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教学改革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eonk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思想,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针对该课程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授课乏味、实践环节效果不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整个专业培养体系出发对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环节进行了大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城市道路 规划与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9-02
  一、概述
  城市道路指连接城市内部各地区且与公路连接,主要供城市内交通运输运行的道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道路的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共计48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训练16学时,授课时间为3年级第1学期。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以达到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课程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之前,本课程课堂授课过程枯燥,实践环节效果不佳,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一)课程关系不清
  根据本院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课程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交通工程学、道理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之间关系紧密。由于专业课程分由多位教师承担,故本课程授课内容存在空白,又与相关课程重复较多,重点不突出。
  (二)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
  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先后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设计、城市快速路、道路平面交叉、道路立体交叉、道路通行能力、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道路交通设施等。授课内容多,深度不足且与缺乏工程实践知识介绍,授课顺序和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三)实践环节效果不佳
  本课程原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城市道路平面图、横断面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图,但考试中的绘图题特别是涉及道路改造的绘图题学生并不能很好绘制且标注错误较多。说明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难以匹配,绘图内容陈旧且与实际工程设计、改造衔接效果不佳,尤其缺乏教师示范讲解。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工程实际脱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存在脱节;教材中的图示与实际道路标线不符,教学资源特别是图片、视频等非常有限,某些实际工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教材没有涉及且教材没有附带课后练习。
  三、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教学与实践改革
  根据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加以解决。宏观上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之间互补;中观上优化教学大纲,调整授课次序及内容;微观上优化课堂授课和实践环节。
  (一)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课程关系分析,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实施改革的原则如下:①先修课程道路勘测设计以讲授公路线形设计为主,与城市道路相关内容仅作一般介绍;②本课程重点介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改造以及公交设施设计;③交通工程学重点介绍交通特性,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重点介绍交通设施,与本课程实现互补;④本课程适当介绍与后修课程相关的道路规划及交通管理的内容。通过上述调整明确了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授课的难重点。
  (二)教学大纲修订
  基于学生知识背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大纲内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一般)了解、(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调整如下:①理论教学学时由32调整为36,实践学时由16缩短为12,目的是强化课堂授课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效率;②将原有城市快速路及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部分的知识点由理解调整为了解并缩短学时;③本课程为后修的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提供知识基础,故要求学生理解补充的交通管理知识;④将道路通行能力知识由理解调整为深刻理解;⑤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为道路主、次、支路设计以及平面交叉口设计,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⑥对新增的道路横断面改造设计、交叉口改造设计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均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⑦由于道路的排水功能对建设海绵城市非常重要,故将原有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由了解调整为理解;⑧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大纲适当延长学时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优化
  在培养方案和大纲改革指导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以强化和补充本课程独有的重点内容,精简繁琐重复内容为主。教学内容改革如下:
  1.调整教学顺序
  ①本课程前期介绍交通运输基础、道路交通管理以及道路通行能力知识;同一时期,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讲授道路管理设施设计;②本课程中、后期重点讲解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及交叉口的设计和改造方法、公共交通设计;③本课程末期讲授道路排水、绿化及照明设计。通过上述改革理顺了课内和课程间的授课顺序,实现了课程互补。
  2.填补教学空白
  ①本课程在介绍完概述内容后补充部分交通管理知识,既夯实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启下作用;②课堂授课除介绍道路网规划的基本指标定义外,补充各指标在工程中的实际评价方法和使用限制;③由于学生未来就业后将面对大量道路、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恰恰教材涉及较少,故在城市道路主次支路设计和交叉口设计授课完毕后分别补充城市道路及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知识;④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相关专业课程中没有涉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由于公交专用道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程重点补充公交专用道设计及评价方法。   3.精简超出培养方案要求的内容
  ①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部分,以重点介绍交通组织形式、匝道及出入口设计等内容为主,其他内容仅做一般介绍;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部分内容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相关内容重复,故该部分由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重点介绍。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
  (四)授课手段与实践训练改革
  1.授课手段改革
  由于国家规范有所调整且教材内容比较枯燥,课堂授课与道路交通现场之间存在脱节致使授课效果不佳,故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改革:
  ①收集国家最新的相关规范,修订多媒体课件确保多媒体课件规范性和时效性;②收集国内最新权威期刊杂志的相关信息、图纸并在筛选后编入多媒体课件;③收集城市道路实物照片,确保授课内容能够理论结合实际;④收集车辆行车记录仪视频、新闻视频、道路监控视频等资料,经筛选后有针对性的在授课中播放;⑤编制《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学习手册,手册中按章节编制教学重点、课后思考题及习题,收录了本课程额外补充的重点内容和图纸,能够配合教材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起到辅助作用。
  2.实践环节改革
  鉴于绘图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脱节且效果不佳,改革如下:
  ①绘图时间安排调整为:3学时每次,共4次,共计12学时,目的是让不同难度的绘图可以根据课时灵活调整;②每次授课均由指导教师示范绘图过程,而后再由学生绘制;③绘图实践内容依据课堂授课内容安排,包括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图、道路及交叉口拓宽改造设计图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图等,确保内容调整后更贴近于工程实际。
  (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全面评价学生,本课程总成绩由期末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其中实践环节成绩由绘图成果成绩和实践环节平时成绩组成。目前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试题库,试题类型包括:问答题、绘图题、论述题等,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四、改革成果
  通过对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的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能够在多门课的授课中灵活控制难度和深度,有效的提高了授课效率;其次,通过完善多媒体资料库和学习手册,为学生建立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通过优化绘图实践内容,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绘图结合,真正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最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被充分调动,授课和实践在评教活动中获得了多方面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瑞麟.城市道路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2]杨华.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大众科技》,2011(4):165-166.
  [3]胡恒峰.谈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信息技术,2008.
  [4]鲍丹,尹华.关于城市道路设计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
其他文献
【摘要】陕西省教育厅于2012年7月讨论通过了《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自此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列为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在过去的五年中,我校根据该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本文以化工专业基础课程《化工原理》的整合作为切入点,在高等教育中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在创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和完善教育平台三个方面的革新进行
国内外学者对螺旋溜槽的水流运动特性和矿粒运动特性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工作还做得不够,既无合适的计算公式,也未进行有效的实测。该文推导出层流区的径向流速公式,从力学观点出发
本文分析了螺旋滤波器的组成原理,阐述 了其体积与无载Q值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小型化设计举例.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在全国广泛推行,高校作为创新的策源地,肩负着培养和激发青年创造力的重要使命,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双创”的核心在于“教育”,重点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多年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型本科层次定位,明确创新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教师创新教学能
【摘要】本文以扎根研究方法为基础,呈现了跨文化能力的一个框架,也是一种跨文化能力的过程式模式。这个框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已经得到了认可,并且可以被用来指导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同时也给未来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 框架 过程式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7-01  一、引言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我们必须
【摘要】《工程估价》是工程专业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在现有工程估价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对课程《工程估价》的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进行改革和尝试,进一步促进学科深化改革。  【关键词】工程估价 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6-01  1.《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
学分制是一种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我国各高校中得到大力推行.而选课制作为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