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心灵 陶冶性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uy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就学生学习古诗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学生道德层面存在的弊端,归纳古诗文教学中德育文化渗透的四个路径。即营造氛围,寻求心灵发育土壤;授人以渔,走进心灵塑造天地;学用结合,构建文本生活桥梁;构建场景,潜移默化培养性情。
  关键词: 古诗文;德育;渗透
  古诗文蕴含着深刻的道义和浓厚的情感成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和精神养料。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后,加大古诗文的比重,正如课标所说:“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诗文里面大量的“言志”和“咏怀”寄托着文人雅士对理想的坚守,对山川河流的眷恋,对亲情爱情的真挚向往,以及炽热的报国效忠情怀等丰富的“德文化”。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正确引导,课外及时拓展,平时注重渗透和点化,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大有裨益,能够改变学生的性情和气质,促进学生个性发育和心灵成长。
  一、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现状以及道德状况简要概述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接触古诗文,但从古诗文中汲取的核心道德成分并不是很充足,甚至可以说诗文中颂扬的道德情感很少被学生的心灵所吸收,课堂背读,课后忘掉。学《悯农》一诗,课堂上学生对粮食的不易已经有了认识,但在实际生活里,照样浪费粮食,毫不珍惜。事例俯拾即是,可見诗文中渗透流露的情感和道德并未感染学生,道德取向并未得到学生心灵的采纳和认可,没有升华为学生的内心行动。古诗文带给学生的只是华丽的词句堆砌而已,只是一些文字符号而已。
  就其现状分析,发现主要成因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原因是学生背诵学习诗文停留在字词意义表层,未对诗文里面蕴含的情感和禅意深入实际,进行细致理解和感悟,诵其诗,未能领悟其意。第二个原因是教师教法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诗文教学过程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诗文中表达的道德情感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现状,两者间链接松散,教师就诗词中渗透的情感、道德成分挖掘和引导的不深入、不透彻。学生头脑里面储存了不少的诗文,但其性情和修养还是没有与之提升和发展。
  二、 进行德育渗透探究方式
  如何将古诗文里的人文情怀真正落实到位,将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逐步让初中学生接纳呢?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构想。
  (一)营造氛围,寻求心灵发育土壤
  古诗文的储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只有长久的阅读和积累,才会使学生的性情发生变化,“腹有诗书气自华”是需要一个长久的阶段。
  古诗文表达毕竟和现代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对古诗文的理解存在障碍,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自然对古诗文有排斥行为。需要教师多想办法、多动脑筋,促使学生关注古诗文,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初中每节课上,进行5分钟的古诗文介绍环节,从日常的常规教学入手,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爱古诗文的兴趣。可以是古诗文背诵、可以是古诗佳句介绍、可以是古诗文读后心得汇报、可以是古诗文小故事等,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共同打造学习诗文的天地。
  教师要精选古诗文,增大阅读和背诵的数量。结合学生实情,制定出详细的古诗文学习计划(选材出自课外),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短后长、逐步推进的规律。介绍短小精悍的古诗文让学生诵读,促使学生了解古诗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加大课外拓展的力度,在饱读优秀诗文的过程中,爱上古诗文。温儒敏教授指出:“实施1 x,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可以在课内安排读那些附加的作品,也可以安排在课后。”以课内古诗文 课文古诗文联读,同步推进,拓宽相同类型古诗文的阅读面。如《周亚夫军细柳》之后,引导学生走入司马迁的《史记》,诵读飞将军李广、屈原、韩信等方面的文章。学完《小石潭记》,要求学生搜集其他经典的游记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姚鼐《登泰山记》等,在对比阅读中体会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
  以活动为有效的载体和推介方式,掀起学习古诗文的浪潮。如“我最喜爱的古诗文推荐会”“古诗文佳句欣赏会”“古诗文背诵赛”“古诗文背后的故事——作者创作经历”“古诗文配乐竞赛”“古诗文知识百科挑战赛”等,通过大量活动,营造浓郁的古诗文学习氛围,营造诗意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享受淡淡的古风清香,感受学习古诗文的乐趣。
  (二)授人以渔,走进心灵塑造天地
  鉴于学生的认知习惯、已有经验和古诗文有一定的偏差,教师要教给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古诗文学习大门的钥匙,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破除学习古诗文的障碍,加深对古诗文的深层化理解,促使学生能轻松、愉悦、自如的学习古诗文,按照诵读(了解,识记,从感性上认识、学习)、品读(探究,理解,深入其间揣摩)、研读(汲取,比对,反思,从诗歌中评判性的接受)的步骤阅读识记诗文,涵泳其间,反复洞察,通过这三个环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从中汲取精神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内化吸收,提高修养。如《夜泊秦淮》,先要引导学生诵读,整体了解大意;然后,组织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查找诗歌写作的背景,对“后庭花”“商女”等核心词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最后,教师将林升(南宋)的《题临安邸》与该首诗歌进行对比鉴赏,探究两首诗歌的异同,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
  对古诗文,教给学生学会积累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准备一个诗文摘抄本,在阅读和学习中把发现的好句子摘录下来,定期分类归纳,识记积累。如同样是写景的诗文,可分成暖景、冷景,“城春草木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此为冷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暖景。在归类对比、拓展延伸中,情感表现的色彩和基调明显,有助于学生理解品味,他们受到的启迪也将随之增大。   (三)学用结合,构建文本生活桥梁
  古诗文的学习,在短时间对学生的气质、性情、品德等多方面的促进并不是很明显,气质变化和性情改良是一个内隐式过程,厚积薄发,才有可能对心灵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
  教师需要加强创新,不断改进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力争将古诗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寻找古诗文和当下生活的结合点,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促使学生从古诗文中吸取精神养料。
  学习“论语十则”,借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句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学习方式,探究合理有效学习方式;就“三人行,则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引导学生有一颗谦虚的心,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讲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迁移到台独分子问题,让学生了解“台独”必将走向毁灭的原因,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社会发展规律。教学中,让诗文生活化、立体化,用古诗文的名言佳句勾勒描绘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和学习是一脉相连的,学用结合。
  (四)构建场景,潜移默化培养性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者格里诺强调学习的本质是情境性的,学生唯有在真实情境活动中,个体与环境发生互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多义性决定了古诗文教学具有模糊性、多元性、内隐性、陌生化等特点,所谓的“诗无达诂”“言有尽而意无穷”。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构建场景,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并激活,塑造逼真的情境,将古诗文表达的内容尽量还原,营造一种联通古今、融入现实、让学生自由徜徉的磁场,促使学生感受、体验、品析、回味、思辨。
  讲授《零丁洋》一首诗的时候,教师简要介绍完文天祥的生平,尤其是他前期的状况,生于富贵之家,锦衣玉食,曾为状元。重点叙述他被捕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后,然后让学生结合诗歌和写作背景,设计一个情境模拟题:“元朝使者来劝降,给以高官厚禄,假如你是文天祥,你会说些什么?”这道题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思维拉入虚拟场景,促使他们换位思考,结合文本表达思想情感深入探究、思考。在学生发言之中,情感自然就被调动,禁锢的心灵会彻底解放,其他学生结合同伴言论补充和提升,最后由教师来汇总学生的发言,点拨升华,渲染情感。
  构建场景,将带学生深入文本内部解读,构建新的意义,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分析,不以教师权威结论为唯一,自由力量必将产生丰富的思想,深入反思——形成个人感悟——重构价值——内化外显。
  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以活动激趣,以学习氛围为土壤,从催生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抓手;用方法指导,解除学习障碍;以生活为范本和参照,学用结合;以营造鲜活的场景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调动学习参与面,认可接受,得以突显。通过四个步骤,稳步推进,让学生多读、善读、运用、吸收。多读,奠定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情感共鸣的张力。善读,品味诗文的内涵、韵味,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心弦受到震撼和波动,心灵受到启发;由运用开始,内心逐步认可采纳;加之情境的巧妙创建,深入激活,渲染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诗文中美好的道德就如春雨,随风潜入夜,影响学生气质和性情随之发生着质的变化,渐渐地接受诗文中所阐释、表达、流露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从古诗文中明白做人、做事的真谛;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关注他人,关注自我,内化吸纳,向外拓展,心灵决定行为,最终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心智健康发育,性情得以提升,实现健全人性、提升素养之功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教育部主编,2012.
  [2]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務印书馆,2019年4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周雅梅,陕西省汉中市,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教研室。
其他文献
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项内容的编排体现知识体系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体现方法意识,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学中须明确教学任务,可从“学习表达方法,在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和“仿写练写,由读到写,读写结合”两大方面把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要
摘要:方程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传统课堂教学只是把方程作为一种知识或技能来开展教学,以概念学习来掌握方程形式和特征,以方程求解来掌握运算法则,以应用题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实际上,方程是一种蕴含着丰富思想的载体,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方程思想,此外,还有字母表示数、化归、类比、模型等思想,有助于形成数学观念,提升自身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方程教学;数学思想;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是初中数学
摘要: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结晶,对于现代社会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仍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依据,通过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够提升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出兼具科学文化知识及核心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思考;渗透;探究  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承千
摘 要: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必备要求,它不只局限在某一个特定情境或环境中,而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最关键、最重要的能力。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它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要求较高。教师通过核心素养的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会促进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动起来,理解化学现象,明确化学原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核心素养。本文主要探究了核心素养下如
摘 要:小学生的作文,通常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一是题材从无到有,二是内容从笼统到具体。目前的作文教学大多停滞于第二阶段。笔者认为,如果在此基础上,对所写的材料进行提炼,即从具体形象描摹到赋予思想灵魂,那么习作的价值一定大大提升。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首先要充分认识点题的重要性;二要善于借鉴因点题而成“金”的典型课文;三要引导学生认识素材内涵的丰富性,即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写可以表达不同
摘要:文章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标点等,对《黄河颂》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从而品读意象特点、把握诗歌意脉、感受精神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悟诗情。并基于抒情方式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对《黄河颂》和《天上的街市》进行比较阅读。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方法。  关键词:意脉;抒情方式;语言形式;逆向  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为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五·四学制),这是初
摘要:以“浮力”为例,阐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时,通过贴近生活“引”概念,温故知新“建”概念,实验探究“示”概念,理论推导“析”概念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认识物质世界,正确认识物理概念,提升物理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构建;物理观念;浮力  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过程中“浮力”的概念教学,阐释如何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有趣的物理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探究与理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学习阶段的基础性科目,拥有坚实的语文基础和较高的语文涵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阅读则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本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学生而言,能够
摘要:高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从过去的表面记忆到深层理解,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学科目标,但是,在笔者所支教的康巴藏区的康定中学教学方式单调、学生高考压力大。课堂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探究;康巴藏区教学  一、 引言  所谓自主探究学习,指的是教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下,出现了以智慧课堂为代表的全新课堂教学形式,智慧课堂以深度学习为基础,对学生智慧化地完成各学科基础知识技能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效用。基于此,本文将从阐明深度学习与智慧课堂的基本内涵入手,着眼于深度学习下的智慧课堂构建意义,以高中通用技术中的“无电冰箱的制作”教学为例,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构建应用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深度学习;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