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白城地区水稻生产中主要发生的病害种类有:苗床期的立枯病、恶苗病,本田期的稻瘟病、胡麻斑病、赤枯病、细菌性褐斑病等。阐述了几种病害的发生特点,并结合白城市当地生产情况提出了实用有效的防治技术,为水稻病害的综合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的同时也为水稻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 水稻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47-02
白城地区为吉林省西部特殊生态区,气候偏干旱,盐碱地占有较大面积,这些特点均使水稻种植占有很大优势。而且随着吉林省西部“以稻治碱”工程的不断发展,白城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随着人们种植水平的提高而逐年增长,已经成为白城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和支柱型产业。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种植面积的扩大,其病害的发生种类越来越多,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危害较普遍,给水稻产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 立枯病
1.1 发病特点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床发生最普遍也是危害最重的病害。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镰刀菌、绵腐菌、立枯丝核菌等的侵染。同时,管理条件如低温、高湿、苗床返盐碱、床土pH值过高、苗床不平、土质黏实等均是立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另外,播量过大、通风不及时造成苗细弱等会引发青枯病的发生,原因是在长期低温情况下,突然产生高温,稻苗叶片失水(蒸腾大于吸收),此时根系最弱,很容易被土壤中的镰刀菌侵染,导致根变红褐色,根茎部变黑褐色,稻苗表现为成簇成片灰绿色,呈青枯状,最后变紫红色枯死。青枯病在细弱徙长苗床上发生的比例可达50%以上,此类苗养分水分供应不均衡,抵抗力差,易发病。
1.2 防治技术
第1步:苗床调酸,当苗床土pH值超过6时要浇pH值在3以上的酸化水(即酸0.5 kg对水150 kg左右);第2步:喷浇土壤杀菌剂,首选为30%恶霉灵甲霜灵成分的土传病害杀菌剂。第3步:生根加营养,如果苗长势弱要用苗床专用液肥调节营养,根系不发达要配合强力生根剂一起使用。对于土壤黏重或板结的苗床,结合防治立枯病用药施用苗床冲施肥,包括营养元素类和生物菌类冲施肥,可起到活化土壤、平衡营养提高地温强苗壮根的作用,有效提高杀菌剂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1-2]。
2 恶苗病
2.1 发病特点
俗称“公稻子”,苗期表现为病株徒长,细弱,叶片、叶鞘狭长,淡黄绿色,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根部发育不良,分蘖少,甚至不分蘖。病苗插秧造成本田期发生严重,成株期表现为病株叶色呈淡黄绿色,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弯曲,在节上生出许多倒生须根。发病重的病株,在抽穗前枯死,或虽能抽穗,但穗小粒少。发生原因:没有把好浸种关,浸种时选药不对,或是浸种药液的浓度过小,造成浸种杀菌不彻底。
2.2 防治技术
购买浸种药一定到正规农药商店,不能选“三证”不全的药。经盐水选过的种子用25%咪鲜胺乳油1袋(10 mL)对水40~50 kg配成药液,浸稻种60 kg,浸种溶液浓度过低,则防病不彻底,如田间发病要及时拔除病苗[3]。
3 胡麻斑病
3.1 发病特点
该病是水稻本田期发生最早的叶斑病类病害,每年在白城市附近稻区发病率在20%左右。典型症状是本田返青后叶片呈现芝麻粒状、暗褐色的斑点,密生时可致苗叶枯死。成株叶片病斑亦为芝麻粒状、暗褐色,但病斑的大小、形状常依品种、气候、植株营养情况和病原菌菌系不同而有所差异。
3.2 防治技术
选择咪鲜胺、阿米妙收、腈菌唑等对半知菌有效的药剂或广谱性强氧化剂,如氯溴异氰尿酸等进行防治,用药方法见说明书或在植保人员的指导下进行[4]。
4 赤枯病
4.1 发病特点
此病为白城市盐碱稻区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水稻开始分蘖时,分蘖盛期达到高峰。叶片典型症状:受害稻株矮小,分蘖少,下部叶片的叶尖、叶缘褪色变黄,叶面现烟灰状、散生、针头大的红褐色斑点,小斑聚集可形成条状斑,叶片呈铁锈色或红褐色,远看似火烧状。根部典型症状:老化,整个根系呈黄褐色至暗褐色,新根和须根没有或很少,有的稻株根部发黑甚至腐烂,发出臭味。有的病株叶片还可并发胡麻叶斑病。发生原因,首先是钾、磷、锌等营养元素的缺乏或不能被吸收利用,造成植株矮小、分蘖减少、叶片窄短、直立、卷曲、皱折和红褐斑点等缺素症状。其次是由于土壤通透不良的“烂泥田”、地下水位高的“湖洋田”、长期积水的“深灌田”,因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饼肥,或绿肥施用过量,在温度较低时有机质分解缓慢,温度升高时又急剧分解,造成土壤缺氧,在嫌气状态下有机质分解形成硫化氢等多种有毒物质,毒害稻株根部,使水稻生长受阻,叶片也由下而上表现出赤枯症状。
4.2 防治技术
一是实行水旱轮作,常年发病田应开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有机质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水管理,旱作1~2年再种植水稻。二是补肥晒田。对已发病稻田,发病轻者田间喷施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等肥料;发病重者应立即排水晒田,晒至土壤表皮干裂,然后缓慢上水,上水后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合水稻专用叶面肥进行补救,也可在新根长出后施适量尿素等速效肥,有助于恢复生机,减轻发病[5]。
5 细菌性褐斑病
5.1 发病特点
可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在发病部位初呈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缍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叶枯病混淆,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发病原因:病菌在种子和病组织中越冬。从伤口和气孔侵入寄主,随水流传播。暴雨、台风可加重病害发生。偏施氮肥,灌水过多或灌串水,易发病。偏酸性土壤发病重。 5.2 防治技术
一是浅水灌溉,防止田水串流。采用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处理带菌稻草。二是药剂防治。选用50%氯溴异氰尿酸、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也可用新植霉素、叶枯唑等杀细菌剂来控制。以上药剂同稻瘟灵、使百克、三环唑等杀菌剂一起施用可同时防治稻瘟病,会显著提高药效(50%氯溴异氰尿酸需单独使用)[6]。
6 稻瘟病
6.1 发病特点
可侵染叶、茎、穗、粒等各部位而引起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粒瘟。白城市近2年以叶瘟和穗颈瘟(死穗)发生最重。严重发病年份可导致绝产,是各稻区重点防治的病害。该病的发生一是与菌源有关,二是决定于当年7月以后的降雨量,如果阴天多雨就一定要采取药剂预防,否则一旦病害发生,即使用最好的药,防效也不佳,这是防治此病应该把握的根本原则。
6.2 防治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根据白城市当地气候条件与环境特点,选择适宜在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要求留种时必须选择无病虫害的稻田,对染病的稻草进行深埋处理;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选择对路药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杀死种子表面附带的病菌。二是化学药剂防治。早期预防一般在水稻拔节期,若连续出现阴雨天气,应及时施药,主要药剂有三环唑、咪鲜胺或其复配剂,根据天气情况连续喷2~3次,隔5~7 d喷1次。病害发生的初期,主要选用稻瘟灵、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要根据说明书的药剂用量适时全面均匀喷药[7]。对于发病严重的田块,即穴发生率超过30%,可依据水稻所处的生育期选择不同的方法,若稻穗未完全成熟,要继续施药防止病害继续扩散,即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再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若稻穗完全成熟,可不需要再进行防治[8-9]。
7 参考文献
[1] 何可佳,施庆.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8(3):56.
[2] 张学道.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3):37-38.
[3] 何忠全,张志涛,陈志谊,等.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J].中国稻米,2000(1):30-32.
[4] 赵白鸽,刘嗣伟.沿黄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9(5):20-21.
[5] 夏松年.南陵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06(6):33-34.
[6] 孙炳剑,袁虹霞,邢小萍,等.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原因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5):39-41.
[7] 陈德林,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2):246-248.
[8] 吕佩珂,苏慧兰,吕超.中国粮食作物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4-27.
[9] 王义祥.吉林西部地区水稻本田期常见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24-125.
关键词 水稻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47-02
白城地区为吉林省西部特殊生态区,气候偏干旱,盐碱地占有较大面积,这些特点均使水稻种植占有很大优势。而且随着吉林省西部“以稻治碱”工程的不断发展,白城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随着人们种植水平的提高而逐年增长,已经成为白城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和支柱型产业。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种植面积的扩大,其病害的发生种类越来越多,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危害较普遍,给水稻产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 立枯病
1.1 发病特点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床发生最普遍也是危害最重的病害。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镰刀菌、绵腐菌、立枯丝核菌等的侵染。同时,管理条件如低温、高湿、苗床返盐碱、床土pH值过高、苗床不平、土质黏实等均是立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另外,播量过大、通风不及时造成苗细弱等会引发青枯病的发生,原因是在长期低温情况下,突然产生高温,稻苗叶片失水(蒸腾大于吸收),此时根系最弱,很容易被土壤中的镰刀菌侵染,导致根变红褐色,根茎部变黑褐色,稻苗表现为成簇成片灰绿色,呈青枯状,最后变紫红色枯死。青枯病在细弱徙长苗床上发生的比例可达50%以上,此类苗养分水分供应不均衡,抵抗力差,易发病。
1.2 防治技术
第1步:苗床调酸,当苗床土pH值超过6时要浇pH值在3以上的酸化水(即酸0.5 kg对水150 kg左右);第2步:喷浇土壤杀菌剂,首选为30%恶霉灵甲霜灵成分的土传病害杀菌剂。第3步:生根加营养,如果苗长势弱要用苗床专用液肥调节营养,根系不发达要配合强力生根剂一起使用。对于土壤黏重或板结的苗床,结合防治立枯病用药施用苗床冲施肥,包括营养元素类和生物菌类冲施肥,可起到活化土壤、平衡营养提高地温强苗壮根的作用,有效提高杀菌剂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1-2]。
2 恶苗病
2.1 发病特点
俗称“公稻子”,苗期表现为病株徒长,细弱,叶片、叶鞘狭长,淡黄绿色,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根部发育不良,分蘖少,甚至不分蘖。病苗插秧造成本田期发生严重,成株期表现为病株叶色呈淡黄绿色,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弯曲,在节上生出许多倒生须根。发病重的病株,在抽穗前枯死,或虽能抽穗,但穗小粒少。发生原因:没有把好浸种关,浸种时选药不对,或是浸种药液的浓度过小,造成浸种杀菌不彻底。
2.2 防治技术
购买浸种药一定到正规农药商店,不能选“三证”不全的药。经盐水选过的种子用25%咪鲜胺乳油1袋(10 mL)对水40~50 kg配成药液,浸稻种60 kg,浸种溶液浓度过低,则防病不彻底,如田间发病要及时拔除病苗[3]。
3 胡麻斑病
3.1 发病特点
该病是水稻本田期发生最早的叶斑病类病害,每年在白城市附近稻区发病率在20%左右。典型症状是本田返青后叶片呈现芝麻粒状、暗褐色的斑点,密生时可致苗叶枯死。成株叶片病斑亦为芝麻粒状、暗褐色,但病斑的大小、形状常依品种、气候、植株营养情况和病原菌菌系不同而有所差异。
3.2 防治技术
选择咪鲜胺、阿米妙收、腈菌唑等对半知菌有效的药剂或广谱性强氧化剂,如氯溴异氰尿酸等进行防治,用药方法见说明书或在植保人员的指导下进行[4]。
4 赤枯病
4.1 发病特点
此病为白城市盐碱稻区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水稻开始分蘖时,分蘖盛期达到高峰。叶片典型症状:受害稻株矮小,分蘖少,下部叶片的叶尖、叶缘褪色变黄,叶面现烟灰状、散生、针头大的红褐色斑点,小斑聚集可形成条状斑,叶片呈铁锈色或红褐色,远看似火烧状。根部典型症状:老化,整个根系呈黄褐色至暗褐色,新根和须根没有或很少,有的稻株根部发黑甚至腐烂,发出臭味。有的病株叶片还可并发胡麻叶斑病。发生原因,首先是钾、磷、锌等营养元素的缺乏或不能被吸收利用,造成植株矮小、分蘖减少、叶片窄短、直立、卷曲、皱折和红褐斑点等缺素症状。其次是由于土壤通透不良的“烂泥田”、地下水位高的“湖洋田”、长期积水的“深灌田”,因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饼肥,或绿肥施用过量,在温度较低时有机质分解缓慢,温度升高时又急剧分解,造成土壤缺氧,在嫌气状态下有机质分解形成硫化氢等多种有毒物质,毒害稻株根部,使水稻生长受阻,叶片也由下而上表现出赤枯症状。
4.2 防治技术
一是实行水旱轮作,常年发病田应开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有机质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水管理,旱作1~2年再种植水稻。二是补肥晒田。对已发病稻田,发病轻者田间喷施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等肥料;发病重者应立即排水晒田,晒至土壤表皮干裂,然后缓慢上水,上水后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合水稻专用叶面肥进行补救,也可在新根长出后施适量尿素等速效肥,有助于恢复生机,减轻发病[5]。
5 细菌性褐斑病
5.1 发病特点
可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在发病部位初呈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缍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叶枯病混淆,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发病原因:病菌在种子和病组织中越冬。从伤口和气孔侵入寄主,随水流传播。暴雨、台风可加重病害发生。偏施氮肥,灌水过多或灌串水,易发病。偏酸性土壤发病重。 5.2 防治技术
一是浅水灌溉,防止田水串流。采用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处理带菌稻草。二是药剂防治。选用50%氯溴异氰尿酸、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也可用新植霉素、叶枯唑等杀细菌剂来控制。以上药剂同稻瘟灵、使百克、三环唑等杀菌剂一起施用可同时防治稻瘟病,会显著提高药效(50%氯溴异氰尿酸需单独使用)[6]。
6 稻瘟病
6.1 发病特点
可侵染叶、茎、穗、粒等各部位而引起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粒瘟。白城市近2年以叶瘟和穗颈瘟(死穗)发生最重。严重发病年份可导致绝产,是各稻区重点防治的病害。该病的发生一是与菌源有关,二是决定于当年7月以后的降雨量,如果阴天多雨就一定要采取药剂预防,否则一旦病害发生,即使用最好的药,防效也不佳,这是防治此病应该把握的根本原则。
6.2 防治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根据白城市当地气候条件与环境特点,选择适宜在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要求留种时必须选择无病虫害的稻田,对染病的稻草进行深埋处理;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选择对路药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杀死种子表面附带的病菌。二是化学药剂防治。早期预防一般在水稻拔节期,若连续出现阴雨天气,应及时施药,主要药剂有三环唑、咪鲜胺或其复配剂,根据天气情况连续喷2~3次,隔5~7 d喷1次。病害发生的初期,主要选用稻瘟灵、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要根据说明书的药剂用量适时全面均匀喷药[7]。对于发病严重的田块,即穴发生率超过30%,可依据水稻所处的生育期选择不同的方法,若稻穗未完全成熟,要继续施药防止病害继续扩散,即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再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若稻穗完全成熟,可不需要再进行防治[8-9]。
7 参考文献
[1] 何可佳,施庆.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8(3):56.
[2] 张学道.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3):37-38.
[3] 何忠全,张志涛,陈志谊,等.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J].中国稻米,2000(1):30-32.
[4] 赵白鸽,刘嗣伟.沿黄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9(5):20-21.
[5] 夏松年.南陵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06(6):33-34.
[6] 孙炳剑,袁虹霞,邢小萍,等.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原因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5):39-41.
[7] 陈德林,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2):246-248.
[8] 吕佩珂,苏慧兰,吕超.中国粮食作物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4-27.
[9] 王义祥.吉林西部地区水稻本田期常见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