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黑科技的大数据学者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ai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一课堂开始试行刷脸签到,
  学生只需在软件前站定一两秒钟,便可轻松识别脸部。
  据使用过这款刷脸技术的同学介绍,这种技术精准有效,识别率很高。
  哪位老师这么潮,上课签到都刷脸了?
  让我们走进这款刷脸神器背后的沈浩老师。
  “刷脸系统”的应用前景
  沈老师的这套刷脸技术虽然简单好用,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难度。“刷脸签到”需要现场拍一张照片,随即和数据库里的照片匹配就可以完成签到。但学生人数众多,收集照片难度有点大,也涉及到云计算的平台上的使用,他就用百度的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单次注册、多次刷脸签到。iPad正好也有拍照功能,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把系统安装到iPad上。关于“刷脸签到”的具体操作,沈老师所教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微信群,只要他把二维码发到群里,学生们就会自己完成注册签到。“但是仍然存在刷脸刷不上的情况。有的学生上传了的证件照尺寸小,也比较模糊。另外有的女生用美图秀秀之类的美图软件,把脸都拉变形了。化妆对于识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脸变形之后无疑给识别增加了难度。”沈老师说。还有刷脸设备放的位置要求,若位置放得不够高,很多学生要蹲下来才能刷上。戴帽子的学生可能把脸遮住了,也识别不上了。
  如今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已经和人眼无二,但漏洞也是存在的,非“活体刷脸”导致了即使拿一张照片来刷脸也可以通过。“大课签到其实是一個很困难的事情,非本专业的学生我也不认识,签到的准确率就存在问题。到了学期末,你看我桌子这么乱,签到的那张纸最后也找不着了。”沈老师笑着说,“我的课程内容也比较难,学生们来上课更多的是兴趣使然。使用刷脸签到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向学生们介绍这个技术,也测试一下这套系统。”
  “使用这个系统之后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出勤率,但这不是核心问题。毕竟我只check in(记录),并没有check out(检查)。如果是教务处和学校相关部门来操作,那么学生的出勤率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每堂课是否签到学校就有记录了。”
  沈老师总结其实刷脸应用在宿舍反而更有用。如果一个学生几天不回宿舍,楼管阿姨是不知道的。一旦出事,后果非常可怕。使用“刷脸”系统,后台会储存丰富的数据,记录下学生进进出出的时间点。最近学校安装了直饮水系统,操作很复杂又要扫二维码又要接水,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同学们拿着杯子只需要刷一下脸就可以了,这样会非常简单方便。但是具体到实践层面,又存在很多工程方面的问题,比如刷脸之后闸口的打开、灯的打开、电扇的转动……在这些应用层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脸识别的应用前景还是很好的,也许将来中国十三亿人每一个人的人脸都能像一张身份证一样,有着生物识别信息。
  热情拥抱大数据
  有着传播学博士、数据挖掘专家、数据可视化追逐者、商业智能探索家等头衔的沈老师如今已经成为了业界专家,但他却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教师,更强调怎么把知识传播给别人,形成集体的智慧。现在他的工作室里面都是对数据挖掘有兴趣的学生,他也经常办一些兴趣小组或者开一两个进修班,博客也成了他的第二课堂。
  “1998年到了新闻学院后,我一直专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数据、定量研究。后来慢慢进入市场研究领域,比如说CCTV的改版研究,特别是收视率、收听率、互联网调查,我们做的算是比较早的。”沈老师总结。基于个人兴趣和背景,2003年沈老师转到数据挖掘领域,“那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在2005年的时候我就给研究生开了‘社会网络分析’公选课。其实今天的社会网络分析就是现在的微博呈现的网络科学,大概在2009年,我开始关注互联网的数据采集,到现在成立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机实验室,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运用空间技术、社会网络科学、情感分析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提取空间数据和人类的情感数据,用来研究人类社会行为。”
  沈老师对于新的技术或者应用都会去尝试,特别是现在的学生都是“95后”,已经是数字一代,不断尝试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数据挖掘需求。“人家说我的数据分析很好,是因为我干了20多年,一直从事这个工作。而且我干这东西不累。我喜欢这个事儿。”
  责任编辑:陈晓丽
  沈老师自1986年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最初在理学院,教数学和计算机相关的学科。后来来到新闻学院从事新闻专业的数据分析。可以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和数据打交道。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14日,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去世,享年90岁。  “散文与诗,是我的左右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被誉为文坛的“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以古典风韵来书写现代派新诗是他风靡两岸四地的“独门绝技”,但能够如其所述以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仍能相得益彰而神采飞扬者却不多见。余光中散文风格自成一体,“余氏以抒情彩笔,纵横捭阖,缔造了一个中西古今交融的散文新天地。”余光中生于金陵,求学沪宁,辗转流离
陈忠林的诗(组诗)  走失的时光  人的一生中  总有一段走失的时光  或者是欣喜  或者是忧伤  有人把她  用眼淚祭奠  有人把她  用微笑珍藏  多年后终于发现  眼角的皱纹原来是  时光留在生命里的  那件美丽的衣裳  有人  感觉温暖  有人  感觉冰凉  一种选择  一条小河  被大雪  冻僵在去往春天的路上  一枝山花的种子  被大风  留冰冷贫瘠的路旁  一只袋鼠  怀揣幼崽  穿
1.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小断地谈论文学和诗歌的死亡,但文学和诗歌仍然活着。这是进入了恩岑斯贝格尔所说的“永恒的濒死状态”。更好的说法,文学把自身的危机变成了自己存在的基础。  2.瑞恰慈在《科学与诗》里曾经引用波卡克(Pea-cock)的话,“在我们的时代里,一个诗人乃是一文明社会里的半野蛮人”。波卡克对有人居然在当下的文明情势下耗费心智于空虚缥缈、幼稚可笑、似是而非的诗歌表示了不屑。这是基于时间
万劫不复的美(组诗)  三岔河湿地  浑河,辽河,太子河  三条河汇成一条河  三个人  拧成了一股绳  眼神和春风,哪一个  更像绳索?哪一个  能将我捆起来  捆在一棵不曾返青的  芦苇之上  所谓的湿地词不达意  这潦草的下午  载不动流水的海城  大辽河总是与我  背道而驰。大辽河  比另外三条河流  更像河流  顺着一条绳子的纹理  我发现我的人生  如此曲折  这是另外两条河流  带给
我觉得自己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像被狂风暴雨侵略后的叶子,像翻越了整整一个土丘的蚂蚁,我能感觉自己是一摊烂泥。坐在楼梯上,安静得可以听到夕阳斑驳的声音。  刚结束了一场期末考试。在一个竞争压力很大、一切以成绩为重的学校,说不在乎成绩,那我太虚伪。我难以忘记的是我的失望和鄙夷。  考试很简单,老师出题很公正,不偏不倚地关照我们。但是,分值不小的英文题目我几乎全军覆没。是的,我根本看不懂。老师在考试前
我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杨超,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之所以能顺利保送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研究所读研,与我本科时就形成的“质疑 勤奋 热爱”学习研究态度密不可分。目前,我的研究方向是智能感知与机器人认知,主要研究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感知和机器学习等,这也是我在长期的比赛钻研过程中找到的最感兴趣的方向。  敢于质疑,极速挑战射频电路  2013年8月,我参
老石磨  村口  静躺着一块石磨  每天望山头的日生日落  守候着背书包的山娃早归  石匠从山崖上搭救回来  年轻的石磨  雕琢  使他拥有粗糙的肌肤  强壮的体魄  感恩成为一种付出  他与自己的兄弟撕磨  伤痕碾碎谷物  挤出浓稠的浆  背书包的山娃归来了  老石磨的甜蜜洋溢在脸上  山娃有出息了  他要让山里人都走出山窝  一条宽敞的路伸向山外  老石磨成了基石  只为了  山崖上与石匠的承
2019年9月17日晚19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发布会在北京首钢园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冰球馆隆重举行,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揭开面纱,萌化世人。它们的设计中有哪些寓意呢?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  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  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  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
问:张执浩你好,自从2006年在平行诗歌论坛认识以来,跟读你的诗歌已有10多年了。这10年来,你的诗风有了很大变化,从浓郁的抒情风格到现在的叙事、白描、抒情等多种手法兼容。记得你有一句诗曾写道“我想抒情,但生活强迫我叙事”。这些年,你在诗歌写作上介人日常生活较深较细,这是你有意识的探索吗?  答:老朋友你好,感谢你这些年不离不弃地跟踪阅读。过去10年,当代诗歌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论坛到博客
我从专业里找到了事业  2010年,伯克来到北京交通大学读本科,学习物流管理专业。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刚开始的语言关是最难克服的。从第二学期开始,他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苦学。“说实话本科专业我读得不怎么样,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在课堂上,经济、管理方面的东西,老师说什么我都不懂。那时候我就明白,我得继续学习汉语。不是生活中的,而是专业中的,经济方面的专业术语。”  如今的伯克是北交大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