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陶瓷何以当代?

来源 :艺术商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qidf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是东方的,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紧密相连,瓷器chna与中国Chna都同形同音。而“当代艺术”的背景更多的和西方相关。当瓷器和当代碰撞在一起,会幻化出怎样的音符?当代艺术家刘建华的艺术探索,让我们窥见了东方的“瓷”的“当代”样式。
  刘建华善用瓷,在景德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让他稔熟于这种传统材质,但当他面对创作、谈及运用时,瓷的介入则开始逐渐脱离了传统模式,形成其独有的艺术语言。脱离传统的糢式是否意味着背离传统?
  在刘建华广为人知的系列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十分浓郁的中国文化骨子里的审美哲学。艺术家目前在美国佩斯画廊中呈现的作品《迹象》,是用乌金釉去描述中国传统墨痕。这种看起来“垂涎欲滴”的瓷釉墨痕,欲要描述的是“屋漏痕”这一中国传统对于笔墨审美的认知,衬上纯白瓷制成的作品《白纸》,让整个展览空间看起来越发空灵。一张边角微翘的纸,比一张平平的纸吏富有感情,而“瓷”的坚硬、冰冷与“纸”的柔软温度之间以及二者之间不同质的脆弱,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感触。“空白”则更能容纳情感层层递进的深入,在西方人眼中,这是可以引导观者由此进入沉思的极简主义风格体现, 而在东方人眼中则是畅神和冥想,或者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的另类诠释。生长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对方的文化,难免曲解。在西方的立场上,所谓的“东方主义”(Orientalsm)由此而生,且不论Orientalsm的能指和所指。即便是在认真研究东方历史和文化的情況下,也会出现误读。就如面对作品《迹象》《白纸》……东西方各有一套不同理論的解析,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感触上的相似性,引领观者超越“物”本身,寻求更本质的东西这个层面,应该算是另一层次的“和而不同”。在中国,随着西方思潮的猛然涌入,东方文化自身的艺术叙事体系曾一度式微,生成了大量和传统相异的文化艺术样式,国际语境下“当代艺术”已然成为当下艺术叙事的主流。东西方在互相凝视中,从最初激起的“主义”之争,到今日世界全球化以及日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在艺术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刘建华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参雇作品“方”系列,呈现出时代特征,他将象征中国传统的瓷和标示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钢板结合在一起,生成黏于黑色钢板之上的金色滴物。让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材质最终融合在一起的,是它们同在炉中锻造的结果。
  刘建华的作品将东方传统艺术结合新艺术语言来进行讲述。很显然,他手中的“瓷”没有背离传统,亦没有割裂文化源泉,其內在的文化属性仍在缓缓地往外渗透,那是一种温和而又醇厚的力量。刘建华在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的群展标题“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则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材质的艺术魅力。两个同时在海外的展览,不免让人联想,陶瓷和当代,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而艺术家刘建华的艺术探索,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向外、向內探索的历程缩影。
  变化与线索
  在作品的形态上,我不愿意用“极简”的方式,这是西方的语言系统,我觉得像“白纸”这类作品,更多是和中国相关。——刘建华
  S《艺术商业》
  刘:刘建华
  S:最近您的几个展览都在同时进行,美国旧金山佩斯画廊的个展和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的群展,展出的都是您比较经典的作品,和“瓷”相关。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虚幻的场景》则有些不同,您不同时期的作品差异还是蛮大的。
  刘:《虚幻的场景》是早期的作品,早期作品更多是和社会与现实有关,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城市的变化,造成人的情绪变化。在全球背景下,每个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空里面,大家每天面对的事和感受,作为艺术家,需要一个表达,这个表达通过作品来进行。
  S:您创作于2006年的《义乌调查》作品,也是和“瓷”完全没有关系的装置作品,却足十分“当代”的作品,和您带有中国传统趣味的作品全然不同,促使您调整风格的契机是什么?
  刘:还是属于与社会城市相关的作品,那时,我在这方面表达的更多一些。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会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种表达。反映中国当时的发展过程,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在那样一个平台上会产生的问题,今天来看也是还有一些联系。但是2008年以后,我不愿意再做一个简单的看图说话的样式给别人,我希望有一个自身系统的建立。所以,后来作品就有些不一样了。
  S:您的一些作品如《无题》里平面化的瓷器、《迹象》中的黑色墨迹、干净的《纸张》,视觉上看起来简洁大方,带有一种极简主义的倾向。但有些作品却和这些毫不相关,无论是难闻的气味,还是因为碎玻璃产生的疼痛感,都让人产生不适感。您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基调的作品?
  刘:每个时期创作的背景不一样,作品的形态决定了这些。在作品的形态上,我不愿意用“极简”的方式,“极简”是西方来的概念,而我的更多是从东方的思想出发。我觉得像《白纸》这类作品,更多是和中国有关系。我认为它有种情绪在,这种情绪是我想表达的,东方的写意、对自然的关照,更多是一种感受,是一种情绪转化。西方则更多的是工业化、机械材料的冷漠,抽离內在的一种意义。当代艺术从西方过来,大家刚开始的时候会有模仿和借鉴,但是最终还是要形成能深入下去的个人语言。艺术更多的是一种创造。
  材料就是表达,陶瓷这种材料我用的多,但并非一成不变。
  B:有些艺术家产生固定风格或材质后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您的作品红色的《碑》和《呼吸的风景》,都是玻璃制品,不是您一贯用的瓷,所以您是不足不喜欢将自己固定在一个思路上?还是说您并不想拘泥或者固定在某一种材质上?
  刘:我觉得艺术家需要有一个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选择。每个艺术家对媒介的选择不一样,这个选择包括观念的形成,观念概念背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材料就是表达,陶瓷这种材料我用的多,但并非一成不变。我希望有时会有其他材料介入,带来一种新鲜血液,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点是作品里必须要保持的,它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一个激活点。无论是陶瓷、玻璃、多媒体,或者摄影或者绘画,表达方式不一样,我觉得这些可以让人调整一下。但还是有基本的线索在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B:您一直强调的创作线索,如果是您的系统外的思考,再次触发您,您还会再返回曾经的创作方式吗?
  刘:对艺术家来说,有个人的语言系统,能让你在艺术思考和艺术方向上有所掌控。在这样一个线索的基础上,可以不断地去调整一些东西。有些特別的项目,对我来说用过这样一个语言的表达,就收录在我的系统和数据库里,我可以随时拿出来用。而自身线索的形成,可能需要艺术家的概念、语言、媒介的呈现方式,每一个点之间的连接,到底是直线还是曲线连接,这些比较重要。
  在颠覆中颠覆
  S:颠覆我们的日常认知,是您的作品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您会去颠覆材料本身的特质,呈现另外一种特质的物,用“瓷”制的纸张、火焰、水墨……您这样处理的本源,初衷是什么?
  刘:我没想到这个问题,不小心就做了金木水火土,我觉得自然的东西很有力量,又很有深度,这个深度,让你很难一下就能看到底部,这是自然的一种魅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都和自然有很大关系,从自然关照提升到美学的高度,提升到思想的高度,去看一些事物最本質的东西。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这种文化形态和西方的不一样。西方文化更多是用科学的态度去思考、去辩证分析,是从逻辑的角度;东方文化更多是从悟性的角度、从一种感受。我觉得这样更接近艺术的最本质表达吧。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最本质的表达,并不是先从理论上开始的,更多是一种感觉。
  S:您首先颠覆了人们对陶瓷的认识,同时也颠覆了它反映的状态。墨迹,它本身是水,但又有凝固的状态;红色的火焰,您却选用了黑色。这种颠覆的过程,是您有意为之吗?刘:我去做这些,并不足模拟材料。模拟材料没有任何意义,材料本身就放在那里了,我觉得是用材料去表达,并非去还原。相比红色,黑色的火焰更好,黑色更压抑,抽离了我们的视觉习惯。它和现实有关系,又有距离,我在作品中经常会进行实验,有思考在里面,这种思考是根据不同形态的东西去表现。陶瓷曾经给人的感受、视觉的习惯性、传统技术的成熟,到今天对材料形态的表达,它有怎样的一个可能性在里面。每个人观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更多和中国文化有关。用从传统过来的材料表达,又是今天的语言方式,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东方文化更多从悟性的角度,我觉得更接近艺术的最本质表达,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其本质的表达,并不是先从理论上开始的,更多是一种感觉。——刘建华
  有些问题可以放在更为开放的状态去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都在喝一样的咖啡,吃一样的披萨。——刘建华
  开放的思路
  S:您的作品常会引发人们对传统和当代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有关“后东方主义”提出的消解和颠覆西方俯视东方文化,令东方文化重新获得平等与自信这个观点,您怎么看?
  刘:我们是平等的。一般强势的人群都会觉得平等,弱势人群才会过分强调平等。北京、上海以外的艺术家群体曾经提出过一个“中心论”,这都是处于边缘化的艺术环境下才会提到的。北京、上海的艺术家并没有觉得自己一定要带领大家,他们也只是在时代的顶尖上就这样走着,不自觉地成了领潮者。
  S:其实这涉及的是內心的一种自信,別人如何看待你,和你怎么看待自己。
  刘:我觉得今天可以放在一个更开放、更好的平台去梳理、去思考这些东西,无论是美国艺术家、英国艺术家、法国艺术家……大家坐在一起,用今天的语言对话,去探讨今天的问题。在社会全球化背景下,现在的我们都在喝一样的咖啡,吃一样的披萨。
  S:您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规划吗?是会紧跟时代的脉搏,还是会很随机,当有事物触碰到您心境时才会想到去创作?
  刘:我的创作不是一定都设定好了,今年是什么,明年是什么,有时候会是一种交叉起来的想法,一个想法可能会形成很多点,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深化和思考。那么这个想法的可能性、材料成分的可能性、技术材料的特点,最后出现的效果都是你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这需要时间思考,需要让一些想法结实起来。
  S:这些都和您的思考息息相关。
  刘:形成线索最基本的点,根据这些点,再去拓展可能性。我自己也在思考,唯一的材料,有哪些可能性在里面。“瓷”这个材料和我自身有很大的关联性,也是一种运气。
其他文献
大卫·霍克尼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据说他11岁就知道自己要当一名艺术家,20岁就在英国举办个展,名声大噪。他的作品横跨了各种媒材,绘画、照片拼贴、录像装置、歌剧舞台设计以及iPad——世上也只有一个霍克尼,敢用iPad上徐鸦的“不上台面的玩意儿”办一场展览,且参观者众。最近在木木艺术社区新开幕的大卫·霍克尼个展“大水花”的展品中,有一张众人难得一见的中国古代绘画《康熙
期刊
长久以来,东方的美学被作为西方视角的比较而产生,边缘于主流美学。而在近年,东方美学里简约、自然的风格愈发受到欢迎。只是单独的艺术个体,难以支撑起一种美学的生发。不同于西方习惯的个体表达,东方人际哲学中,在古典时代就充满着三人行、多元包容的智慧。“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讲述即便不同意见的人,也可以从中找到共性,凝聚力量。  29年,来自中国台湾的国际艺术品专家、家具设计师陈仁毅,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
期刊
“从1%的手到99%的手”  “中国其实挺环保,在文化上也挺环保,中国所有的画家就画一样的东西,山水花鸟鱼虫,就这么多,就是看谁的悟性更高。”  赵赵做当代艺术,但却是从传统文化起的头。大学学的油画,第一份工作足去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复刻壁画,这是他的第一个志愿。在窟里待了3个月——都是特别惨的窟,一个房间里只有一小块壁画,每天要把画原样复刻下来。写生了10多张大宣纸,赵赵觉得人快废了。  但这段经
期刊
世界上最小的书有多小?  王光远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  答:在回答问题之前,请先把你的放大镜拿出来,我们一起看看最小的书在哪里!没错,或许你见过像硬币一样能托在拇指上看的小书,但像针眼一样小的书你可能都没听说过。2012年,日本凸版印刷公司运用超微印刷技术制作出了0.75毫米见方的“全球最小书籍”——《四季的花草》。这本书共22页,书中印有樱花、梅花等花卉图案,而花卉的名称用日语、中文和拉丁
期刊
谈到中国画,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毛笔和水墨在绢或者宣纸上创作的作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延续,水墨早已成为寻找中国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是中唐以来指称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概念。唐朝王维对绘画提出“水墨为上”的要求,成为后人所宗至上之法。在水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文人画可以说是非常强劲的一支力量。明人王世贞曾说“文入画起自东坡,至雪松敞开大门”,而这里的“雪松”指的就是赵孟頫
期刊
在晋商纵橫500年的商业历史中,商贾大族可谓星罗棋布,晋商大院也是精彩纷呈。然而,在以茶为缘,开辟中欧贸易万里茶道的佼佼者之中,山西晋中榆次的常家无疑为首选。常家从事茶叶贸易150年,至晚清,在俄国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把事业推向了令人眩目的顶峰。  常家庄园,就是常家的民居。它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楼房
期刊
巨大的行业风口  近年来,我们经常讲到行业风口,例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等,这些出现已经10年的项目,其全球产值规模也仅仅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而文旅产业通过短短3年就达到了这个水平,而且仅仅是在中国大陆的经济体量。  中国的文旅产业风口是受到四大力量推动而产生的。第一,中国城市中心供地资源已经枯竭,而城市精英人群渴望居住到空气更好、生活节奏更慢的城郊,这已经成为开发商转型的主战场;文旅
期刊
TaCa Sui  塔可艺术家  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无数瞬间,如同散落的灰尘与草籽,如此的不起眼。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些比微小还要微小的事物与比琐细还要琐细的瞬间其实是最贴近我们生活本身的,当中蕴含着朴素的美丽与观照心灵的力量。这些照片,如同一颗颗用影像拾取并放大的灰尘与草籽,生活本身便构成了它们的全部意义。  无论绘画、建筑还是策展,都是在创造一个世界。建造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我
期刊
【摘 要】 考察以新潮美术作为起点的“中国当代美术批评”范畴,其“前卫性”的本质规定将美术批评本身看作是20世纪80 年代中国前卫艺术运动以来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从而不可避免构成对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的主体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启蒙和社会批判特征的中国现代美术批评—的挑战乃至否定。在从“前卫性”的反思、批判到“中国现代美术批评”范畴的提出过程中,亟待围绕中国现代美术的“现代”形态,将问题导向对嵌在其中
期刊
【摘 要】 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以来,艺术史学科建设和艺术史学理论研究受到整个人文学科的影响并由此獲得极大推进,其研究成果的呈现值得关注。尤其对艺术史及艺术史学多视角的认知形成了多种可能,对艺术史学理论的建构也释放出许多新的认识观念。由此,探讨艺术史学理论的基本构成,应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思考:依据门类艺术史学及相关学科建构跨门类、跨学科史学理论的必要性;艺术史学理论建构离不开史学范式的相互作用;从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