,甚至不能行走。老年人坚持腰背肌肉的锻炼,可改善血液循环
期刊
不少“糖友”超重或肥胖,选择药物时希望既能降糖又能减肥,一举两得。下面就给大家作一介绍。    双胍类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二甲双胍。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发挥降糖作用。除此之外,二甲双胍还有减轻体重、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栓状态等降糖外的益处。    α-糖苷酶抑制剂  抑制葡萄糖苷酶可延迟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作用突出。现
期刊
大家好,我是青豆,今天我毛遂自荐,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喜欢我!  不要误解,不是青色的豆子就叫青豆,比如豌豆虽然也是青色,但我与它不一样。我属于大豆类,大家可能对我比较陌生,但肯定熟悉我的两个哥哥:黄豆和黑豆。  和哥哥们相比,我的体型比他们俩要大。我的营养价值不仅不逊色于他们俩,还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的胡萝卜素含量是黄豆的3.6倍,黑豆的26倍。您看,我有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的数据事实。  我
期刊
炎炎夏日,随着紫外线强度的增大,“糖友”脆弱的皮肤更容易“受伤”。美国糖尿病预测网站汇聚了众多专家建议,专门为“糖友”提供了一些夏季防护窍门。  1.护肤——防晒霜  不要认为夏季外出搽抹防晒霜只是年轻女性的专利。为了保护自己的皮肤,不管您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一样有必要在出门前搽上防晒霜。建议您首选广谱防晒霜,因为它能同时阻挡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防晒系数(即我们熟悉的SPF,表示防晒作用的强弱
期刊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新见解  目前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先有胰岛素抵抗,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发展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发生糖尿病。按照此种理论,凡是使用了胰岛素的病人,其病史一般都比较长了,而且80%以上同时有了胰岛素抵抗,需要联合胰岛素增敏药的治疗。然而,目前临床上的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好像胰岛素可以包治糖尿病,只要用上胰岛素就可万事大吉,不必联合其他药物了。  2010糖尿病防治《指南
期刊
患者到医院看病,医生开完药后,总会叮嘱他们哪些药应该饭前服用,哪些药应该饭中、饭后服用。那么,药物分时服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它主要是由药物的不同性质、起效时间、作用时间和副作用等因素决定的。  服用降糖药以正餐为主  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的时间,一般是指在正餐(即早、中、晚餐)前后。因为糖尿病患者在正餐时摄入大量食物,而餐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以往往会出现餐后血糖高峰。所以在正餐前
期刊
生活中,有些老年人出现健忘,或因某些原因行颅脑CT检查发现脑萎缩时,就担心自己得了老年痴呆,由此而惶惶不可终日。其实,老年健忘不等于老年痴呆。  老年健忘  一般人从50岁左右开始记忆力下降,表现为看书时看到后面忘掉前面,刚放下东西就忘记放到哪里了,到了超市想不起要买什么,遇到老朋友时总也想不起名字等。这种表现是因为人老了,大脑发生生理性退行性变化,是大脑功能部分丧失的一种正常的衰弱表现。  老年
期刊
有位患者得了血小板减少症,经常流鼻血。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情况好转,不幸的是继发了类固醇糖尿病,只好开始胰岛素治疗。白天3次短效,睡前1次中效,全天用量已达到78单位,但血糖控制并不好,空腹12.0~14.0mmol/L,餐后2小时15.0~21.0mmol/L。没办法,只好加大胰岛素用量。发生几次低血糖后,患者不得不每天多次监测血糖。但是,令人烦恼的情况发生了:每次监测完血糖后,就开始流鼻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