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又非“空无”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u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圣叹不能说不聪明,早在评点《水浒》时,就曾直截了当地指出:“官是贼,贼是老爷。然则官也,贼也;贼也,老爷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而且对贪官奸佞、“狐群狗党”上下勾结所织成的权势之网,也看得一清二楚。可是当他与一群秀才去“哭庙”、“揭帖”,状告吴县县令任维初时,却把那张“网”忘得一干二净,不想一想那县令虽小,毕竟是“网”上的一环。结果,被“网”上的另一环——更为贪残阴狠的苏州巡抚朱国治加上“震惊先帝之灵”、“附逆”、“倡乱”、“聚众”、“目无朝廷”等等罪名,将金圣叹等十八人告到朝廷。真是聪明亦有糊涂时,糊涂之后的金圣叹不无反思与悲恨——“自分终巴峡,谁知列上筵。偶乘风浪出,遂受网罗牵。绿藻君从密,清江我不还。惟惭未深隐,那敢望人怜。”(《黄鱼》)托物言志,通篇隐喻,不难看出金圣叹本无“作乱”之意,本“非反抗英雄”(鲁迅语)。状告贪官酷吏,成了附逆倡乱,实是始料不及。他说:“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圣叹乃无意中得之,不亦异乎!”人们的悲痛,往往因出乎意料而分外加剧。看他的《狱中见茉莉花》一诗,写得何等的哀惋悲切:“名花尔无玷,亦入此中来。误被童蒙拾,真辜雨露开。托根虽小草,造物自全材。幼读南容传,苍茫老更哀。”诗的结尾说,儿时就已知道为孔老夫子所称赞的谨言慎行、处事稳重的南容,为什么人老了,反而“糊涂”了,落得如此悲哀的境地?
  冤难白,恨无补。“做事业要挺身出去,了生死亦要挺身出去。”所以金圣叹临刑前对这些都不说了。但是,他的“心头”还有另一些“万不获已,必欲说出”的话。这,就是临难前的三首诗。第一首《绝命词》为:
  
  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
  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
  
  “鼠肝虫臂”,语出《庄子·大宗师》:“伟哉造化……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意谓大化迁流,生老病死,顺其自然,所遇皆适。那么,死之于我,无非是任化而往,回归“自然”,所痛惜的只是——书未著成身先死!
  金圣叹被当时的官绅们看做“坏货”,必欲除之,这是思想理念上的偏见。然而也有些人对他不随流俗的表现,视为“奇”,目为“怪”。其实,金圣叹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与追求,倒是十分清醒理智的,也是很本分的。他说:“生死迅疾,人命无常,富贵难求,从吾所好,则不著书,其又何以为活也!”(《第五才子书·序三》)心之所好,业之所在,生命的意义全在“著书”二字。为此,他“深宵不寐,勤心从事”。“著”什么呢?比如对“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的评点,便是他心中的规划。而且后二者业已完成刊行,《杜诗解》也完成了一部分,其他几种也有所涉及。关于他的“书”,虽有种种议论,然其独特的感受、领悟和审美体验,确也赢得了不少称誉,以致“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王应奎《柳南随笔》)。如此反响,实足以使他深信只要假以时日,心愿定成现实。他自己也正是这么说的:“诚得天假弟二十年,无病无恼,开眉吃饭,再将胸前数十本残书一一批注明白,即是无量幸甚。”(《答王道树学伊》)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金圣叹实在是一个“游”在中途,望见“彼岸”,而活活被人按入“水底”的。“一个人的临死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莎士比亚《查理二世》)是的,金圣叹在绝命的一刻,呼喊着“庄骚马杜待何如?”这种对事业的眷恋,更甚于生命结束之悲哀,不正是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一种更高境界的升华与执著吗?其悲怆惨烈,自有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横祸,冤情,拷打,直至断头,都没有湮灭他“心头”的希望。这种“绝命”而不“绝望”的执著、痴迷,亦颇能反映这位“奇人”的心性。那么,希望在哪儿呢?这就要说到第二首《与儿子雍》(自注:吾儿雍,不惟世间真正读书种子,亦是世间本色学道人也):
  
  与汝为亲妙在疏,如形随影只于书。
  今朝疏到无疏地,无着天亲果宴如?
  
  题下“自注”不可忽视,要知道同是“读书”,各人的读法、领会、感悟、目的等等,未必相同。金圣叹在回忆幼年初读《西厢记》时说:“见‘他不偢人待怎生’之七字,悄然废书而卧者三四日……先师徐叔良先生见而惊问,圣叹当时恃爱不讳,便直告之。先师不惟不嗔,乃反叹曰:‘孺子异日,真是世间读书种子’!”这位塾师思想之开放、眼光之敏锐确是惊人,其鼓励和预言给金圣叹留下了意外而又难忘的印象。后来金圣叹又一再地、慎重其事地把“读书种子”四个字送给儿子,足见金雍之于“书”亦颇有乃父之风。这,正是金圣叹日后的希望之所在。诗的开头,首先回想往日,父与子只管各自与“书”相伴,父子亲情其妙在“疏”,亦可谓形疏而心惬。但也有形影相随之时,那原因也在于“书”。金圣叹虽有任性放旷的一面,然而对儿子的怜爱、期望却非一般。金雍十岁时,金圣叹便以《水浒》为范例给他讲授文法,也曾应金雍的“力请”而放下自己紧迫的著述工作,选讲唐人七律,还将金雍的笔录稿整理成《选批唐才子诗》。相疏相随皆因“书”,美妙的亲情,如今成了永不再现的往事,无可奈何的悲哀中,犹有一份难以割舍的舐犊深情。从今往后,生死两茫茫,“疏到无疏地”,没有了父亲你还能安然如故吗?无限关切,无可奈何,令人心碎。可是作为深爱儿子、寄希望于儿子的金圣叹,又怎能就此搁笔,甘心撒手呢?于是又写出了“必欲说出”的第三首诗——《临别又口号遍谢弥天大人谬知我者》:
  
  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
  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东西南北,山长水远,不辞万里来寻一个“罪人”的书,实可谓情真义重,直道而行,德配天地之“大人”。“临别”之际,作者只能向普天下这样的“知我者”深深地道一声谢谢!欣慰之情,感激之意,溢于言表。如果再进一层看,这情意之中,更深含了他对生命与“书”的独特的体认。临终前一年,金圣叹曾在与友人嵇永仁的信中说:“人生世间,乃如弱草,春露秋霜,宁有多日!脱遂奄然终殁,将细草犹复稍留根荄,而人顾反无复存遗耶?用是不计荒鄙,意欲尽取狂臆所曾及者,辄将不复拣择,与天下之人一作倾倒。此岂有所凯觎于其间?夫亦不甘便就湮灭,因含泪而姑出于此也。”(《葭秋堂诗序》)可见,他是多么渴望凝聚了心血的“书”,为他的事业、人生留下“根罧”。那“书”中的怨愤、爱憎、感悟和追求,能成为超越生命,与后人分享的一种独有的智慧和精神,而永不“湮灭”。
  总之,在他的心中生命与“书”融为一体,而“书”尤重于生命。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他对“万里来寻圣叹书”的人是何等的感激!遗憾的是心中的“书”未能全部献给天下之人,还能留下来的只有“书种”(儿子金雍),望天下“知我者”能另眼相待,给他——我惟一的希望——一点关爱!“累君青眼看何如”,多少期盼,多少不安,多少哀情,催人泪下!
  这三首小诗,各有侧重,但又是韵脚相同、心迹相连、情流如注的一组诗,合之则展现了金圣叹临难前的内心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只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两件事又围绕着一个“书”字,那就是“书”愿未了,含恨而去;“书种”尤在,心存希望。骨肉之情,托孤之意,亦与“书”紧紧相连。是的,倘若儿子安然无恙,自可读书、著书,成就他的事业,也了却自己的未竟之业。诚如培根所言:“创业者对子女期望最大,因为子女被他们看作不但是族类的继承者,又是所创事业的一部分。”(《论家庭》)一个看似玩世的金圣叹,实际上对自己的理想、观念、事业,却又是如此异乎寻常的钟爱、执著、至死不舍的。人们说他“复杂”,这,也可以算是一个侧面吧。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二十日圣旨下,不过圣旨中还点明了:“至秋用刑。”可是,七月十三日“哭庙案”十八人匆匆被斩,如此迫不及待,这又一次暴露了朱国治心中之“鬼”。随后,金圣叹家产抄没,全家流放辽东。父亡家破之悲,流放之苦,生计之艰,又岂能安然于“书”!纵有此心,也无此力,金雍恐怕也只能面对“庄骚马杜待何如”?喟然长叹!“无着天亲果宴如”,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如果说生前的忧虑、预感不幸而言中,那么,留在身后的一丝希望,也就永远、永远地“锁定”在“遗憾”二字上了。“遗憾”给金圣叹的事业留下了无法填补的“空白”,令人惋惜,但却为历史增添了沉痛的一页——一个实实在在的天大冤案,一出活生生的人间悲剧。在这个悲剧的舞台上,大清王朝上上下下一伙群丑的灵魂与嘴脸又作了一次充分地展示。因此,换一个角度来看,“空白”又非“空无”,“天下物无独必有对”,“空白”既昭示了黑暗、残酷与罪恶,也是无声而永在的血泪控诉。“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荀子·解蔽》)世事就是如此辩证,如此奇妙。是非各异,邪正分明,而又因果相生,正反互动,是非相形,一幕又一幕地演于世人的眼前,缺一则无以为“戏”,无以为“史”。所不同的是,一则遭人唾骂,遗臭万年;一则敬而立祠,时时祭祀(《吴县县志》载:“十八人祠在阳山,祀请初哭庙案金喟等。”)。历史又是公正的,民心也是不可忤的!
  又据记载:“越明年,朱抚调去,代之者韩公心康,讳世琦,以别案亦斩任维初于江宁之三山街。朱国治后抚云南如故操,癸丑(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吴三桂反,以克减军粮,将士积忿,乃脔而食之,骸骨无一存者。”(顾公燮《丹午笔记·哭庙异闻》)这,就是诗人翁澍所唱的:“县令旋遭天命诛,抚军首被吴藩断。”(《今乐府·秀才冤》)也是百姓民谣中传唱的:“天呀天,圣叹杀头真是冤。今年圣叹国治杀,他年国治定被国贼(吴三桂)歼。”(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这是不是“恶有恶报”,是不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信亦可,不信亦可,反正任、朱二位“老爷”就是如此“落幕”的!此外,从这些对“落幕”的“追踪报导”和发为吟唱的文字中,似乎还让我们窥见到世人对于赃官、恶人、恶行,确也有一种“念念不忘”、难以“淡化”的情结。是不是?能不思乎,能不畏乎!
其他文献
这是一部谈“文革”的书。它和市面上的其他书不一样,这本书不仅仅有对那个年代的追述或者说叙述,而且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思考。作为过来人,徐友渔先生直接经历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但却不能不“回首”和反思,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也因为现代人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文革”的真面目,还因为作为一名学者却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文革’发生在中国,但‘文革学’却在国外。”在此,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敢不敢
期刊
在公元前43年的秋风里,拉文尼阿斯河中的一个荒凉的小岛上突然迎来了三位特殊的客人。第三天早上,三个黑影来到岸上,其中一个身材魁伟、面色阴柔的人站在一群士兵面前高声宣布:他们三人之间已经达成谅解,内战结束了!而此时罗马城内却是凶兆不断:豺狼飞走穿过广场,初生的婴儿开口说话,雕像流汗,凶险的声响不绝于耳……〔1〕   这就是史学家阿庇安记录下的关于罗马历史上形成“后三头同盟”时的场景,那个说话的人就是
期刊
人们谈起金岳霖先生,常会想到他的这句话:“人是要有自知之明的。这是多么美妙的品质呀可惜这品质不是经常有的,更不是老有的,有时它会悄悄地离开你而你不知道。”这几十个字的委婉自语,联系他的后半生身世,就成了黯然的憬悟,份量沉重。     (一)      金岳霖(1895~1981),字龙荪,湖南衡阳人,哲学家,逻辑学家。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
期刊
《书屋》2003年第9期发表了于展绥先生一篇题为《道义迷失的历史痕迹》的文章,带着学习讨论的态度,笔者试对文中一些值得商榷的错误观点,提出质疑和异见,如有不妥,也希望诸公能对论点继续深入讨论。  原文开始引用了《论语·子路》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对这句话中“隐”的方式问题进行探讨之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孔子在肯定这种‘以亲遮义’式的那种毋庸置疑、理直气壮的态度和口气,‘父亲为
期刊
一    2003年的中国图书市场,胡兰成很是“火”了一阵。先是精心设计和包装的《今生今世》粉墨登场,随后又有出版社将他的《中国文学史话》、《禅是一枝花》相继推出。尤其是《今生今世》,书前的介绍和书后附录的名人之言,对胡兰成的文采笔墨都是一片称道,更有媒体赞誉胡兰成是现代才子散文的翘楚,给中国散文别开生面,一时间《今生今世》颇为走红走俏,不能说独领风骚,却也大得风流。  读完《今生今世》,觉得仅就
期刊
张资平留学日本十年,其文学创作多受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和私小说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张资平本人对此也并不讳言。他在回忆创作《冲积期化石》这篇小说时说:“在这一年中我的生活也异常的复杂,我的多数短篇小说都是以这时期所受的刺激,及直观的延长写成的。当然模仿日本作品的也不少。”〔1〕当然,文学创作最初一般都是从模仿开始,像张资平这样一个资质不高的作家更不例外〔2〕。    任何事情都
期刊
当今的时代流行什么都行,因为现有的条件比以前的任何社会都能实现更多的诺言,提供更多的快乐。人们不再遭受形而上追索之苦,因为真理、意义已经被新实用主义大师罗蒂断言为表示满意和有用的形容词的名词化,其蕴含的深度化为乌有。既然摆脱了它们的牵制,那么形而下的现实的利益和快乐的颤栗便构成了人们的最终动力,并形成一股潮流,将人们卷入到风驰电掣的生活中。那种速度感既让人亢奋,又让人晕眩。感觉敏锐的朋友却对此焦虑
期刊
刘德辉先生近期出版的《楹联学论稿》(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以下简称《论稿》)是一部研究楹联学理论的论著,我看后觉得有一些新见。针对对联的修辞问题,作者认为,在修辞手法上多花工夫是没有必要的,即使是研究巧对,也不必把力气都用在修辞格上。例如“夫妇情长,如几何直线/子孙繁衍,似小数循环”,这是个巧对,但是决定这副对联的“巧对”性质的不是比喻修辞本身,比喻并不巧,能够作“几何直线”、“小数循
期刊
2003年关中渭河洪灾不是纯天灾而是“人祸与天灾混合体”。“人祸”即三门峡水电企业(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公司)拒绝各方长期劝告,在其主管上级支持下,坚持高水位发电赚钱,从一个方面促成潼关高程抬升不下,酿成陕西数百万灾民和近百亿元损失。目前上层酝酿善后的思路,没有涉及该企业对陕西公私受灾者依法进行部分赔偿并交“洪水保险”费的问题,给陕西稳定埋下了隐患,故须支持受灾者向该企业依法且有序的索赔,借以有
期刊
(一)    偌大世界,形形色色的事件在发生:9.11事件、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美伊对抗、巴以冲突、南亚纠纷、朝鲜半岛局势、百分之五十六的英国人呼吁恢复死刑……又据报道,北京一所中学的师生为获赠的一只珍稀动物云南金丝猴取名"和平",以此呼吁世界和平。  动荡不宁的世界,能容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似乎可以,例如,我书房里这张书桌看上去就很安静。可是我要问,它真的安静吗?至少我可以问:如果我的心不安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