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素材整合研究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bcn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其中产生的大量碎片化素材也不断地被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环节当中.如果这些碎片化素材缺乏有机整合,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整体性内容,就容易出现价值引导模糊的情况,难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因此,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素材进行逻辑整合,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实效.
其他文献
情与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紧密相关的要素.构建情理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情理交融内蕴情感激发型、理性主导型、情理渗透型等模式,有着“以情引理—以情辅理—以情通理”“以理育情—以理导情—以理制情”“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等表现形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情理交融的实现,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情理交融的渠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情理交融功能的互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情理交融的合力.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的百年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要继续推进爱国主义新发展,就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爱国主题,同时实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有机结合,并且把爱国主义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统一,从而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凝心聚力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奋斗的动力和信心.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与伟大建党精神也应运而生.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厚重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根基,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从让人在惯常的接受方式中受到教育、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气候和好生态、吸引学生主动靠近和自动连接三个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如何存在、作用如何发挥、力量聚焦何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发,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发挥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资源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委要从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增强组织政治功能、坚定师生政治信仰、提高干部政治能力、涵养校园政治生态等五个维度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文章针对工科专业的特点,围绕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观三个方面对电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索,同时从教学、管理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通用性的建议,并且总结了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主次颠倒、思政元素选取不合理、误将思政教育当作负担等问题,为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通过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更加强化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全面落实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更加突出了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更加提升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推进“原理”课专题化教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原理”课专题化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专题设计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保障专题的正确政治方向;在教学主旨上要以讲授基本原理知识为载体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讲清讲透,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教学理念上要坚持整体性教学理念,使学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整体性本质.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舆论工作,新时代思想舆论工作理论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的继承、对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工作理念的坚守和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判断逻辑之上,丰富和拓展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体现了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落实“两个巩固”、体现“人民至上”和讲好“中国故事”实践的方法论.从生成逻辑、思想蕴涵和实践要旨维度对新时代思想舆论工作进行理论考察,对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新时代思想舆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倡导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科学对待中华文化,避免错误思潮干扰,关键是要结合我国实际,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全面审视中华文化内容实质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不断激发中华文化的内生源动力和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