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的译介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l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遗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传承下来的自然或社会的遗迹、遗物等,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烙上时代的印记,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淮安运河文化遗产即指大运河贯通后,淮安人民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本文梳理淮安段运河文化遗产的译介情况,反思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弊端,并提出应采取的英译策略,以促进淮安运河文化遗产对外传播。
  关键词: 淮安运河文化遗产 译介 英译策略
  一、淮安段运河文化遗产综述
  淮安处于联系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的节点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沟通中国南北方和东西部水道的天然枢纽。明清时期,漕运达于鼎盛,淮安段运河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黄河夺淮期间,淮安不仅是漕政通乎七省的漕运总督驻节之处,还是治理河道总督府、淮北盐政驻节之所,出现了“漕、运、盐、榷”萃取一郡的独特局面。交通的发达、经济的兴盛、城市的繁荣,给运河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异于其他运河一线城市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变迁中,运河淮安段保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在全国共有7万公顷遗产区,淮安拥有3000公顷遗产核心区和6000公顷的遗产缓冲区,占全国的七分之一[1],这充分证明了淮安运河遗产的重要价值。
  二、对淮安段运河文化遗产的译介的分析与思考
  大运河淮安段并存着多种遗产形式,主要包括水利设施、古建筑、古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系列文化景观遗产。在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笔者对其现有英译文做出分析。
  (一)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分析。
  1.水利工程遗产的翻译
  (1)清江大闸被译为“Qingjiang Sluice”[2],“清江”采取地名音译的方法,大闸直译为“Sluice”,较好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
  (2)淮安市区西南的五河口,由里运河、中运河、淮沭新河、盐河及黄河五条河交汇得名。单纯直译为“junction of five rivers”或“Wuhekou”[2]都显得不够严谨。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将“五河口”翻译为“Wuhe(five rivers)Junction”,既交代了名称又点明了是五条河流的交汇点,一举两得。
  2.公署等运河管理机构
  漕运总督府:漕运是漕粮运输的简称,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淮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文化淮安》中“漕运总督府”的译文是“The office of Caoyun Governor in charge of the water transport of grain”。这种音译结合解释的翻译策略,既传达了漕运这一独特中国文化词语的表象,又让英文读者了解了淮安的漕运方式与其他漕运方式的区别。
  3.运河聚落遗产——古镇、园林等
  清晏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淮安市主城区历史上级别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任职官员最多的古衙署旧址,也是我国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官衙园林。现摘录部分中英文景点介绍:
  清晏园是我国明清漕运史上规模最大的衙署园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江淮第一园”之称。
  The Qingyan Garden is the biggest yamen garden in the history of transporting grain by wat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our country. It is an AAA national tourism scenic spot with the title of “the first garden in the Yangtze-Huaihe Valley”.
  以上景点介绍属于信息类文本,主要是向读者传递信息,介绍了清晏园的历史地位等,但由于某些局限(此景点介绍见于该园林的入口墙面上),译者没有考虑加注的译法,导致某些地方语焉不详,如:“衙署园林”音译为“Yamen garden”, 英语读者对“Yamen”更陌生,相对而言,解释性的翻译“official garden”更适合。除此之外,译文还存有其他谬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江淮第一园’之称”译为“It is an AAA national tourism scenic spot with the title of ‘the first garden in the Yangtze-Huaihe Valley’”,錯误有三。一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不能按照汉语习惯硬译死译为“It is an AAA national tourism scenic spot”,scenic spot就是指旅游景点类,没必要画蛇添足加上tourism。二是“……第一园”并非指时间或次序上的第一,而是指在同类事物中出类拔萃,博得头筹,宜译为“the best garden of…”。三是江淮地区的翻译。江淮地区一般指江苏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下游)一带(包括扬州、高邮、泰州、南通、盐城、淮安、滁州、六安、合肥、安庆等主要城市)、河南省信阳地区,湖北东北部。地势低洼,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译文Yangtze-Huaihe Valley意义较为模糊,不如Jianghuai Region更简洁、直截了当,让外国游客明白是某个地区即可。
  4.庙宇
  吴公祠,系光绪三年(1877年)为纪念漕运总督吴棠(字仲宣,号棣华,谥勤惠,盱眙人)而奉旨所建。其英文介绍中直译了这段话“治水赈灾,抗捻筑城,建文庙大成殿、创崇实书院,兼管河务,安置河兵,厉行节俭,实心任事,政声卓著”,英文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再现了原文的四字格成语的意思:“He controlled water and relieved the people in disaster, fortified city against enemies, built Confucian Temple and Chongshi Academy, he was also in charge of water affairs, resolved settlement of soldiers, practiced strict economy and combated waste, made outstanding political achievements,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Huai’an.” 其中,“建文庙大成殿”译为 “built Confucian Temple”,采用了省略译法,没有照字面的意思直译。推测原因如下:一没必要说明具体是哪个殿(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二是与下文书院相照应,形成并列关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分析。
  1.民歌类
  南闸传统民歌流传久远,具有传统民俗风情,主要反映南闸农民的情感生活。其中小调类旋律优美、水乡风味浓郁,大多流传百年以上,多为女性题材;劳动歌谣类节奏明快,情绪激昂,是农民自娱自乐、乐观主义情怀的表现;叙事类则以中长篇为主。(原文)
  Nanzha traditional folk songs ar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flavors, which are mainly about the emotions of the local farmers. Among them, ditties, with a beautiful melody and a rich flavor of water town, mostly date back to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 their themes are mainly about females. There are also labor songs with lively rhythms and passionate moods, which reflect the self-entertaining spirit and optimism of the farmers. One more kind of Nanzha traditional folk songs is narrative ballads, which are usually of medium or full length.(译文)
  上述译文向英语读者介绍了南闸传统民歌的三种分类及各自特点,向外宣传了淮安的民歌文化。译文通顺流畅,翻译技巧娴熟。原文的四个并列式结构“其中小调类旋律优美、水乡风味浓郁,大多流传百年以上,多为女性题材”进行了信息重组、结构调整,按照英文的习惯将“旋律优美、水乡风味浓郁”处理为后置定语,视为佳译。译者深谙汉英翻译的转换之道,将四字成语“节奏明快,情绪激昂”类的主谓结构转换为英文的偏正结构“lively rhythms and passionate moods”,译文自然流畅。
  2.民乐类
  2008年,淮安的“十番锣鼓”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锣鼓”由民间艺人孙毓卿编创。孙毓卿自幼酷爱音乐,善于吹弹敲打,深得当时淮关关长的赏识而长期收养他,并令艺人教授他昆曲。后来,孙毓卿即将学到的昆曲音乐与民间锣鼓结合起来,编创了俗中蕴雅的锣鼓昆曲——俗称武昆。因其清新独特,故盛极一时,就连河下的翰林王鸿翔等士大夫们都曾参与学习和演奏过。
  现存译文中,“the repetitious gong and drum”中的repetitious一词解释了“十番锣鼓”的“番”的含义;“翰林”采用归化翻译法,译为“academician”;“武昆”音译为“Wu Kun”,成功地传达了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内涵与意义。
  三、译介情况反思
  (一)相关译文的缺乏。
  笔者在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对淮安段的运河文化遗产缺乏充分的翻译。
  (二)现存译文的错误类别与其他问题。
  1.书写错
  书写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旅游景区正确的、规范的书写是实现信息传达的重要前提之一。但在实地走访中,却发现旅游景点内很多翻译存在低级的书写错误。吴承恩故居简介中,“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单位”译文unit写成unti,这样的错误还不少,如with写成withe,it’s写成its。单词拼写错误虽是小事,但多少阻碍了景区介绍信息功能的实现,且给外国游客留下不良印象,贻笑大方,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2.语法错误
  如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的秦举人宅简介中,“秦茂林,字翰卿,号竹人,清末举人”的翻译是“Qin Maolin, his courtesy name was Hanqin, his pseudonym was Zhuren, he was a former second degree candidate in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 in Qing Dynasty”,三个分句之间直接用逗号相连,这种汉语式的连写句(run-on sentence)不符合英文的语法规则,中间需加连词。
  3.表意不准确、漏译、错译等
  如“在河下买下一古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的译文是“...he bought an old house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 years in Hexia and built an extension to it”,原文被错译成“买下一已有150年以上历史的古宅”。
  4.生搬硬套,不符合英文慣用表达法
  如“其房间保存完整”的翻译是“The rooms have been maintained complete”,英文中指建筑物或古迹保存完好(看不出陈旧),一般用well-preserved.
  5.一名多译,且质量良莠不齐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同一景区某个景点的译名竟然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不利于实现景区的服务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例如里运河文化长廊中,“清江浦楼”有以下几种译法:Qingjiangpu Tower,Qingjiangpu Building,the Ancient Pavilion of Qingjiangpu;“清江浦记忆馆”的翻译有:Qingjiangpu Memorial Hall和Qingjiangpu Museum Hall;“吴公祠”译为Memorial Temple for Lord,Wugong Memorial Temple;“斗姥宫”译为Doumu Palace, Doulao Palace,Basking Doo Palace。
  四、英译策略
  (一)凸显原文的信息功能。
  按照翻译“目的论”的说法,旅游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提供信息。翻译实践中需要从汉语中概括出有层次、有条理的实质性内容,实现信息有效传递的目标,突出英文旅游文本言简意赅的功能。
  (二)理解原文,尊重中国文化。
  清晏园中关帝庙有多种译法,有the Temple to Guan King,the War God Temple,两种译法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都容易理解,但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而言,两种译法都比较模糊,建议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the Temple to Guan King(Guan King, God of war)”,这样可以实现中英文兼顾。
  (三)规范语言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建议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对淮安段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译介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译介缺失的部分进行查漏补缺,对现有译文存在的错误与问题进行整改,规范语言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大淮安涉外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兵,王元林.从考古资料看淮安在大运河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4(11):790-793.
  [2]魏惠,等.文化淮安(汉英对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对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要求、课程设置特色等方面考察了各校培养方案间的异同,并提出了制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培养方案 比较研究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热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在国内众多高校建设起来,并受到重视。截至2016年,国内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
摘 要: 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其应用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对长沙理工大学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做个案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长沙理工大学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访问量偏低,应用效果一般;平台教学内容较全面,但总体单薄且结构不平衡;教学资源上传与下载、教学任务发布与提交两个功能发挥较充分,而师生在线互动功能很弱;平台应用开发深度不够。平台应用成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实现二者之间的联动、融合及协同,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发展,同时实现高校教育与育人的根本目标。本文从定向、引领、保障三个方面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系统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创新创业 协同育人  人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提升人才培养速度是保证
摘 要: 在当前纪委深化三转、回歸监督执纪问责的本位的大背景下,应当注重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的监督作用,以此强化高校党内监督。本文基于“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视角,在梳理高校党内监督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反腐合力;加强法制建设,正确理解党纪与国法的关系;准确把握纪法衔接条款的内涵;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监督执纪问责的能力建设。  关键词: 高校党内监督机制 “把纪律挺在前
摘 要: 李康美的散文《两棵奇树》写了一棵松树和一棵古槐,作者在写出它们有异于同类树种特征的同时,还着重评述了它们奇妙得不够深刻,奇妙得没有达到极致。本文认为李康美之所以有如此矛盾的心理,是因为这两棵树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景物,而是作者心灵的投射,作者通过这两棵树的意象对以往的文学人生进行隐喻性的思考,突破60岁人生节点上的困扰,确立新的创作目标。  关键词: 李康美散文 《两棵奇树》 心灵投射 解读
摘 要: 湖南省宁远县第三中学在诵读校园的建设上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基于学校的现状与发展,学校从打造创建“说好普通话”的示范校园、建设传承传统文化的诵读校园、打造基于舜德地域文化的校本特色课程、强化形成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等四個方面建成特色鲜明的诵读校园。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诵读 校园文化 文化传承  近年来,诵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问题。但现今,中小学学生的
摘 要: 交往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非常重视,要求教师对待学生保持开放、平等与尊重的心态,同学生进行言语及心灵上的沟通,不仅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还创造机会让学生沟通交流,让课堂活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进步。为深入推进交往性学习,本文将郑杰教授提供的材料和语文学科在推进过程中总结的有效经验进行融合,形成有关交往性学习及训练的初步策略,以
摘 要: 《囚绿记》是陆蠡写于1940年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为散文中的经典篇目,被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入。本文选择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这三种教材的收入情况:课文在教材中学段的编排情况、单元编排情况及课后习题。通过对教材编排情况做整体分析,从教材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以期给一线教师教学带来启示。  关键词: 《囚绿记》 语文教材 教学价值  一、学段编排情况  本文以“我”和常春藤的交往为主要叙
摘 要: 中学时期是知识和人格成长的黄金时期,是生命的重要历程,在中学时代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压力等状况下学会生存的能力尤为重要。“生存教育”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生存意识、能力等展开调查,了解目前中学生的判断能力、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分析调查中的问题成因,为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生存教育 生存意识 生存能力
摘 要: 为革除传统小语种教学中“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弊端,改变“聋子外语”“哑巴外语”的窘状,切实提升学生运用外国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和观察、讨论、研究、解决各类“专业性”问题的能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基于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全面推行“随时随地讲外语、学外语、用外语”,果断实施“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 英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围绕此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