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必须注重教与学的问题,在考试开卷,提倡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怎样使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共同体,如何使这两个主体和谐共处,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是教学的一大目标,也是我们追寻的结果。
一、老师该如何教
(1)思想认识的转型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思想,首要的就是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往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学生以教师讲授为主要获取方式,以机械化的记忆为主要消化方式,以课本内容为主要的获取物。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主宰着课堂教学,学生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接受,自主学习的氛围远远没有形成,历史教学因此显得机械、沉闷,从而有了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说法。在初中阶段,由于历史等科目不被重视,教授历史的往往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而他们大部分对历史怎么教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上课时只能把书本内容复述一遍,再让学生把内容死记硬背下来,这样的知识消化无异于囫囵吞枣。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力图把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地位,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方式是历史课堂教学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努力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在思想认识的转型中另一条需注意的就是要对学生有感情,以情入教。怎么去以情入教?这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从年龄上来说,要么和学生相差很小,完全可以成为课下的好朋友;要么年龄相差很大,但这也是一种优势,完全能以一种家长的身份来面对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真诚,真诚是上好课的基本态度。真诚就意味着师生之间必须坦诚相待,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带着激情去上课,给学生以精神上的享受。
(2)教学实践的多样化
教学实践的多样化一方面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加到教学中来,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教授模式,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可采用讲一讲(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辩一辩(让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查一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历史资料)、赛一赛(课余给学生组织一些历史知识竞赛)、演一演(让学生编演历史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最方便,效果也比较明显的就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可以将历史内容用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加以呈现,这样教学就变得十分直观、形象、生动。
二、学生该怎样学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当作教师教学的附庸品,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学生成为主体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帮助,达到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才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双重发展。
(1)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当然在教学中仅仅依赖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教学好比拔河,只有双方一起努力才能精彩。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从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考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这可能要归功于时下流行的《百家讲坛》之类的电视节目)。学生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新课改倡导要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在素质教育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教师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模拟、情景等方法。语言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同样,作为个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素质教育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发展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性。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能力和兴趣的不同。比如男生和女生对历史的兴趣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之前没有注意到这个差异,在授课时常常对那些政治军事方面的内容大谈特谈,结果发现,班级的男生很有兴趣,而很多女生则表现为厌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克服“一刀切”的弊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层面上获得发展。教师应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适合不同口味的学生,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各个角度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充分张扬,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其实是教师教学多样化的结果,没有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接触到多种多样的资料和学习方式,所以教与学的多样化是不可分割的。
教学中的教与学问题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对新课改本身的反思。新课改更注重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氛围下关注教与学的问题,是必须而且必然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使教师和学生,一个教得用心,一个学得舒心,才能达到课改的目的。而这仅仅通过学校的管理和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办不到的。教师只有改变教学心态,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兴趣,达到独立思考的地步,才能真正达到课改的目的。
一、老师该如何教
(1)思想认识的转型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思想,首要的就是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往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学生以教师讲授为主要获取方式,以机械化的记忆为主要消化方式,以课本内容为主要的获取物。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主宰着课堂教学,学生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接受,自主学习的氛围远远没有形成,历史教学因此显得机械、沉闷,从而有了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说法。在初中阶段,由于历史等科目不被重视,教授历史的往往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而他们大部分对历史怎么教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上课时只能把书本内容复述一遍,再让学生把内容死记硬背下来,这样的知识消化无异于囫囵吞枣。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力图把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地位,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方式是历史课堂教学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努力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在思想认识的转型中另一条需注意的就是要对学生有感情,以情入教。怎么去以情入教?这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从年龄上来说,要么和学生相差很小,完全可以成为课下的好朋友;要么年龄相差很大,但这也是一种优势,完全能以一种家长的身份来面对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真诚,真诚是上好课的基本态度。真诚就意味着师生之间必须坦诚相待,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带着激情去上课,给学生以精神上的享受。
(2)教学实践的多样化
教学实践的多样化一方面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加到教学中来,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教授模式,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可采用讲一讲(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辩一辩(让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查一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历史资料)、赛一赛(课余给学生组织一些历史知识竞赛)、演一演(让学生编演历史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最方便,效果也比较明显的就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可以将历史内容用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加以呈现,这样教学就变得十分直观、形象、生动。
二、学生该怎样学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当作教师教学的附庸品,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学生成为主体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帮助,达到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才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双重发展。
(1)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当然在教学中仅仅依赖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教学好比拔河,只有双方一起努力才能精彩。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从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考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这可能要归功于时下流行的《百家讲坛》之类的电视节目)。学生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新课改倡导要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在素质教育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教师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模拟、情景等方法。语言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同样,作为个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素质教育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发展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性。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能力和兴趣的不同。比如男生和女生对历史的兴趣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之前没有注意到这个差异,在授课时常常对那些政治军事方面的内容大谈特谈,结果发现,班级的男生很有兴趣,而很多女生则表现为厌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克服“一刀切”的弊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层面上获得发展。教师应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适合不同口味的学生,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各个角度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充分张扬,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其实是教师教学多样化的结果,没有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接触到多种多样的资料和学习方式,所以教与学的多样化是不可分割的。
教学中的教与学问题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对新课改本身的反思。新课改更注重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氛围下关注教与学的问题,是必须而且必然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使教师和学生,一个教得用心,一个学得舒心,才能达到课改的目的。而这仅仅通过学校的管理和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办不到的。教师只有改变教学心态,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兴趣,达到独立思考的地步,才能真正达到课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