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现代经济价值观的局限性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3297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价值观从来不能脱离社会和谐发展的轨道,否则将来发展中出现价值体系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冲突。
  
  关键词:价值观 价值标准
  
  经济价值观对价值观冲突的解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效率与公平”、官僚主义与腐败等问题。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现代化、多样化,加深了各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冲突。
  新兴的经济哲学思潮从经济决定论出发,认为市场经济理论本身就包含一种道德价值观,即尊重个人自由和物质利益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和哲学基础,反对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谋取物质利益,而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许多不道德现象源于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曲解和法律的不健全,一种自觉、成熟、健全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中国经济学的人文思潮则从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的不同步变化角度认为,“政治制度的变迁之后,经济制度的变化相对要快 ,经济伦理观念的变化则快得惊人。社会主义奉献型经济伦理,在10多年中土崩瓦解,并被众多商业化的围绕实利作取舍的价值判断标准代替,结果导致社会严重混乱脱序的局面出现”。因此,经济学不能缺少了人文关怀,必须要进行经济伦理的重建。
  


  我们以为,以上关于价值观冲突的解决方案虽然都不乏合理之处,但各有局限。经济价值观从来不能脱离社会和谐发展的轨道,否则将在发展中出现价值体系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冲突。离开社会和谐发展谈论经济价值观意义不大。
  
  经济效率构成现代经济价值观
  
  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对现代人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各种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于是,能否提高经济效率就成为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尺度,也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目标。这种在思想深处形成了的价值主体所期望的目标、追求的方向,以及相应的一套衡量、判断、规范事物善恶、美丑、圣俗的标准,构成了我们所称的经济价值观。现代经济价值观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如下:
  首先,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构成了现代经济价值观的基础。例如社会对个人的评价若以个人所占有的物质财富多少为人的能力大小的标准,经济利益将成為社会和人们发展的首要目标。但是,市场经济不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一种交换经济,市场中人们的利益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个别的劳动、价值和利益只有通过他人和社会才能实现,这就使得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必须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接受程度,把自身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规范之内,从而确保自身利益的实现。正是因为我们在市场转轨过程中陷入片面将提升经济效率和物质财富作为经济价值观的全部体现、我国理论界关于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需要“从‘道德人’到‘经济人’”转变的观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抓物质文明建设“硬”与抓精神文明建设“软”的突出现象等,正是这种经济价值观日渐膨胀的表现。
  第二,以经济实力为标准的社会分层使得经济价值观居于各种价值观的核心。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实力成为划分不同社会阶层的标准,马克思曾说:“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以经济实力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各阶层人的行为一致揭示出他们认同的经济价值观,也正是这一经济价值观成为了他们行为的核心理念。现代社会这一变化使得经济价值观成为评价各种价值观的标准,人的行为极端功利化的色彩也日益浓厚起来,流行于理论界的“经济学帝国主义”长驱直入其他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理论的现象,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也常闻听的“道德值多少钱?”之声等正是对此的形象化阐释。
  第三, 大众传媒的导向强化了经济价值观在人们各种价值观中的优势地位。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乃至行为都受制于强大和普遍的媒体,而传媒通过各种途径向其受众宣传现今社会中经济的主导地位,影视剧作中不断向受众展现各种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水平物质生活享受者的社会优越感,广告则刺激和增强受众的消费欲望,等等,大众传播媒体呈现消费化、商品化的趋势,全方位地增强了人们对经济价值观中心地位的认同感,在我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大众传媒自身定位调整与国家发展战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客观上助长了一些人为满足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
  第四,社会腐败现象使得经济价值观发生恶性膨胀。市场经济承认并倡导为自身利益而努力奋斗价值观,“只要是法律不禁止的就可以做”,这种无道德感的价值观与各种社会公共权力相结合,使得腐败现象迅速蔓延。人与人的交往也都打上了个人利益的烙印,人的道德信念、理想、精神追求等被人用“追求经济利益”加以解释,价值主体被异化,人成为自身利益的奴隶。基于这种社会氛围,以经济价值观为核心理念的人往往获得了相对优越的社会地位,否则将会被视为“不识时务”,过时或者社会边缘化。腐败问题导致经济价值观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蜕化为发生了恶性膨胀的价值观。
  
  能力本位价值观的负面效应
  
  针对这种产生明显负面效应的价值观念,一种“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应运而生,在“能力本位论”者看来,传统社会体制下的“权力本位”和“关系本位”的价值观严重束缚了人的能力的发挥和个性解放,“只有能力本位的价值观,既承认个人的物质利益及其独立性,又是以能力的充分发挥(而不是靠对物的占有)来实现其利益和价值的,这就克服了‘金钱本位’、‘权力本位’的消极影响,在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要和利益的同时,自然地也就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种价值观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价值观是基于抽象的人来谈能力,它假设每个人及每个地区、国家的发展机会、发展起点都同属于一个等量级,具有可比性。因此,这种假设脱离了社会现实,难以成立。而且由这种能力价值观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有能力者就会拥有他所要获得的优势社会地位、巨额社会财富;而缺乏能力者则只能处于社会底层,成为弱势群体。由此看出,这种能力价值观最终导致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价值法则,甚至与尼采的“超人哲学”具有一致的结论。“确立这样的价值观就意味着,千千万万的‘弱者’必须心甘情愿地为少数强者做出牺牲,不能有怨言,不能进行反抗,因为那不利于强者的产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不道德的”。
  生产力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标准,但不是最高标准和唯一标准。生产力标准应是物质的不断丰富、精神的逐渐升华与人的不断发展的统一。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根本目标,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只是社会发展总目标的一部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只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手段,通过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完善,才是我们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作者单位:郭福全,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丁社教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经法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