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文化科还是活动科?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强调课程的活动性。当然,这里的活动不是指户外活动,不是出出汗那样简单,也不是指班上随随便便的小组讨论;它主要指学生的思维与认知、情感与意志活动,而且强调通过价值与理性的澄清与甄别来占领知性与德性的“交集”地带。不错,我们是要培养具有“科技脑,人文心,中华情,世界观”的青少年,更何况科学精神使教育有魂、人文底蕴使教育生根;教学上的两手抓(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是关乎学生“吃”什么的大事要举。在跨文化的大背景下,当下的品德课已经呈现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纵向交叉衔接、横向有机联系的特征,不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文化加工与理性整合,我们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备足后劲、为他们擦亮生命底色吗?如果把品德课上成了庸俗的活动课,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它就有可能滑向视听盛宴而离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越来越远,表面的热闹与奢华会伤及“内宇宙”的生成,“肚子有货”何时能成为中国学生的常态?何处能永葆基础教育传统的常青?不难发现,当前课堂那种缺乏精神钙片、心灵鸡汤和文化附加值的视听盛宴,对办学治教宗旨——“为文化跳高、为文明跳远”的实现,不是方向偏了,就是进度慢了。就通识而言,学校不论大小,教育不管类别,教学不论何课,都不同程度地践行着上面所说的“两跳”。品德课,尤其要演奏好“为中华文化跳高、为世界文明跳远”的教学交响乐与教育咏叹调,要无愧于基础教育、无愧于我国教统的历史抉择与本怀担当。有不少课,在呈现一些情景后,老师马上就会问学生有什么体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恨不得一下子就回到课文的正题上来,回到老师设置好的“标准答案”上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何况品德课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引出来而不是塞进去的;即使塞进的东西,还要它自身发酵才真正管用。当一个学生正要说“名字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时”,老师就不能为了一时进度,而不让他一吐为快;面对学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己”读作“已”时,如果进行及时的教学处置,区分“己、已、巳”三字读音与意义,学生将会终身受用。
是单一科还是综合科?
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定义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义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它的“综合性”强调得再清楚不过了!它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语文等其它学科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曾见一位教科学课程的班主任,在生日卡上见到学生写的生日祝福语“祝你青春永住”,却没有叫学生把“住”字改成“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强调课程的活动性。当然,这里的活动不是指户外活动,不是出出汗那样简单,也不是指班上随随便便的小组讨论;它主要指学生的思维与认知、情感与意志活动,而且强调通过价值与理性的澄清与甄别来占领知性与德性的“交集”地带。不错,我们是要培养具有“科技脑,人文心,中华情,世界观”的青少年,更何况科学精神使教育有魂、人文底蕴使教育生根;教学上的两手抓(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是关乎学生“吃”什么的大事要举。在跨文化的大背景下,当下的品德课已经呈现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纵向交叉衔接、横向有机联系的特征,不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文化加工与理性整合,我们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备足后劲、为他们擦亮生命底色吗?如果把品德课上成了庸俗的活动课,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它就有可能滑向视听盛宴而离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越来越远,表面的热闹与奢华会伤及“内宇宙”的生成,“肚子有货”何时能成为中国学生的常态?何处能永葆基础教育传统的常青?不难发现,当前课堂那种缺乏精神钙片、心灵鸡汤和文化附加值的视听盛宴,对办学治教宗旨——“为文化跳高、为文明跳远”的实现,不是方向偏了,就是进度慢了。就通识而言,学校不论大小,教育不管类别,教学不论何课,都不同程度地践行着上面所说的“两跳”。品德课,尤其要演奏好“为中华文化跳高、为世界文明跳远”的教学交响乐与教育咏叹调,要无愧于基础教育、无愧于我国教统的历史抉择与本怀担当。有不少课,在呈现一些情景后,老师马上就会问学生有什么体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恨不得一下子就回到课文的正题上来,回到老师设置好的“标准答案”上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何况品德课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引出来而不是塞进去的;即使塞进的东西,还要它自身发酵才真正管用。当一个学生正要说“名字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时”,老师就不能为了一时进度,而不让他一吐为快;面对学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己”读作“已”时,如果进行及时的教学处置,区分“己、已、巳”三字读音与意义,学生将会终身受用。
是单一科还是综合科?
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定义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义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它的“综合性”强调得再清楚不过了!它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语文等其它学科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曾见一位教科学课程的班主任,在生日卡上见到学生写的生日祝福语“祝你青春永住”,却没有叫学生把“住”字改成“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