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土家族“摆手舞”调查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rt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舍巴日”。它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是勤劳勇敢的土家先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及图腾崇拜和土王崇拜活动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摆手舞”以祈求幸福吉祥为主题,是土家人用以酬报先祖的重要形式。“摆手舞”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湖北土家族“摆手舞”主要集中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和漫水乡。尤以百福司镇河东片的舍米糊村,传承较为完整且具有原始特色。在当地还聚集着彭昌松等一批传承人。尽管此时他并不懂摆手舞的含义,也不懂什么叫“摆手舞”,只是儿戏地、机械地乱摆。但是他用这种独特的土家族民间舞蹈,活脱脱地展现了土家人生活的来龙去脉,反映了勤劳善良的土家人的劳动过程,充分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自强的精神境界。2008年,湖北省将“摆手舞”首批申报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在湖北的来凤县,当地人们将“摆手舞”的动作元素进行发展,融入到健身运动中,形成规模庞大的健身舞蹈、广场舞蹈,并且以此参加全国广场舞、健身舞比赛并获得高度评价。“摆手舞”已经由原始特定状态走进了当今群众生活中的健身自娱活动,也许这不仅是一个动作或某一个节拍使然,而是该舞蹈的生命力在民间已广为人民大众所吸引!
  土家人认为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传统孕育了土家族的民风民情。“摆手舞”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这一舞种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研究思路沿着它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传承创新几方面进行。
  一、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下的土家族民间舞蹈“摆手舞”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鄂湘渝三省(市)要冲,南邻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特点。来凤县地跨东径109°00′—109°27′,北纬29°06′—29°40′。地域东西扁圆,南北狭长,近似阔树叶形。来凤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群山绵延,东南部多盆地平坝,全县最高海拔1621米,最低海拔339米。地势西高东低,南低北高悬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土家族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摆手舞”。土家人每逢新春佳节,便在正月初三到十五之间择一良辰吉日,并于这日晚上带上供品,提着灯笼汇集“神堂 ”,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结束后,人们便把灯笼挂在杉树上,并在树下悬一面大锣,放一面大鼓,由一人敲锣击鼓。这时大家合着锣鼓节拍,环绕大树跳“摆手舞”。表演时,由成百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八郎庙”或“摆手堂”内外,由土家老人带领,跳着“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舞。其特点是摆同边手并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在“摆手舞”的动作中,膝盖必须保持屈膝,显得稳重粗犷,健美有力。那是由于山高路险,多羊肠小道,是土家人们劳动生活的主要地理环境,因此人们行走时,都是侧着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这样桩子稳,既安全又能背很重的东西,从而形成舞蹈动作“一边顺”的动律特点。“摆手舞”将土家人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舞蹈艺术上展现出来。
  二、文化生态下的土家族民间舞蹈“摆手舞”
  1. 舞蹈形态分析研究
  “摆手舞”所形成的动作形态,舞蹈语汇已成为当今人们所认可的艺术形式之一,并有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其舞姿的顺、曲、颤态势独具特点。“摆手舞”作为研究的核心物,需要深层次的研究它的生态环境,首先对这个舞蹈的表象动作以及形态的确定都应有了解和研究。在研究“摆手舞”与环境的多层次关系时,我们应当首先对它的舞蹈形态有所认识。譬如环境的变迁可以促进某一个舞种的流传或灭亡。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舞者、舞种、舞业。自然生态环境对它们的影响,都必然会在舞蹈形态上有所反应。我们在对“摆手舞”的舞蹈形态进行分析时采取的原则是依据研究的需要选取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对“摆手舞”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形式分析应注重环境作用的焦点所在。自娱性舞蹈只能在被众多的舞者“选择”时才能流传开来,自娱性舞蹈也只有被广大观众“选择”时才能在舞台上常演不衰。这种选择过程无疑又是凭借舞蹈自身的审美和表意功能来完成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择舞蹈的过程中(无论参与或观赏),注重的是综合感受,但是要科学认识和解释这种选择作用,却必须对于构成舞蹈的物质媒介,进行定值、定型的分析。
  2. 舞体的分析研究
  舞体乃舞蹈的“人”,这个人不是个别舞者,而是在一个固定历史时期内产生传承和据有某一舞种的舞者集合概念。“舞体”是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一群据有共同舞种的舞蹈主体。他们共同创造和发展这一舞种。舞种是舞体在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对自然舞蹈来说,舞体是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居住在舞种传播区的舞蹈参与者。对创作舞蹈来说,舞体是参与创作和体现创作的各个时期所有编导、演员以及其他辅助人员的总和。环境对舞种的影响和制约,必须通过舞体。探讨环境与舞种的相互作用,也要从舞体的心理与生理变化上入手。据当地老艺人介绍: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老官人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在“摆手舞”中反映农事劳动的动作最多。其中有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种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谷等等。“摆手舞”的基本摆法是:双膝微屈,左脚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即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右脚上前半步,双手前后轻轻连摆两次;两脚停住,双手前后重摆一次。这就叫“单摆”。如向相反方向再摆一次,就叫“双摆”。农事动作多以“单摆”为主,要表现“挖土”,双手在摆动时,就做挖土状,要表现“栽秧”,双手就做栽秧状等等。总之,农业生产中的动作,都可以吸收到“摆手舞”中来。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与创新
  “摆手舞”的传承与创新并非是纯形式问题,它涉及思想性、艺术性、表现与效应的相对统一。独特的湖北土家民俗——“摆手舞”,是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变迁、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摆手舞”是形式感十分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不仅是一种精彩的歌舞,一种艺术化的风俗或是风俗性的艺术,同时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今“摆手舞”已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舞蹈。如,“长阳巴山舞”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它由土家族的“跳丧”改革创新演变而来,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并迅速流传。大有与外来“迪斯科”一争高下之势。我们可以为土家“摆手舞”提供理论支撑,从健康美体角度,对土家族“摆手舞”进行研究,把它打造成为风靡全国的全民健身舞蹈。
  
  责任编辑:闵之杰
其他文献
教育是民生的首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这既是我们党现阶段的工作目标,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由社会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其发病率似呈上升趋势。影像学检查分侵入性检查和非侵入性检查。侵入性检查如P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康艾注射液和顺铂(DDP)及顺铂单药腹腔内给药治疗恶性腹水,以评价其加用康艾注射液治疗恶性腹水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将63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予顺铂加康艾,B
作为领导科学研究工作者,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解读科学发展观与领导科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明确领导科学在实施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用以丰富充实领导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文化力、精神力、软实力,它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长期积累的结果。中华民族凝聚力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优良的民族精神。而思想、
目的比较康莱特注射液加化疗与单独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288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成2组,每组144例。治疗组:NP方案(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构建社会各个元素的和谐为基础。大学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对社会
胸骨肿瘤属胸部少见肿瘤。由于胸骨处于胸廓的关键部位,胸骨肿瘤尤其是恶性或巨大的肿瘤,行胸骨和肋骨广泛切除后,常造成前胸壁大块组织缺损,范围〉6cm×6cm且相连3根以上肋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针,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
一、“先觉意识”的含义及其意义“先觉意识”,笔者将其定义为:从有限信息中,先于一般人觉察到事物变化的能力。这里的觉察,包括对于信息的捕捉能力和理解能力。事物是变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