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123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門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
  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朋友圈”,也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原载《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5月15日上午,游太昊陵。  车出周口,不一会儿就驶上了高速公路。到淮阳虽说只有二十多公里,但有高速路毕竟快多了。  天空中飘着零零星星的雨滴,没有人讲话,我似乎有些昏昏欲睡了。太昊陵,我来过多次,但是,对太昊陵的记忆一次比一次深刻。  突然,有人问起太昊陵是怎么来的呢?我自告奋勇,当起了解说员。我说了半天蹩脚的“河普”(河南普通话),同车的外地文友说,半句也没有听懂。川汇区委宣传部长陈景军接过我
跟晨鸟同时起床  窗外的鸟声总是跟她的闹钟一同响起  这个时候 晨光还正在做出场准备  世界上的事物还没来得及挑明  她的美梦也还没做到结尾 就被半路打劫了  她一边起床 一边感叹  鸟儿们的早读  比孩儿们的早读还要早啊  跟孩子们一起课间休息  她坐在一块草地上  孩子们都簇拥在身边  有的给她按摩  有的为她拍照  有的在她面前撒嬌  尽管天很蓝 云很白  她还是喜欢眯上眼睛  带着神秘的微
阳光下,南瓜的藤蔓在春风里奔跑,在鸡鸣声中奔跑,在呢喃的乡音里奔跑,在母亲的目光里奔跑,在我的诗歌里奔跑。  我不知道南瓜冬瓜那些无比柔韧,但无比坚韧的藤蔓究竟奔跑了多少年,但我知道,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种植南瓜冬瓜了。那时候,父亲在外地教书,工资不多,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娃娃在家,生产队分的粮食总是太少,无法喂养我们天天咕咕叫的肚子。母亲没办法,就在自留地里种红薯,种芋头,在地里的空隙处种了南瓜冬瓜,
醒来,一直有一张脸在眼前晃动。眼袋很大,比眼睛还大,重重地向下垂着。花白头发有点长,不讲究,风一吹就凌乱起来,随性地披在头上。偶尔会用手指捋一下头发,这让他看起来很有范儿。他就是冯骥才。家乡人喜欢叫他大冯。    这次好了,他来慈溪了。  在慈溪第一次与他交谈,是在市领导出面宴请的席上。赶到酒店时,他已经到了,市长正和他坐在一起。一大帮人坐了两桌,我被安排在第二桌。虽然不在同一桌,也算是同一间屋子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天津瑞景中学高三女生  直播开学引争议  2016年9月1日上午11时许,某直播平台上,身穿校服的高三女生王芳(化名)直播了开学时的课问活动情况,画面中,王芳从操场上同学们娱乐、谈笑的场景,一路播到教室内在做功课的同学,视频中的学生均穿着标有“天津市瑞景中学”字样的校服。在一条动态中,她还展示了班级课表,并写道:“除语文、历史、英语课不能直播外,其他时间都可。”并写下
街边依然挂着几个喜庆的红灯笼,多余的光给夜行的人照亮了路。之所以说这光是多余的,大抵是因其在被挂上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燃烧发光。对于鲁镇的人们来说,红色是好的,喜庆是好的,亮堂也是好的,但唯独灯笼想发光就得烧蜡烛这一点却让人气愤。人们虽从灯笼前来,在淡红色的光里去,但心里却一定要恨恨地骂上一番——这种只烧蜡烛却产不出高粱米饭的混账东西。  我走在黯淡的红光里,独自面对着夜里沉降下来的冷空气。我在这片
踏上磨心山之旅,是一次完完全全的忘我之旅、清心之旅。  行走在“仙芝茶庄”和“玉佛宝塔”之间,不似行走,倒像是幻作一个仙子,一个采茶的仙子。  未曾品茶,仅是咀嚼着采茶歌,便醉了八分。  生在山上青又青,  十个姑娘采我心。  火神菩萨要我命,  水漫金山又还魂。  移步换景间,灵秀的凉亭,拙朴的碑林,一次次撞击着心灵。  就是今日,一时间与清末文人刘梦兰相偕而行:“蒲门晓日”虽不见,“石壁残照”
漆树是大巴山里的瑰宝,有的生在自家门前,有的生在岩上,有的长在潮湿密集的灌木林里。漆籽榨出油来可以用来做蜡照明,可以烹炒一些小菜。生活困难时,漆籽磨成面也可以食用。但更珍贵的是割出来的生漆,无论在本地还是邻近的万源达县都是抢手的紧俏货。  祖父是一个有经验的漆匠,一个知道收割漆树更懂得养护漆树的漆匠。  一棵漆树就是一个漆匠的一口衣食。在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村,有一片成块成林的漆树就弥足珍贵。好多
1942年5月7日腾冲沦陷前,在这里,上课钟声最后一次响起——“敌人已经只离我们三四十里了,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你们已读过《法兰西的最后课》,你们还记得最后的口号就是法兰西万岁,我们不得不跟你们分别,我没有办法。如果我有力量,我一定要把你们全部带走。那么你们只有好好的,要记住自己的祖国,不能当顺民,要做中华民族一分子……”  上这最后一课的就是益群中学校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黑龙江人,我一直不知,新中国第一个完整的省级红色政权在北安。  倒也不全然如是。说来,年轻的时候我是来过北安的。只是岁月的风蚀,旧旅之痕和种种的记忆已经模糊了。谅是“不求甚解”的缘故,我单知道这里有一家兵工厂,还知道小城中的那家“俱乐部”三个字是由朱德同志题写的。仅此而已矣。不过,虽言草率的年轻人行色匆匆不免浮光掠影,但却恍然记得当时对“北安”这个名字是颇感兴趣的。也曾放怀漫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