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病以患羊口唇等部位皮肤、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
1 病原
羊口疮病毒分类上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砖形或呈椭圆形的线团样(病毒粒子表面呈特征性的管状条索斜形交叉,呈编织样外观),一般排列较为规则。按酸类型为双股脱氧核糖核酸(DNA)。羊口疮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干燥痂皮内的病毒于夏季日光下经30~60d开始丧失其传染性;散落于地面的病毒可以越冬,至来春仍具有感染性。病料在低温冷冻条件下保存,可保持毒力达数年之久。本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30min即可被灭活。常用的消毒药为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溶液。
2 诊断要点
2.1流行特点本病只危害绵羊和山羊,且以3~6月龄的羔羊发病为多,常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可感染发病,但呈散发性流行。人也可感染羊口疮病毒。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自然感染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厩舍或牧场而引起。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内可连续危害多年。
2.2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潜伏期4~8d。本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3种病型,也见混合型感染病例。
2.2.1唇型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如为良性经过,经1周痂皮干、脱落而康复。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皰、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化脓性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有些病例口腔粘膜也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使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难。个别病羊可因继发肺炎而死亡。继发感染的病害可能蔓延至喉、肺以及真胃。
2.2.2蹄型病羊多见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甚至全部蹄端。通常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的溃疡,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期缠绵。也可能在肺脏、肝脏以及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衰竭而死或因败血症死亡。
2.2.3外阴型外阴型病例较为少见。病羊表现为粘性或脓性阴道分泌物,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多系病羔吮乳时传染)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则表现为阴囊鞘肿胀,出现脓疱和溃疡。
2.3实验诊断
2.3.1病原学检查
①病料采集病变局部采集水疱液、水疱皮、脓疱皮以及较深层痂皮。
②电镜观察病料制片,磷钨酸钠负染后直接作电镜检查,可以特殊形态的羊口疮病毒粒子,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症状和病变,即可确诊。
③分离培养羊口疮病毒可用胎羊皮肤细胞,牛、羊睾丸细胞和肾细胞,人羊膜细胞等进行分离培养。一般接种后48~60h可见细胞变圆、团聚和脱壁等病变,并可观察到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
④动物接种试验病料制成乳剂,划痕接种于健康羔羊口唇,次日即可观察到接种部位红肿,继而出现水疱,4.4d变为脓疱,约经3~4周脱落。
2.3.2血清学试验本病可用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本病须与羊痘、坏死杆菌病等类似疾病相鉴别。
3 防治措施
3.1勿从疫区引进羊或购入饲料、畜产品
引进羊须隔离观察2~3周,严格检疫,同时应将蹄部多次清洗、消毒,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
3.2保护羊的皮肤、粘膜勿受损伤捡出饲料和垫草中的芒刺。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只啃土啃墙,防止发生外伤。
3.3本病流行区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使用疫苗株毒型应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也可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采集当地自然发病羊的痂皮回归易感羊制成活毒疫苗,对未发病羊的尾根无毛部进行划痕接种,10d后即可产生免疫力,保护期可达1年左右。
3.4创面处理病羊可先用水杨酸软膏将痂垢软化,除去痂垢后再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然后涂2%龙胆紫,碘甘油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每日1~2次,至痊愈。蹄型病羊则将蹄部置5%~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min,连续浸泡3次;也可隔日用3%龙胆紫溶液、1%苦味酸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涂试患部。
1 病原
羊口疮病毒分类上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砖形或呈椭圆形的线团样(病毒粒子表面呈特征性的管状条索斜形交叉,呈编织样外观),一般排列较为规则。按酸类型为双股脱氧核糖核酸(DNA)。羊口疮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干燥痂皮内的病毒于夏季日光下经30~60d开始丧失其传染性;散落于地面的病毒可以越冬,至来春仍具有感染性。病料在低温冷冻条件下保存,可保持毒力达数年之久。本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30min即可被灭活。常用的消毒药为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溶液。
2 诊断要点
2.1流行特点本病只危害绵羊和山羊,且以3~6月龄的羔羊发病为多,常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可感染发病,但呈散发性流行。人也可感染羊口疮病毒。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自然感染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厩舍或牧场而引起。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内可连续危害多年。
2.2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潜伏期4~8d。本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3种病型,也见混合型感染病例。
2.2.1唇型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如为良性经过,经1周痂皮干、脱落而康复。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皰、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化脓性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有些病例口腔粘膜也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使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难。个别病羊可因继发肺炎而死亡。继发感染的病害可能蔓延至喉、肺以及真胃。
2.2.2蹄型病羊多见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甚至全部蹄端。通常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的溃疡,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期缠绵。也可能在肺脏、肝脏以及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衰竭而死或因败血症死亡。
2.2.3外阴型外阴型病例较为少见。病羊表现为粘性或脓性阴道分泌物,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多系病羔吮乳时传染)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则表现为阴囊鞘肿胀,出现脓疱和溃疡。
2.3实验诊断
2.3.1病原学检查
①病料采集病变局部采集水疱液、水疱皮、脓疱皮以及较深层痂皮。
②电镜观察病料制片,磷钨酸钠负染后直接作电镜检查,可以特殊形态的羊口疮病毒粒子,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症状和病变,即可确诊。
③分离培养羊口疮病毒可用胎羊皮肤细胞,牛、羊睾丸细胞和肾细胞,人羊膜细胞等进行分离培养。一般接种后48~60h可见细胞变圆、团聚和脱壁等病变,并可观察到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
④动物接种试验病料制成乳剂,划痕接种于健康羔羊口唇,次日即可观察到接种部位红肿,继而出现水疱,4.4d变为脓疱,约经3~4周脱落。
2.3.2血清学试验本病可用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本病须与羊痘、坏死杆菌病等类似疾病相鉴别。
3 防治措施
3.1勿从疫区引进羊或购入饲料、畜产品
引进羊须隔离观察2~3周,严格检疫,同时应将蹄部多次清洗、消毒,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
3.2保护羊的皮肤、粘膜勿受损伤捡出饲料和垫草中的芒刺。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只啃土啃墙,防止发生外伤。
3.3本病流行区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使用疫苗株毒型应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也可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采集当地自然发病羊的痂皮回归易感羊制成活毒疫苗,对未发病羊的尾根无毛部进行划痕接种,10d后即可产生免疫力,保护期可达1年左右。
3.4创面处理病羊可先用水杨酸软膏将痂垢软化,除去痂垢后再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然后涂2%龙胆紫,碘甘油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每日1~2次,至痊愈。蹄型病羊则将蹄部置5%~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min,连续浸泡3次;也可隔日用3%龙胆紫溶液、1%苦味酸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涂试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