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脱贫攻坚精神接续推动千万易地搬迁群众逐步迈向共同富裕

来源 :宏观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angto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期间,近1000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扎实做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事关千万搬迁群众民生福祉,事关全面小康的质量和成色.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系列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安排,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推动千万搬迁群众逐步迈向共同富裕.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2000—2013年中国多产品出口企业数据,研究了出口目的国市场规模和供给潜力变化对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市场规模扩张引致的竞争加剧,会弱化"选择效应"但强化"倾斜效应";而厂商供给潜力提升引致的竞争加剧,会强化"选择效应"和"倾斜效应".以校正的夜间灯光数据为市场规模的工具变量处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模型估计仍保持稳健.进一步,结合市场多元化策略研究表明,企业出口目的国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竞争加剧造成的出口产品集中化,但出口市场数量存在最优值.因此,为了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保持
本文以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系统地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因果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人力资本供给显著地推动了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发现高等教育扩招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效应是通过提升企业生产率、复杂技术处理能力、进口高质量的中间品和技术创新等共同实现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等教育扩招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效应在技术前沿行业企业、出口到高收入国家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口带来了负面冲击.通过比较2019年1—4月与2020年同期中国31个省(区、市)对161个主要贸易伙伴出口98类产品的状况,本文构造省份—市场—品种三维出口贸易数据,分析样本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机制,并探讨营商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口的冲击沿着扩展和集约二元边际共同实现;(2)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机制包括停工停产和贸易管控;(3)营商环境对疫情与出口之间的负向关系起显著的调节效应,出口省份的营商环境越好,疫情对出口的负向冲击越小.本
随着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跨境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的关联愈发紧密.本文梳理了资本流入和流出对外汇市场压力的传导机制,并构建NARDL模型刻画了跨境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压力的短期和长期关系及非对称影响.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资本流入角度看,各类资本流入对外汇市场压力的短期影响存在异质性,而长期中各类资本流入的正向冲击带来了显著的升值压力;(2)从资本流出角度看,短期内OFDI和证券投资流出的正向冲击带来显著的贬值压力,而资本流出的长期影响不确定;(3)不同类型资本双向流动的正、负向冲击对外汇市场压
自由贸易协定的关税减让使区域内成员相对区域外成员获得了价格优势,导致贸易从区域内与区域外之间转移到区域内成员之间;但原产地规则提高了区域内成员利用优惠关税的成本,减少了区域内企业的优势,从而可能抑制自由贸易协定的贸易转移效应.本文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为例,利用产品的减税幅度差异和原产地规则差异,检验了原产地规则对贸易转移的抑制效应.基于2014—2017年中国产品—国家层面的进口数据,以日本相同产品的进口作为对照组,本文通过倍差估计发现中国对韩国的关税减让使中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相对日本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减少,
本刊讯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山西省副省长韦韬,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霁,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乐成,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谢建辉围绕《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期刊
近日,一些地方拉闸限电,引发社会对能源保供的担心.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回应社会关切时表示,今冬明春,我国能源供应是有保障的,我们有资源、有条件、有能力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主导牵引力已经发生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并采取相应宏观政策导向,形成了主要依靠国际循环带动国内循环的格局.改革开放中期,国际循环牵引国内循环的制约逐步显现,我国对基于国际大循环的政策导向逐渐调整.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循环主导并带动国际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宏观调控始终注重统筹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良性互动,通过扩内需加以平衡;针对国内循环出现的供求结构不匹配,深入实施供给侧改革.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改善
我国服务业就人数和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新业态快速兴起提升了服务业就业弹性.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和新旧动能转化、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兴起和应用,经济、人口和技术三大因素将对服务业就业产生深刻影响.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培训、鼓励“双创”,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动力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变化以及技术变革的适应性,提升我国服务业就业容量和质量.
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在需求侧、供给侧以及区域经济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在于创新,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升级迭代,更需要思维观念的转变和制度模式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是新动能的创造,应重点抓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在具体政策导向上,既应注重简政放权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打破传统的体制性障碍;又应注重因势利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应注重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