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上的舞蹈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日去剧院观赏了一部已经名声大噪的话剧《驴得水》,感受到该剧的戏剧性强烈到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程度。本文就以此为探讨内容。把思考集中到一点:如何看待《驴得水》对于戏剧性的极度追求。要理解《驴得水》的这种面貌,不能用“这是一个闹剧”来解释。实际上,这个戏的真正意图是写“一个铁匠的奇遇或风流史”。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铁匠竟然不可思议地是一个“外语天才”。作者要写的就是铁匠一连串的奇遇:被抓来冒充英语教师,和女教师睡了觉,老婆察觉而闹事……后来不得不装死,最终娶了校长的女儿,还得到了美国人的钱。所以,在极度追求戏剧性的现象下面,是趣味主义的实质。在当今这个世俗的时代,玄幻、艳情、恶搞、夸张、爆笑的趣味主义有着广泛的基础,甚至成为时尚。但这终究是应当警惕和反对的创作倾向。
  【关键词】: 驴得水;戏剧性;趣味主义;闹剧
  《驴得水》由青年作者周申、刘璐编剧,该剧自2012年在北京首演后,由于其戏剧性的强烈陆续在多地上演。然而,在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人们也清楚的感觉到该剧情节虽然有精彩纷呈、奇趣迭出之长,又有着许多粗俗、过分、不合理的东西。那么问题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笔者以为问题就在于对于戏剧性的极度追求。该剧作者是有才华的,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的戏,但由于他们还是不成熟的编剧,他们在营造戏剧性的情节的时候,走到了为戏而戏,把对戏剧性的追求本身作为目的的程度,也就是说怎么有戏怎么来。这样,情节设计和具体描写就会偏离服务于表现主题、表现人物的原则,出现为趣味而写戏的倾向。我把这样的写作比喻做“懸崖上的舞蹈”。意思是: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这样的舞蹈,可能出现惊采绝艳的镜头——这是那些还没有偏离为主题服务、为人物服务原则的情节,它们因戏剧性强烈而表现为酣畅淋漓,让人叫绝。但这样的舞蹈也随时可能从悬崖上跌落——这是那些偏离了原则,走到为戏而戏的地步的情节,它们的强烈的戏剧性呈现为粗俗、过火,思想含义和人物性格不合理的面貌。
  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的探讨不是指向讨论什么是戏剧性、营造戏剧性的规律是什么、喜剧以至闹剧的情节有什么特点之类的普遍性的问题,而是把该剧作为一个特定的创作个案,分析其具体的创作实践。具体说就是:分析剧作者如何进行戏剧性的营造,为什么说该剧的情节是走到对戏剧性的极度追求,分析这种极度追求的得与失,最后,对这种创作现象的趣味主义本质稍作思考。
  一、《驴得水》对于戏剧性的极度追求
  这个剧写得非常夸张,例如山村的孩子要发钱才肯来上学,教育部竟然能派人到这么偏远的地方来视察,这种水都没得喝的地方已经设立了公办小学,在那个时代小学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美国慈善家竟会给这个最无重要性的山区小学捐助每个月十万……这些都是粗率随性的臆想和编造。但这些可以不去深究。因为这本不是一个准确的反映现实的戏,就是当一个闹剧写的。这个看似胡闹的剧情无论从暴露民国教育界和官场黑幕来说,还是从揭示人性的弱点来说,都是有意义的。而这个构思,戏剧性是绝对强烈的,写成一个闹剧也是得体的。
  那么,作者具体怎样构思剧情,为什么说是对戏剧性的极度追求呢?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分别为:置之死地的戏剧情境,匪夷所思的情节发展,突转的频繁运用,描写的极度夸张,以及不避粗俗、追求重口味的台词和细节。
  1.1置之死地的戏剧情境
  剧开场,四个老师(校长孙恒海、中年教师裴魁山、青年教师周铁男、女教师张一曼)因为没水喝已经说不出话,学生已经一个也没有,经费只剩下十元,只够付修锁的钱。偏偏教育部要来人视察编制,而且明天就来!找人冒充虚报的驴得水老师吧,可这个山区再没有一个有文化的人,方圆十几里内都没有居民!这样的设计就是一种置之死地的戏剧情境。
  发展到中间,教育部特派员来到,几位老师安排的应对策略是让“驴得水”老师老是不说话,特派员奇怪,众老师解释说,他的话都在上课时说了,他的上课是精彩的。于是特派员安排听他讲课。要讲,非露馅儿不可。这也是置之死地的情境。
  剧的后部,美国慈善家要来跟“模范教师”驴得水见面交谈,这就非露馅儿不可。也是置之死地的情境设置。
  1.2匪夷所思的情节发展
  人物放在了置之死地的戏剧情境里,怎么应对?情节发展也只能是极为奇特,出人意料的。作者在这方面的设计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例如:
  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竟然抓住在恰好在这里修锁的铁匠做救命稻草,要他假装老师。这是匪夷所思。
  铁匠不干,说大道理,讲不通;要震住他,没威权;要收买他,没有钱。最后,竟然是用答应给他点水洗个澡(后来讨价还价,水只够给他洗个半身),让铁匠答应了扮演一回老师。
  第二场,特派员来了之后,发展到要整材料骗美国人,要铁匠留宿一夜,明天好照相片。铁匠死也不肯留,只想回家跟老婆团聚。束手无策之际,出乎众人意料,唯一的女教师张一曼说她能够“说服”铁匠留下来,大家都不知道她怎样说服,她却很有把握,原来她的方法是用性“睡服”。更出乎意料的是校长和一位老师铁男都同意默许,而铁匠也确实被“睡服”了。
  在剧的后部,美国慈善家要到小学来面见“驴得水”。要是见面交谈,不可能不露馅儿。怎么应对?情节的发展竟然是让驴得水装死,对美国人解释说,恰恰在昨天驴得水老师死了。于是美国人来了看到的是一具“尸体”。
  这些都属于情节匪夷所思。
  1.3突转的频繁运用
  在整部戏中,突转应用频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突转不胜枚举。仅以人物的变化为例,如:
  铁匠的变化。从一个说着地方话完全没有开化过的没有文化的老实人,假扮了一回老师,和张一曼睡了一觉,再回到小学就变成了说普通话的,带着大盖帽的,对扮演老师十分热衷的人。
  铁男一直是一个愤青的形象,在面对特派员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反抗,只有铁男一直坚持原则和底线和特派员唱反调。在大家为了让铁匠继续扮演驴得水老师骗美国教育慈善家的钱时,按照铁匠的要求,众人骂一曼时,只有铁男不肯屈服。但是在铁男不听话,特派员对着他开了一枪之后,铁男整个人物翻了一个个儿,他认干爹,变成了特派员的干儿子,变成了一个崇拜权力的市侩,一心想夺取小学校长的职位。   裴魁山本来是张一曼的追求者,纯真而浪漫,但在发生了张一曼的“睡服”和校长与铁男的默许之后,他变成了一个自私、刻毒的恨世者。他只想着如何伤害和报复张一曼,如何分到三万元中自己的一份供自己享受,对办教育绝对一毛不拔。
  1.4极度夸张的描写
  描写极度夸张是该剧的基本面貌。只举一个大盖帽的例子就可以见到这种描写的倾向。
  大盖帽是教育部特派员戴的帽子。在第二场,特派员到来。众教师正在按照他们事先设计的策略应对,不想出了意外。意外就是特派员戴的是大盖帽。铁匠看到大盖帽之后就吓坏了,第一反应直接跪倒在地,随后就想要逃走,连一直念念不忘的钱也不要了。
  这个“意外”的设计应该是剧作者的信手拈来,以此表现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是如此害怕当官的,单单只是一顶帽子就让小老百姓产生如此大的反应。这种意图当然无可非议。但该剧的特别之处在于抓住这一点就大写特写,不把其中的戏剧性发挥到极度誓不罢休,因此其描写是高度夸张的。
  当铁匠看到带着大盖帽的特派员时,铁匠直接跪下了。特派员大惊。为了把这件事情圆过去,其他教师立即也都跟着跪下,谎称这是皇族的礼仪,说“驴得水”虽然穷,祖上却是皇族的,所以习惯了这个礼仪。特派员却相信了,也跪了下来,还认真的和铁匠探讨关于皇族的问题。
  但描写决不到此为止。当大家都从地上起来以后,特派员一戴上大盖帽,铁匠吓得又跪倒了。于是所有的人又跟着跪在地上。这种情形一而再,再而三。眼见得只要这顶大盖帽存在,铁匠就要浑身发软,“皇族礼节”将没完没了,其他什么事都进行不下去,今天的活动都要栽在这顶帽子上了!于是周铁男拿过帽子,说是上面有鸟粪,他要去给特派员洗一洗,就下场了。被刚才的场面搞得胆战心惊的张一曼借口一起去洗帽子也逃走了。关于大盖帽的戏这才告一段落。由此可见该剧描写之夸张。
  1.5 不避粗俗,追求重口味。
  戏中为了追求戏剧效果,不论是从动作还是台词都有很多重口味的设计。
  如张一曼这个角色,在戏的前半部分被作者塑造成了一个色情狂的形象,很多戏剧效果和台词上的包袱都是围绕她设计。第一场中,就写一曼嫌弃裴魁山,因为最近他们有过一次做爱,而裴“不行”。裴则恳切要求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接下去,一曼竟然主动要求给铁匠洗澡,直到一曼主动承担晚上“突击培训”铁匠的任务,实际上全程都在调戏挑逗铁匠。一曼借口教铁匠走路,用手按摩铁匠的大腿,配合台词让铁匠把腿夹紧,在鐵匠的双腿间来回抽动,一直配有“夹紧了吗”“夹紧啦?”“根本没有夹紧吗,再来一次”。校长看不下去,说“这个环节可以省略”,一曼就教铁匠说话,铁匠发音不标准,一曼说“你怎么走路腿硬,说话舌头硬,你身上是不是哪儿都硬啊?”并让铁匠伸出舌头快速抖动,一曼兴奋看着铁匠抖动舌头,更夸张的坐到了铁匠的腿上,看不下去的校长命令停止培训,一曼边下场边呻吟了一声,听到一曼的呻吟铁匠痛苦的从椅子上蹲到地上痛苦的哼唧,整场戏从台词到动作性暗示极强,口味很重。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驴得水》的剧作者自觉、刻意地在对戏剧性做极度追求的倾向是十分明白的。
  二、警惕趣味主义的创作倾向
  笔者认为,本文前面所说的看法——由于写戏就要追求戏剧性,而剧作者还是不成熟的青年编剧,又颇有才华,因此在追求戏剧性的时候就出现了过度的问题——这样的认识还不足以解释前面分析出来的一切。因为作者再不成熟,也不应该容忍自己的创作出现人物性格严重的前后不统一以及情节明显冗余、高度不合理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合理的解释是,在对戏剧性作极度追求背后,是趣味主义的创作倾向。
  如果仔细的,站在作者立场来揣摩这个剧本的创作,我们可以得到对于剧本的另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就是:该剧其实就是要写一个铁匠的奇遇,或者说一个铁匠的风流史。说这部戏的主题是揭露教育界和官场的黑暗,批评人性的软弱和堕落,其实都是观众、演出该剧的导演和演员们的看法,作者的意图根本就不是这样的。这个戏根本就不是写一个小学的或者几个知识分子的戏,它就是写一个铁匠的戏。不是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中出现了一个铁匠,而是一个铁匠的奇遇或风流史需要这个小学和几个教师作为环境和背景。
  若以“一个铁匠的奇遇或风流史”来看这个剧本,那么原来我们觉得奇怪、不合理、不舒服的东西就全都变得顺畅了。
  至于许多粗口,许多充满性的意味而被我们看作“重口味”的细节和台词,应该被正名,而不能看作失误了。因为那也许就是写“风流史”该有的风貌。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驴得水》的确写的是一个铁匠的奇遇或风流史,这是一部趣味主义的作品。极度追求戏剧性是表层现象,现象下的本质是趣味主义的创作倾向。
  这种创作倾向的来源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深奥。当今,我们身处一个世俗化的时代,趣味主义有着广泛的基础。我们现在的文化不管是电影还是戏剧还是网络小说,大部分都不讲究思想性,只讲究趣味性,以网络小说为甚,因为监管性的空缺,为了吸引眼球常常出现意淫,低俗等倾向。玄幻、艳情、夸张、搞怪、爆笑……这种趣味主义的东西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甚至都成了时尚。《驴得水》这部作品正是产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这种创作潮流是不健康的,我们不能因为处在世俗化的环境中,为了追求夸张的舞台效果,为了趣味性而创作,从而失去了对于主题的思考。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才华,创造出更有思想性的优秀作品。《驴得水》,《新剧本》2013年第3期,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5月出版。
  参考文献:
  [1]《驴得水》,《新剧本》2013年第3期,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5月出版。
  作者简介:张 萌(1984.04—),女,辽宁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文学舞蹈;
  于声瑞(1983.03—),男,山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潘玉良是我国第一代赴西欧学习绘画的画家之一,她旅居法国多年,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坚持“合中西画于一冶”,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风貌,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潘玉良;艺术;绘画  潘玉良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同时潘玉良是幸运的,可谓是“天纵其才,生逢其时”。在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刚刚被推翻,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的
期刊
【摘要】: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之一,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独立的一个分科。在此之前出现的萌芽,多以祥瑞征兆的形式出现。相比较山水的“不变”,人物的不具权威性,珍禽异兽因为不受人控制,出现时间与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生长环境的特定性而被当做祥瑞的象征,常被各统治者用来歌颂与巩固自己的政权。它们大多出现于日用器具的装饰上,并未单独分出成为绘画的一种。不同时代的花鸟画,题材与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艺术的喜爱和参与热情空前提高,合唱作为一种参与面广,普及性强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童声合唱更以其通透空灵的声音被人们唤作“天籁之音”,有许多热爱合唱的朋友都十分想训练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童声合唱团,但又往往受到童声声音训练和儿童对音乐理解能力的局限。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际体验和心得,浅谈童声合唱团的组建和训练方法,希望对广大热爱童声合唱的朋友提供帮助,有不足之处
期刊
【摘要】:在现代空间造型艺术中已经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可以将本土和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全面的连接,在产结合空间效果进行分析,因此,在构成独特的品质以及魅力的空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造型方面空间是一种人为的空间,并且在空间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现代空间艺术造型。  【关键词】:艺术造型;空间表达;现代空间  引言  在当前空间造型艺术设计的中,空间是首先的前提条件,是实现艺术的主要手段,通过造型的手段来实现现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音乐审美,对音乐审美的基本基本路径进行研究,论述了如何在音乐中感知、领悟、体会音乐所产生的美,进而寻找一种进一步认识音乐的路径与方法。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为了能够更好的欣赏音乐所带来的美,需要从情感、哲理等方面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的诉求,才能更好的了解音乐的美。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路径;情感;哲理  前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具备很多美学的意境,对音乐进行审美已
期刊
【摘要】:彝族宗教毕摩泥塑艺术是彝族宗教艺术中独特的造型艺术,迄今为止,毕摩泥塑艺术仍广泛运用于彝族宗教仪式中。本文通过梳理有关彝族毕摩泥塑造型的内容和其包含的文化内涵,揭示彝族人民对美的认识方式,填补彝族造型艺术的空白。  【关键词】:凉山彝族;宗教;毕摩泥塑;造型;艺术价值  毕摩泥塑造型艺术拥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在其背后有着强大的文化支撑,它不仅是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而且还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文化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地铁行业的发展,地铁企业的员工越来越多,地铁员工良好的心理状况是地铁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对地铁员工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应对地铁员工常见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以期对建立地铁员工良好心理状况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铁员工;不良心理;应对措施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对公共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交通也被认为是未来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形式。其中,地铁作为一
期刊
吴冠中先生曾说:“中国的国画与漆艺,一白一黑,最能够表现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漆艺术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一度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漆艺术,漆器品,更重要的是关注漆艺术所展现出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漆艺术伴随着历史的沿革,自身的艺术形态与艺术形式也发生着变化,从古代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到现在从工艺美术的范围抽离出来,形成了单独的艺术门类。漆艺术
期刊
【摘要】:巴赫和亨德尔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德国人的他们出生仅仅相差二十六天,出生的地点也只有一百五十公里之远,亨德尔因为父亲反对其学音乐曾偷偷在阁楼上借着月光练琴,巴赫也曾因为兄长不肯借给他乐谱而在月光下偷偷抄录下来,另外,由于大量的工作,他们晚年时也都双目失明。虽然两人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但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创作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关键
期刊
【摘要】:“神、韵”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当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贯穿了我们整个华夏文明,是我们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灿烂文化的精神源泉。所谓“神、韵”是一种态度,是一种风雅,无神不刚,无韵不柔,舞蹈离开了“神、韵”则无美可言,更谈不上它独有的民族特色和艺术审美。  【关键词】:神;韵;精神源泉;美;艺术审美  一、中国古典舞的“神”  “神”指的是神采,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古典舞,其着重于表现内在的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