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的词义扩大化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love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哥”字在网络还是流行语言中都是十分常见的字,目前互联网与大众媒体的发达促进了“X 哥”体的流行,目前无论是男生之间还是女生之间甚至是师生之间,“X 哥”都流行了起来。这不但值得我们思考也说明现代文化对语言的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过这种反作用是好事还是坏事还优待商榷。
  关键词:约定俗成;规范化;哥;网络用语;同学间;女性
  作者简介:孙凡,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目前对“X 哥”字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这是“不规范”的有的人认为这是“约定俗成”,总的说现在“X 哥”体是网络语言的典型代表,其争议也是相当大的。下面对“哥”字的基本用法先做出介绍。
  一、“哥”的基本用法:
  1.“哥”的基本意义:
  《新华词典》释义“哥”一字有三个基本词义:(1)兄,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哥哥。(2)称呼年龄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含亲热意):李二哥。(3)古同“歌”。
  2.“哥”字的演变:
  “哥”在汉语中本是“唱歌”的本字,在东汉前无“歌”字。“哥”从唐朝始就不只是作为“唱歌”了。玄宗的儿子李琰称其父为“三哥”,玄宗称李宪(睿宗长子) 为大哥,又是以“哥”称兄。同时期的白居易在《祭浮梁大兄文》中也出现了以“哥”称兄。由此可见,当时“哥”可以兼指父兄。
  唐朝以后,“哥”的意义趋于稳定,同时,由于“哥”字曾同指父兄引发的伦理问题让人比较不好接受,它的“父”义逐渐消失。再经演变,“哥”现在已经表达“兄”的意思了,十分普通且几乎遍及所有方言,“兄”这个字反而很少有人去叫了。当然,“兄”和“哥”也是不同的,“兄”用在书面语,“哥”则比较口语化。
  二、“哥”字的现在意义与延伸:
  1.在同学间的流传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大量的新兴词语通过网络不断涌现并迅速传播。最近这个东西已经影响到了同学间的说话中了。最奇怪的是寝室之间见面基本都叫“哥”。无论谁年龄大谁年龄小都是叫“哥”,“哥”这个字似乎已经传遍了大学校园。最让人感到有趣的是曾经有人接电话是这么说的:“喂?!阳哥!我是牛哥!你干啥去了?”当时听的很多人啼笑皆非。可见当今这个字是多么广泛通用。这个用法似乎很违背语用学的规则,也违背“哥”字本身的定义。
  2.一些女性也被冠以“哥”字了
  这个是最近几年发生的现象,“哥”字被用于女孩子的称呼了。至于它如何起源很多人也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我总结了以下因素。
  第一、一些性格和男性相似的女孩子。这个是最普遍的,有些女孩子性格刚毅和男孩子很像,甚至平时是和男孩子玩在一起。这种女孩会被冠以“姓 ‘哥’”的称呼。
  第二、一些女孩子名字根本就是和男孩子差不多。这种情况也很多。比如有人起名“王博”、“王江”、“李光耀”。一开始大家以为是男性,一看是女孩子。不过事后很有可能会被叫为“王哥”、“李哥”。甚至很多男孩子也会这么叫女孩子,不过这个得有个前提就是关系比较熟悉和接近,不然会影响同学关系。
  3.网络上很多新“哥”们出现了
  恐怕这是最普遍的情况了,什么“猥琐哥”、“可爱哥”、“奔跑哥”、“超市舞哥”、“犀利哥”、“瞌睡哥”等。
  实际上你想搞明白这些“哥”的来历就没有规律可言,因为它违背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规律是根据“事件”来定义的。还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有人仔细统计会发现,这些“哥”的年龄几乎是从4岁开始到60岁跨越整个年龄。
  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能表达网民意见,也是网络娱乐文化的外在表现,促成了草根文化的崛起。“哥”在网络上的发展壮大,充分表现了网友们的创造性和敢于抒发现实情感的勇气。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比如地域的广泛性、身份的隐蔽性、参与者的多样性等,网民们可以肆意打破“规范化、得体化、伦理化”等原则,尤其是不受道德束缚,可畅所欲言。他们勇于违背常规,讽刺社会上的人和事,并可彰显个性。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网络使用者必须依靠自身的语言风格来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取得一定范围的身份认同。
  三、“约定俗成”是否应向“规范化”妥协
  诸如“哥”一类的网络流行语引起了一些语言学家的担心,认为这些语言近似“网络黑话”,粗鄙而缺乏规范,但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其复制简便、类推性强的特点,网络流行语成了汉语言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它的产生和传播符合现代社会现实,其存在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如此标新立异、俚俗奇巧、生产力强并且颇具现实意义的网络流行语,大可持包容理解的态度。不过我们不能完全对其采取放纵不管的态度,对于网络语言加入词典释义这种事情还是要持谨慎态度为妙,不然我们的语言也会出现“不规范”和严重的“污染”。实际上我认为有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对于那些很流行、很火热的词汇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另外注释”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比如说在某个词汇后面注明:“【网络】”这个符号以代表它是网络用语,不能用于普通话不算规范化的语言,但是确实是十分常用的语言。
  参考文献:
  [1]新华词典: 2001年修订版[M].3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2]陈令君,马坤.人称指示的语用投射及其交际功能[J].北方论丛,2006.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55.
  [4]Brown,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UP,1978.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于英语视频字幕翻译中质量问题,什么是译者的隐身,译者为什么要隐身,该怎样才能做到隐身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回答了问题,提出了方案。  关键词:字幕翻译;译者;异化;隐身  作者简介:樊璐(1992.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英
摘 要:《摩登家庭》是热播的美国情景喜剧,其对话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产生幽默效果,为言语幽默的语用研究提供珍贵语料。本文以合作原则为视角,从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四个准则的违反,分析和阐释该剧言语幽默的产生,帮助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言语幽默。  关键词:合作原则;言语幽默;摩登家庭  作者简介:孙晓曈(199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摘 要:幽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幽默的研究涉及到语用问题。本人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英语笑话中的言语幽默,通过剖析幽默违反合作原则的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幽默,运用幽默。  关键词:合作原则;幽默;英语笑话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引言  幽默的人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缓和
摘 要: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传播就起到媒介的作用,而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其地位和重量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就翻译领域,翻译方法及译者态度与文化传播关系进行论证。  关键词:领域;方法;翻译态度;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文化
4美术馆篇  提起美育,所有的父母都会想到:带孩子去美术馆吧!但是,毫无美术基础的父母如何跟孩子探讨名画名作呢?为什么很多孩子不喜欢去美术馆呢?到底是孩子不喜欢美术馆,还是我们带孩子参观的方式有问题?  很多父母担心自己完全不懂艺术,不知道该怎么带孩子去美术馆参观,其实,最初带孩子去美术馆时,不需要以告诉孩子画作背后的艺术发展历史,使用的技巧方法、材料等具体的知识性内容为重点,而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
期刊
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尤其是在自己童年经历过枯燥乏味的学画经历后,面对孩子的美育启蒙,我开始思考如何采用更有趣味性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美、感受美.于是,从儿子久瑜
期刊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可避免地与诸多因素发生有着复杂的关联。除了译者本身需要对原文负责之外,其他的因素比如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意识形态,政治因素,翻译目的与翻译观念,译者自身等也会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翻译活动的进行。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作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翻译;译者;影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5.9
摘 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多种途径广泛搜集东北方言中有关程度表达的语料,对其构成方式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东北方言;程度;构成方式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程度范畴作为量范畴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东北方言的程度表达方式的相关研究还较少,且大部分研究目前集中在程度副词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