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每一个当下的自己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xj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个来访者做咨询,他是个30岁的优秀青年,但还没谈过恋爱,现在家里正催着他结婚。
  这些年,他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折腾了两次创业,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积累下来一些身家和一些经验。目前他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依然随时准备再创业。他说:“我觉得我还没尘埃落定,也没找到人生的意義,我觉得在变得更好之前,还不应该恋爱。”
  我很好奇,什么才是他所谓尘埃落定的时刻,什么才是他要找的人生意义?
  一方面是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思维的局限,很多人固结在“追寻”这个姿态中,反而来不及享受当下的生活。
  很多人最喜欢说的一个词是“自我成长”。当一个人总在强调自我升级的时候,说明他总是在竭力完善自己,那么,潜台词可能是并不那么喜欢当下的自己。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内在其实是一个多面体,我们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慢慢展现出心智模式的不同层次,它有自己的发展性和阶段性。
  童年和少年时期,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这个世界中确立自我,我们不断地扩大认知、探索世界、吸收社会的信息,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这时候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是父母、学校、社会附加给我们的,我们并没有能力分辨这些经验和模式,它们都印刻在了潜意识中,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而随着后青春时代、成年期的来临,我们开始有了更强大的自我意识。这个时候,我们重新认知曾经发展成自我的这些部分,会不断地从中反思,会因为和解、理解,从而走向更丰富的自我层次。
  所以,与其说有一个内在的人格等我们去完善,还不如说我们是随着年龄发展,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而我们要做的,是与自己当下阶段的人格特质和谐相处。
  渴望成功的年轻人,过度强调自我成长,其实是对当下自己的否定。因为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所以他们迫切需要通过自我成长变得优秀。
  喜欢每一个当下的自己,无条件接纳和允许自己的任何一种存在,并不意味着停滞,反而会获得最为整合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带着自己去探索世界,发现世界,而不再是急切地寻找着一个证明,走到哪里,都在和自己较劲,带着巨大的消耗。
  喜欢发展中的自己,和喜欢那个完成后的自己,它们一直都是同一件事。
  过度的努力,往往也和内在的安全感缺失有关。人内在的安全感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某种假定。如果假定这个世界是安全的,美好的,人们之间是友好的,也会假定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可爱的、有价值的,那么内心就比较平和、快乐,乐观的情绪就多,对自我的要求也会比较宽松;如果你假定这个世界充满危险,那么你会非常敏感,容易紧张、焦虑和恐惧,你也会假定人与人之间没那么值得信任,别人都是欺软怕硬的。这个时候,人就不得不“虚张声势”地强大起来,似乎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前面提到的那位迫切渴望成功的年轻人,认同的是单一价值观中的优秀和成功,并不断激励自己行动起来去争取,这时候他求取的是易于快速减轻焦虑、获得自我肯定的东西。所以,很多人追求卓越的种种努力,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勤奋。
  但真正的创造是由内而外地肯定自己后发展出的力量,而不是找到一个解决不安的不断升级的模式,然后在无意识中陷落于失去自我的抑郁中。
  人生并没有永远的安全感,它的本质就是无常。与其过度努力,在人群中不断寻找比较优势,来获得相对的平衡,还不如积极地肯定自己,提高自己对不安的耐受,哪怕逆境、孤立,都有对自己的信任,这才是绝对的心安。
  等当了创业者、职员、男友、丈夫、爸爸……体验到自己越来越多元后,也在一步步解锁着自己人格深层的结构,等它们完全展开了,在更大的格局中,对自己的肯定和意义的维度就不一样了。
  回头再看看当初那个深陷于“优秀”这个意义牢笼里的自己,会觉得他其实是一个紧张敏感的,拼着全身力气对世界宣战事实上又毫无底气的青年。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其他文献
种下种子也种下梦想  故事发生在印度东北部。那里有一条大河,每年雨季,这条河都会发大水,淹掉沿岸的不少民居和农场。大河当中有一个小岛,叫马久利岛。贾德夫·派恩就出生这个小岛上,很小的时候,他经常和玩伴一起到马久利岛上玩耍。他们一起躺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丛中,听着鸟鸣,畅谈梦想,觉得这就是天堂的样子。  1979年,随父母移居的少年派恩回到了久違的马久利岛。为了重温小时候的场景,他一个人兴冲冲地划着小船
期刊
离我家小区不远的地方有家餐馆,味道很不错。和其他餐馆不同的是,他家的饭菜永远是两种搭配,比如米饭配山药鸡汤、油饼配三鲜清汤、煎包配鸭血粉丝汤,总之,主食和汤任意搭配,但是不单售其中一种。  一天下午我到这家餐馆吃饭,因为去得晚只剩下米饭小菜。我想着将就一下就行了,老板却不肯,一边拿出鸡蛋和西红柿烧汤,一边对我说:“我家从来不在顾客的食物上打折扣。而且多一盅汤,还能让你多尝到一种味道。”  “那有人
期刊
习近平曾说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中国梦给出了更详细的实现路径。过去5年的砥砺奋进,世人见证了中国的巨变。未来,无数中国人将在自己的岗位上放飞梦想,用亿万个个人梦编织出伟大的中国梦。  哭着下井的“煤二代”  1976出生的符大利技校毕业后跟其他“煤二代”一样,被分配到陕西煤炭建设公司一号煤矿综采队干电工。  第一天
期刊
“瘦瘦的身体,似乎如同大病愈初的病人一样脸色憔悴,但眼睛炯炯有神。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须,浓密极了,而且极像隶书的‘一’字。”这段文字,让人很容易想到那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然而,再坚强的斗士也有柔情的一面,特别是对自己的妻儿。  并头曾忆,老去同心  在遇到许广平之前,鲁迅的生活过得有些邋遢。许广平回忆见到鲁迅时的第一印象是:“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
期刊
盛夏炎炎,毒辣的太阳似乎要将每片绿色都燃成灰烬。母亲花园里的海棠、茶花、月季,全都灰溜溜地耷拉着脑袋,唯有角落一残破的瓦盆里,每天还盛开着几朵艳艳的小花。  这是一盆叫马齿苋的野花,花色有艳粉、明黄、玫红,在炽热如火的7月欢欢喜喜地开着,开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与清丽。这不起眼的小野花,也别有一番姿态:粉红如浴后的少女,沾染着春天的颜色;明黄如热情的诗人,姿意地喷吐一身的才气;玫红的像成熟的少妇,
期刊
亨廷顿舞蹈症是世界罕见病中的一种,具有50%的遗传概率,患者发病多在30岁~50岁,一旦发病,生命周期就只剩下10年~20年,而能够生存20年的患者极少。目前医学界对亨廷顿舞蹈症尚没有治愈手段。患者发作时四肢不停挥舞,后期会丧失语言能力、行动能力、吞咽能力,直至死亡。对所有患者而言,这就是一场致命的舞蹈,也是家族的魔咒。  笼罩着家族的魔咒  曹茜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婆,听妈妈说,外婆在安徽安庆的老家
期刊
换种方式生活  赵刚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蒙古小伙的豪放个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走到哪都能给人带来欢乐。上高中时,赵刚认识了阿嘎丽,她齐腰的长发,爽朗的笑声让他一见钟情。高中毕业后,两人约好了一起去北京上学,同在异乡,两个人更加觉得彼此就是自己寻找的那个人。  大学毕业后,赵刚和阿嘎丽从北京回到老家创业,开了四家外贸服装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钱是赚到了,但忙碌让赵刚和阿嘎丽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
期刊
机缘巧合进入苹果  安迪·鲁宾出生在美国纽约,他遗传了父亲的不安分基因。为了满足好奇心,年幼的他动手拆了游戏机,但怕爸爸训斥,又很用心地把零件装上。整个童年,他都沉浸在拆拆装装里,乐此不疲。15岁那年,热爱《星球大战》的他居然自己动手,做出了R2-D2机器人,并为之设计了程序。  从美国宇航局下属公司辞职后,鲁宾去瑞士一家公司工作。一天,他来到开曼群岛休假,寂寥的夜晚很无聊,便出去四处闲逛。在公园
期刊
像小草一样顽强生长,不娇纵且自律,最终才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亏欠女儿太多  近日,一篇名为《风吹大的孩子》的文章,感动了无数网友。这是一位医生写给5岁女儿的千字长信,内容字字戳心。文章的作者畅涛,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脑外科医生,妻子也在医院工作。  2012年11月22日,畅涛女儿豆兵出生了。妻子王莉产假一结束,她的父母就从青海赶来带外孙女。老两口对女儿女婿说:“你们安心工作,我们会
期刊
每位身在职场的人都会遇到“刺头”性格的同事、客户或下属。他们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难以沟通、不服从、对抗、抵抗、易激惹或挑衅、不合作和破坏行为等。  在心理学上,对立违抗性障碍是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很多成年人也会将这种心理障碍带入职场。  刺头性格一般分为热和冷两种。前者是公开叫板和挑衅,其负面的行动和态度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后者则善于使用沉默的冷暴力,让同事或合作伙伴感到手足无措或愤怒无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