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大德高僧风骨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jiek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入海口北岸,一山峙立,名曰紫琅,俯瞰着江北名城—南通。南通自古人文荟萃,紫琅崖壁,寺庙亦多文人题字,其中有明末范曾先生十一世祖范凤翼“众山拱北”,范曾先生曾祖范伯子“百里蒙庥,山川大神享于此;万方多难,云雷君子意如何”名句。1981年春,不惑之年的范曾先生回乡省亲,披襟登临紫琅,见南麓诸殿佛像皆毁,遥想当年丛林庄严,不胜感慨万千。
  紫琅山广教禅寺,有千余年的历史。唐总章二年,就有雄殿峩然。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法曾经在此躲避风浪。紫琅山在中国佛教史上非常有名,它是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又称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观无量寿经》曰:“以智慧力,拔三涂苦,得无上乐,故名大势至。”范曾先生遥吟俯唱,逸兴遄飞;感物怀人,神思渺渺。浩叹之余,范曾先生遂有心为广教寺的法幢重兴敬献心香。
  范曾先生决定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造像。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非常赞赏范曾的决定,并延请巨赞法师和净慧法师的协助和具体指导。范曾先生与巨赞法师、净慧法师反复研究协商,遂在遴选标准上达成共识:其一是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做过巨大贡献的翻译家和高僧大德,其二是这些高僧大德具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品德,舍身求法,不愧“民族的脊梁”。最后选出中国佛教史上十八位代表人物,由范曾先生为之造像。他们是:安世高、道安、慧远、法显、鸠摩罗什、菩提达摩、智顗、吉藏、道宣、玄奘、善无畏、慧能、法藏、一行、鉴真、怀海、敬安、弘一。邵盈午所著的《范曾画传》对当时创作情景做了如是描绘:“范曾很快进入迷狂般的创作状态。他夜以继日,恣性挥洒,孜孜矻矻,历经数月,灿然克成。然后,根据原作,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厂烧制成每块为高2米、宽1.2米的瓷砖壁画,洁白的瓷砖上以泼墨写意为主,兼以工笔重彩,群像中的高僧或坐或立,或喜或忧,静动各宜,姿态各异,色泽典雅,神情毕肖。”
  著名学者文燕堂先生撰写的《南通州广教寺法乳堂碑文》中如斯称赞:“吾贤十翼范曾,奋其生莲妙笔,恭写庄严诸像,遂使慈光,争耀丛林。羡汝范生,摩诘之俦,笃勤匪懈,当兹僧繇……赞曰:圣相十八,各有千秋。玄奘西行,坚毅之尤;鉴真东渡,碧海安流。雪山霭霭,鹫岭悠悠。”此碑文由著名书法家康殷(大康)先生书写,融汇汉魏,遒劲俊美。
  1983年3月,南通市广教寺法乳堂建成。法乳堂原为广教禅寺的“大雄宝殿”,现经改建而成。“法乳堂”的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法乳”二字源自《涅槃经》“饮我法乳,常养法身”,意为以佛正法,滋养弟子之法身,犹如母乳之于婴儿。赵朴老并题“一堂都圣哲,万派尽朝宗”楹联为贺;巨赞大师也欣然为该堂题联:“江海大观,米芾数名山第一;高僧十八,精蓝澍法乳无穷”。“法乳堂”堂内东、西、北三面内壁上堂内即陈列着由范曾先生精心绘制十八位高僧,高华典雅,栩栩如生,以供人天瞻仰。
  揭幕式那天,林岩苍莽,江天一色,而经修葺之庙堂更具庄严法相。楼适夷、丁玲、文燕堂、张仃、侯宝林、康殷、净慧、黄宗英、郭兰英、王莉等名人亲临盛事。邢白、朱剑、徐虎、曹从坡等南通市领导主持仪式。参观当中,大家盛赞不已。作家丁玲先生慨叹:“我在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表演艺术家黄宗英先生赞叹:“把愚昧赶出庙宇,将智慧请进殿堂!”
  范曾先生在揭幕仪式上,无限深情地说:“我借广教寺的一块宝地,所要倾诉的,无非是我对中华民族的一片深情,我所能奉献于江东父老的,仅有最童贞的一颗赤子之心。”
  五年后,范曾先生在《范曾自述》中非常平静地评价自己绘制“十八高僧”:“在国内长期陈列的我的大型作品,有江苏南通市紫琅山‘法乳堂’中的中国历代十八高僧像的瓷砖壁画。这大型的群像,描写了中国佛门中对祖国文化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如南朝的法显、唐代的玄奘、近代的弘一和敬安。描画了对国际文化交流有杰出建树的人物,如南朝来中国的印度僧人达摩,唐代去日本传经播道的鉴真等。这十八个僧人形貌不同凡俗,不仅看出他们坚守信条、严行教律的品格,也表现了他们执著的追求和坚毅的信心。”
  二十五年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大型人文纪录电影《范曾》是如是评价的:“这‘一堂都圣哲’说的就是范曾专门为法乳堂绘制的十八高僧像。他们不仅是宗教的信仰者,也是文化的播种人。他们西行求法、东渡传经,无论是在人迹罕至的荒凉大漠,还是百族辐辏的繁华都会,都留下了他们坚忍的足迹。他们就是鲁迅先生盛赞过的民族文化的脊梁,为他们造像,不难看出画家胸中萦绕的文化责任。范曾绘制的十八高僧像,为这宗教的殿堂平添了几分深邃和文化意味。”
  二十七年后,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正式落成,范曾先生携友人及弟子出席开幕以致贺。越明日率众人参观广教寺法乳堂,时值星云大师莅临广教寺。范曾先生陪同星云大师参观法乳堂,在范曾先生绘制十八高僧壁画面前,阳光朗照,十八高僧神采毕现,熠熠呈辉;星云大师称赞不已,遂建议出版画册,以远播法相,传承般若。
  星云大师的提议得到南通市委有关领导的重视,派专人负责,并从沪上请来摄影师进行实地拍摄。其效果尚佳,但以此画册各方期许多多,故设计师建议寻访原作,以达致理想之效果。几经寻访未果,无奈搁置之。后经友人徐君襄助,找到原作,出版之事才得以赓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闻讯此事,欣然作序。并忆起三十年前与赵朴老、范曾先生共商此事的情景。曷胜“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吾犹昔人,非昔人也”之叹!著名佛教哲学研究大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方立天先生,以耄耋之年不顾辛劳,慷然为十八高僧作传。传记凡一万余言,言简意赅,词采丰贍。其行文,字字珠玑;其运思,睿智高远。观其画,阅其文,钱锺书先生评价范先生的绘画意境:“画品居上之上,化人现身外身”,信非虚誉。三十年后,法国艺术院院士代表团莅临南通广教寺法乳堂参观,多德里夫终身秘书长叹为人间瑰宝!
  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型画册《法乳传灯:范曾所绘法乳堂十八高僧》,亦所以昭其广大,探其精微,使此艺术珍品,流播靡穷;而法乳莲传,千秋披庥。
  (作者为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社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任军伟
其他文献
◇ 时间:2012年1月30日  ◇ 地点:北京·中国国家画院      张公者:中西绘画对写生的理解与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绘画注重对事物的“真实”描绘,注重科学性。中国画的写生是感受山川自然,默记于心,得其精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梅墨生:中西方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是一样的,都是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实际所谓写生主要是观察你所要描绘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写生是中西绘画所共有的。但是中西
期刊
宋元文人写意花鸟画的题材比较集中,集中于那些早已因生长特点而被视为花中君子的植物和直抒胸臆的枯木奇石。直到明中期沈周在册页或手卷上绘制一种花卉、果蔬、鸟禽、草虫的杂画,文人写意花鸟画的题材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中提到:“它们(沈周《卧游图》册内的蔬果、禽畜)突破了水墨写意花鸟仅限于‘四君子’之类题材的局限,并具有不同于‘徐家野逸’流风的农家田园趣味”①。而这种将花卉、
期刊
当下,中国书法艺术正处于一个高度发展繁荣的时期。这种艺术表象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是一致的。一门艺术在其自身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总要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书法当代性的语境下,提倡艺术创新是主流的声音,创新在某种层面上似乎是一门艺术具有当代性的首要标志,也是判断其存在价值的外在依据。但是,大凡有一点艺术理论或艺术史常识的人都很清楚,创新需要艺术本体内部和外部环境双重的推动力方能实现,所
期刊
首届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邀请展在韩国国会举办    由中国书画杂志社、韩国国会议员书道会、韩国书法艺术院和中国秦商艺术馆共同主办,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中国文化院为后援单位的“首届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邀请展”于2011年6月1日在韩国的国会议员会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展出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王家新、武春河,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国会前副议长文喜相、书法家高岗和李敦兴等二百余位中韩知名书画家的作
期刊
                    
期刊
历代收藏鉴赏家,大都喜欢在他们收藏或看过的书画上钤上几个印记,表示自己收藏之美、鉴定之精。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始于东晋,但东晋的鉴藏印我们现在没有见到过,所见只从唐代开始。  皇室的收藏印,我们习惯称呼为“御府”或“内府”印。唐代见有“贞观”印。五代南唐有“集贤院御书印”(用墨钤)、“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宋代徽宗,见于卷上的有“御书”(葫芦形)、双龙圆形(法书上用)或方形(绘画上用
期刊
楷书这个名称是后来出现的,又称为真书、正书。严格上讲真书和正书都不能专指楷书,楷书有楷模的意思。楷书最早出现的时候没有这个词。我们看南朝的书籍,上面讲某某人擅写隶书,这个隶书都不是讲的八分书,也不是讲的汉隶,就是讲的楷书。比如说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我们看到唐代的张怀瓘、孙过庭在文章里讲的隶书还是指楷书。从汉代隶书到像王羲之一类的楷书发生变化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微妙的渐变过程,不是一天
期刊
张晖,1959年2月生于哈尔滨,1982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6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张晖作品集》、《高等美术院校速写教程》等。    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黄宾虹等把中国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之后,中国画的发展显得有些乏善可陈,画家们的绘画能力、学养、
期刊
2011年6月15日,崔子范走了。如同没有见到太多的纪念文章一样,我也没有太多的忧伤,但我知道中国绘画史上堪称“大”的一页被翻过了。我之所以没有太多的忧伤,是因为老先生是以96岁高龄辞世的,而且走得如此安详—据其家人说—老人15日晚9点用完餐,让工作人员给他洗澡、理发;晚11点入睡时问为什么没有车接他,然后就一觉不醒。尽管走得安详,我还是时不时地想起先生,想起先生可垂后世的风范—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去
期刊
2011年6月15日,一代国画大师崔子范先生驾鹤西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悲伤和他独树一帜的大写意精神。    不为前贤囿,酿出自家风  崔子范先生绘画,早年曾受齐白石先生教导和鼓励,在北京画院工作的二十多年,他对中国画,特别是大写意花鸟画,作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晚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毅然回到故乡莱西,躲过繁杂喧嚣的大城市生活,过起了深居简出的艺术苦修生活。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删繁就简,注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