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韵和音韵之于散文犹如内涵和外在之于人。要将一篇好的散文成功地翻译成另一种文字,首推情韵美和音韵美的传达。要想在译文中尽可能完美地再现原文的情韵,就要从选词和句式两方面下功夫;而对于散文音韵的翻译,在无法对等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曲径通幽”的方法,达到整体对应。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谈一下散文翻译。
关键词:散文翻译 情韵 音韵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提起散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然而,散漫的文字并不代表散漫的心。因此,“形散神不散”是它的灵魂,意境是它的情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散文尤其讲究通过写景状物,抒发作者感情,但却强调“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因此,如何通过客观反映生活形象的“境”揣摩出反映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的“意”,再进一步将它在另一种文字中恰当地翻译出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篇小小的文章,很难全面概括。在这里,笔者只想从情韵和音韵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情韵美的传达
一篇散文,可能是忧伤的,也可能是快乐的;可能是愤懑的,也可能是充满希望的。它既然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就不可避免地要传达作者当时的心情。而作者的这种心情,就会通过或抑郁哀婉、或高昂激奋、或轻松幽默的话语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作品的情韵。
这种情韵往往不是直接通过一些显性的词语表达出来的。譬如,心情低落的作者的作品中可能连一个表示“忧伤”、“抑郁”等的词都没有,但作品整个的基调却可能通过作者描写的深蓝色的大海、漆黑的不见星光的夜空和凋零的树木等等反映出来。而这恰恰是高明的作者的写作方式。举例如下:
《鹤林玉露》第四卷第七节中有这么一段: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苔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花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翥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郁达夫,1933)
全文仅仅记录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却透出一股浓浓的闲适、悠闲之情。笔者认为恰恰是这一类的文字最得散文的意境,却也是最难翻译的。究其原因,就在“情韵”二字。如何将这种“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的情感用另一种文字同样含蓄地表达出来,可是对译者的一大考验。
“情韵”的传达,关键在于选词。每种语言都有同义词,但同义词语使用的语域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在译文中如何选择最能体现原作感情基调的词语,恐怕是翻译的一大难点,却也往往是产生佳译的出彩之处。
例如,英文散文《Golden Fruit》(by A.A.Milne),讲的是柑桔。文中列举了柑桔的种种好处。文章写得活泼幽默,轻松之外又给人深深的启迪。原作者故意用了一些非常正式、通常用来描写人的词语来形容柑桔,从而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幽默的效果。如何在译文中将这种特色表现出来?刘士聪老师做了如下处理:
On the days when dessert is a name given to a handful of chocolates and a little preserved ginger,when macedoine de fruits is the title bestowed on two prunes and a piece of rhubarbs,then the orange,however sour,comes nobly to the rescue:and on those other days of plenty when cherries and strawberries and raspberries and gooseberries riot together upon the table,the orange,sweeter than ever,is still there to hold its own.(刘士聪,2002:22)。
原文中斜体加黑的地方都是十分精彩之处,也是产生幽默效果的出彩之点。刘老师在译文中将它们分别译为:“被冠以……的美名”(title bestowed);“英勇前来救驾”(nobly to the rescue);“相互争艳”(riot together);“坚守自己的岗位”(hold its own)。这些译法将原文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通过在译文中选取相同语域的同义词,通过运用正式词语和描写人的词语来形容柑桔,从而达到了与原文相似甚至相同的幽默效果。
但是笔者也注意到在汉语英译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散文翻译中,存在着在英译文中添加表示好恶等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汉语表述方式较英语含蓄的缘故。译者的加词,可能将原文隐含的不易为译文读者理解的弦外之音表达出来,从而在交际功能上达到了与原文类似的效果。但是从美学效果来看,不免存在不如原文含蓄、将原作意思直白化的缺点,从而影响了原作的朦胧之美和深刻含义。另外,在这样加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免有代替读者思考之嫌。如果译者对原作深层含义的把握不甚准确,也会影响原作美感的再现。这样一来,译作的情韵就会与原作有所出入,因此这种译法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选词之外,有人可能会提及句式的选择。诚然,句式的选择是情韵传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英汉属于两种语系,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受到不同的思想体系和风俗习惯的制约,而这些又都决定了英汉的句式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注重空间构架的完整;而汉语则重“意合”,讲究线性的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以意统形(刘明东,2001:33)。汉语句子是重心后置,而英语句子则讲究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这种种差异,若在翻译中不加以注意,则原作者想要强调突出或是淡化的感觉或情感就得不到正确的传达,也会影响译作的情韵。试看下例:
“It is so mild and moist as I saunter along by the wall east of the Hill that I remember,or anticipate,one of those warm rain-storms in the spring,when the earth is just laid bare,the wind is south,and the cladonia lichens are swollen and lusty with moisture,your foot sinking into them and pressing the water out as from a sponge,and the sandy places also drinking it in.”(Henry David Thoreau:Spring Rain)。
这是梭罗名篇《春雨》中的第一句话。梭罗是个极其亲近自然的人,《春雨》写的是他在春雨中漫步、思索、感受自然、感悟人生的情景。文字通篇没有直书胸臆的“喜爱”等字样的出现,但字里行间却能体现出作者这种浓浓的情意。上面这句话可谓是典型的英式长句。一个简单的主句“It is…that…”中,套了以“as”引起的伴随状语从句,然后又以 “when”起头,引导了一个长达数行的修饰“spring”的非限制性关系从句。这层层叠叠、精心构建的英式长句在原语中给人一种好似春雨一样“缠绵悱恻、绵绵不绝”的感觉。但若将其形式也一同译入汉语,不仅表达不出作者对春雨的期待与喜爱,反而恐怕要变成“淫雨霏霏”了。因而根据汉语语篇的衔接习惯,在翻译这句话时,最好将其转换成一系列精炼的小分句,方能向译文读者更好地展现原文作者优美连绵的情思和笔触。且看译文:
“我沿着国会山东侧的山屏漫步。天气温暖而潮湿,令我想起,抑或说期待着,一场温暖的春雨。大地依然裸露着,南风吹送,地衣鼓起了脸庞,湿漉漉的,充满生机。脚踩在上面,水便渗了出来,宛如踩在海绵上,而沙地也便如饮水一般将它一饮而尽。”
二 音韵美的传达
“语言的声响和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志之一。”“广义的散文的语言,和自然界其他运动形式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虽不规则,但惟其随意,惟其自然而妙不可言。”(刘士聪,2002:2)散文不像骈文及格律诗那样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但是散文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刘士聪,2002:3)本篇中讨论的音韵包括韵律和节奏,这种韵律和节奏也就是音韵美。忽略了音韵美,原文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
例如,培根的名篇《谈读书》,文风古雅、用词洗炼、多为警句式句式,原文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而王佐良先生的汉语译文也充分发挥了汉语优势,平仄相间,语流清晰、优美悦耳。且看开篇第一句: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这一句话中的“delight、ornament、ability”基本上可以说押的是/t/的韵,读来富有韵律。而汉语译文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情”、“采”、“才”分别是平、仄、平的声调配列。这种平仄相间的句式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产生音韵美的重要方式之一。译文的音韵完全可以与原文媲美。若不是王佐良先生的生花妙笔将原文的音韵一起译出,《谈读书》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家喻户晓,为人津津乐道。可见音韵的传达在翻译中,尤其是散文的翻译中占有多大的比重。若是在可以兼顾的情况下,做到形意兼到,岂不美哉?
但是翻译当中不宜为单纯追求音韵美而以形害义。散文的美在于自由洒脱、天马行空。不唯内容如此,形式亦如此。单纯追求形式对应无异于舍本逐末。但是可以通过追求在语篇范围内整体音韵效果的对应,来传达原文的音乐美。例如,我们可以考虑将原文的抑扬转译成我们的平仄相间,而达到的效果都是使文章读来抑扬顿挫、声调铿锵;或者是将原文中带有头韵的句子转译成脚韵或其他形式对应。且看下面一例:
“我爱我的所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所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着她到挂着浮荡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儿叫爱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喻云根,1991:285)
这是张若谷先生译的狄更斯著名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段文字。看到这段文字,读者肯定会猜到原文应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这就是英文中常用的头韵。原文用了六个以“E”打头的词,即enticing、engaged、exquisite、elopement、Emily和East。译者考虑到中文没有头韵这种修辞格,于是将“E”改成了“爱”,通过重复“爱”这个字,在中文中创造出同样精彩的一段话。
可见,散文不是诗歌,没有那么严格的韵律节奏的限制,因此不必像翻译诗歌一样,原文押韵,译文便要押韵;原文有节奏感,译文便也要创造出一定的节奏。散文中可能仅仅是某一句或某几句音节整齐、有韵律,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全文读来有一种自然的韵律感。因此,追求押韵到押韵、节奏到节奏的线性单层次形式对应,必会落入死译的窠臼。倒是像上文这样的变通,散文翻译也可以借鉴。如变线性单层次的形式对应为立体多层次的整体对应,讲究整体效果,将原文的音韵美消化了、揉碎了,再重新在译文中创造一种全新的音韵美,只要与原文的感情基调不相悖离,则译文的音韵美不见得逊色于原文。而脱离句与句之间的一一对应,应该是传达原文音韵的更好方法。
三 结语
情韵和音韵之于散文犹如内涵和外在之于人。要活灵活现地描述一个人就要写其外貌和行为,来向读者展示这个人的美丽或丑陋、善良或丑恶。同样,一篇好的散文如果缺少真挚的感情犹如人之缺乏灵魂,而没有和谐的音韵美,只能说这人内秀而外表欠佳。总之都有遗憾。那么,在散文的翻译中,如能将原作的“秀外慧中”传达出来,则译作将又是一件艺术品。而本文认为,要使自己的译作成为艺术品的关键是:在散文翻译方面首推情韵美和音韵美的传达。这就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刘明东:《语篇层面汉译英的衔接性标准》,《中国翻译》,2001年第3期。
[2] 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3]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郁达夫:《郁达夫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郑新宁,女,1978—,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潍坊学院。
关键词:散文翻译 情韵 音韵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提起散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然而,散漫的文字并不代表散漫的心。因此,“形散神不散”是它的灵魂,意境是它的情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散文尤其讲究通过写景状物,抒发作者感情,但却强调“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因此,如何通过客观反映生活形象的“境”揣摩出反映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的“意”,再进一步将它在另一种文字中恰当地翻译出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篇小小的文章,很难全面概括。在这里,笔者只想从情韵和音韵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情韵美的传达
一篇散文,可能是忧伤的,也可能是快乐的;可能是愤懑的,也可能是充满希望的。它既然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就不可避免地要传达作者当时的心情。而作者的这种心情,就会通过或抑郁哀婉、或高昂激奋、或轻松幽默的话语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作品的情韵。
这种情韵往往不是直接通过一些显性的词语表达出来的。譬如,心情低落的作者的作品中可能连一个表示“忧伤”、“抑郁”等的词都没有,但作品整个的基调却可能通过作者描写的深蓝色的大海、漆黑的不见星光的夜空和凋零的树木等等反映出来。而这恰恰是高明的作者的写作方式。举例如下:
《鹤林玉露》第四卷第七节中有这么一段: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苔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花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翥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郁达夫,1933)
全文仅仅记录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却透出一股浓浓的闲适、悠闲之情。笔者认为恰恰是这一类的文字最得散文的意境,却也是最难翻译的。究其原因,就在“情韵”二字。如何将这种“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的情感用另一种文字同样含蓄地表达出来,可是对译者的一大考验。
“情韵”的传达,关键在于选词。每种语言都有同义词,但同义词语使用的语域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在译文中如何选择最能体现原作感情基调的词语,恐怕是翻译的一大难点,却也往往是产生佳译的出彩之处。
例如,英文散文《Golden Fruit》(by A.A.Milne),讲的是柑桔。文中列举了柑桔的种种好处。文章写得活泼幽默,轻松之外又给人深深的启迪。原作者故意用了一些非常正式、通常用来描写人的词语来形容柑桔,从而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幽默的效果。如何在译文中将这种特色表现出来?刘士聪老师做了如下处理:
On the days when dessert is a name given to a handful of chocolates and a little preserved ginger,when macedoine de fruits is the title bestowed on two prunes and a piece of rhubarbs,then the orange,however sour,comes nobly to the rescue:and on those other days of plenty when cherries and strawberries and raspberries and gooseberries riot together upon the table,the orange,sweeter than ever,is still there to hold its own.(刘士聪,2002:22)。
原文中斜体加黑的地方都是十分精彩之处,也是产生幽默效果的出彩之点。刘老师在译文中将它们分别译为:“被冠以……的美名”(title bestowed);“英勇前来救驾”(nobly to the rescue);“相互争艳”(riot together);“坚守自己的岗位”(hold its own)。这些译法将原文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通过在译文中选取相同语域的同义词,通过运用正式词语和描写人的词语来形容柑桔,从而达到了与原文相似甚至相同的幽默效果。
但是笔者也注意到在汉语英译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散文翻译中,存在着在英译文中添加表示好恶等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汉语表述方式较英语含蓄的缘故。译者的加词,可能将原文隐含的不易为译文读者理解的弦外之音表达出来,从而在交际功能上达到了与原文类似的效果。但是从美学效果来看,不免存在不如原文含蓄、将原作意思直白化的缺点,从而影响了原作的朦胧之美和深刻含义。另外,在这样加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免有代替读者思考之嫌。如果译者对原作深层含义的把握不甚准确,也会影响原作美感的再现。这样一来,译作的情韵就会与原作有所出入,因此这种译法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选词之外,有人可能会提及句式的选择。诚然,句式的选择是情韵传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英汉属于两种语系,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受到不同的思想体系和风俗习惯的制约,而这些又都决定了英汉的句式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注重空间构架的完整;而汉语则重“意合”,讲究线性的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以意统形(刘明东,2001:33)。汉语句子是重心后置,而英语句子则讲究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这种种差异,若在翻译中不加以注意,则原作者想要强调突出或是淡化的感觉或情感就得不到正确的传达,也会影响译作的情韵。试看下例:
“It is so mild and moist as I saunter along by the wall east of the Hill that I remember,or anticipate,one of those warm rain-storms in the spring,when the earth is just laid bare,the wind is south,and the cladonia lichens are swollen and lusty with moisture,your foot sinking into them and pressing the water out as from a sponge,and the sandy places also drinking it in.”(Henry David Thoreau:Spring Rain)。
这是梭罗名篇《春雨》中的第一句话。梭罗是个极其亲近自然的人,《春雨》写的是他在春雨中漫步、思索、感受自然、感悟人生的情景。文字通篇没有直书胸臆的“喜爱”等字样的出现,但字里行间却能体现出作者这种浓浓的情意。上面这句话可谓是典型的英式长句。一个简单的主句“It is…that…”中,套了以“as”引起的伴随状语从句,然后又以 “when”起头,引导了一个长达数行的修饰“spring”的非限制性关系从句。这层层叠叠、精心构建的英式长句在原语中给人一种好似春雨一样“缠绵悱恻、绵绵不绝”的感觉。但若将其形式也一同译入汉语,不仅表达不出作者对春雨的期待与喜爱,反而恐怕要变成“淫雨霏霏”了。因而根据汉语语篇的衔接习惯,在翻译这句话时,最好将其转换成一系列精炼的小分句,方能向译文读者更好地展现原文作者优美连绵的情思和笔触。且看译文:
“我沿着国会山东侧的山屏漫步。天气温暖而潮湿,令我想起,抑或说期待着,一场温暖的春雨。大地依然裸露着,南风吹送,地衣鼓起了脸庞,湿漉漉的,充满生机。脚踩在上面,水便渗了出来,宛如踩在海绵上,而沙地也便如饮水一般将它一饮而尽。”
二 音韵美的传达
“语言的声响和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志之一。”“广义的散文的语言,和自然界其他运动形式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虽不规则,但惟其随意,惟其自然而妙不可言。”(刘士聪,2002:2)散文不像骈文及格律诗那样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但是散文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刘士聪,2002:3)本篇中讨论的音韵包括韵律和节奏,这种韵律和节奏也就是音韵美。忽略了音韵美,原文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
例如,培根的名篇《谈读书》,文风古雅、用词洗炼、多为警句式句式,原文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而王佐良先生的汉语译文也充分发挥了汉语优势,平仄相间,语流清晰、优美悦耳。且看开篇第一句: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这一句话中的“delight、ornament、ability”基本上可以说押的是/t/的韵,读来富有韵律。而汉语译文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情”、“采”、“才”分别是平、仄、平的声调配列。这种平仄相间的句式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产生音韵美的重要方式之一。译文的音韵完全可以与原文媲美。若不是王佐良先生的生花妙笔将原文的音韵一起译出,《谈读书》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家喻户晓,为人津津乐道。可见音韵的传达在翻译中,尤其是散文的翻译中占有多大的比重。若是在可以兼顾的情况下,做到形意兼到,岂不美哉?
但是翻译当中不宜为单纯追求音韵美而以形害义。散文的美在于自由洒脱、天马行空。不唯内容如此,形式亦如此。单纯追求形式对应无异于舍本逐末。但是可以通过追求在语篇范围内整体音韵效果的对应,来传达原文的音乐美。例如,我们可以考虑将原文的抑扬转译成我们的平仄相间,而达到的效果都是使文章读来抑扬顿挫、声调铿锵;或者是将原文中带有头韵的句子转译成脚韵或其他形式对应。且看下面一例:
“我爱我的所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所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着她到挂着浮荡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儿叫爱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喻云根,1991:285)
这是张若谷先生译的狄更斯著名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段文字。看到这段文字,读者肯定会猜到原文应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这就是英文中常用的头韵。原文用了六个以“E”打头的词,即enticing、engaged、exquisite、elopement、Emily和East。译者考虑到中文没有头韵这种修辞格,于是将“E”改成了“爱”,通过重复“爱”这个字,在中文中创造出同样精彩的一段话。
可见,散文不是诗歌,没有那么严格的韵律节奏的限制,因此不必像翻译诗歌一样,原文押韵,译文便要押韵;原文有节奏感,译文便也要创造出一定的节奏。散文中可能仅仅是某一句或某几句音节整齐、有韵律,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全文读来有一种自然的韵律感。因此,追求押韵到押韵、节奏到节奏的线性单层次形式对应,必会落入死译的窠臼。倒是像上文这样的变通,散文翻译也可以借鉴。如变线性单层次的形式对应为立体多层次的整体对应,讲究整体效果,将原文的音韵美消化了、揉碎了,再重新在译文中创造一种全新的音韵美,只要与原文的感情基调不相悖离,则译文的音韵美不见得逊色于原文。而脱离句与句之间的一一对应,应该是传达原文音韵的更好方法。
三 结语
情韵和音韵之于散文犹如内涵和外在之于人。要活灵活现地描述一个人就要写其外貌和行为,来向读者展示这个人的美丽或丑陋、善良或丑恶。同样,一篇好的散文如果缺少真挚的感情犹如人之缺乏灵魂,而没有和谐的音韵美,只能说这人内秀而外表欠佳。总之都有遗憾。那么,在散文的翻译中,如能将原作的“秀外慧中”传达出来,则译作将又是一件艺术品。而本文认为,要使自己的译作成为艺术品的关键是:在散文翻译方面首推情韵美和音韵美的传达。这就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刘明东:《语篇层面汉译英的衔接性标准》,《中国翻译》,2001年第3期。
[2] 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3]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郁达夫:《郁达夫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郑新宁,女,1978—,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潍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