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曲包揽制的弊端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nvsha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鸣平台
  
  中国戏曲是一个以演员为主的表演体系,与此相适应的剧种音乐体制是繁衍发展剧种音乐的基本制式,如果将它比喻为一个人的生育能力的话,那么,戏曲音乐的创作机制,就是繁衍发展戏曲音乐的工具。因此,对于戏曲音乐创作机制任何形式的阉割,都是直逼戏曲和戏曲声腔“断子绝孙”的重大事件。将戏曲演员负责制改为“作曲包揽制”就是这种性质的“阉割”。
  


  
  以新编京剧《杜十娘》的音乐创作为例。该剧2001年入选第二届中国京剧节,2002年被文化部列入京剧优秀剧目,2003年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奖提名。该剧的音乐创作,采用的是三套“三驾马车”的办法:“第一套‘三驾马车’,是编剧、导演、作曲力求做到互相协作……。第二套‘三驾马车’,是力争作曲、唱腔、配器……的完整统一,第三套‘三驾马车’,是写好全剧背景音乐、人物主题音乐、主题歌音乐。”
  应该看到,这“三套‘三驾马车’”的本身,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音乐创作程序和创作方法,自有它独到的优长之处。但从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的,参与这种创作方式的人中,唯独没有演员。试问,如果这台戏由梅兰芳先生主演的话,不知道梅先生是否有资格参加这个剧目的音乐创作?我想,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非但有资格,而且是主角。然而,为何如今的演员,其一度创作的资格统统被剥夺了呢?这种现象当然不是新编京剧《杜十娘》一个剧目,相比而言,更多的剧目音乐创作,完全由作曲家——“一匹马”来包揽,则更为普遍。
  为什么现在的中青年戏曲演员在受教育程度、演唱方法、识谱,记谱,视唱等都比前辈强,但在创腔能力方面却没有一个能超过前辈?为什么现在的戏曲演员演唱的曲调,都是前人的或是作曲家写出来的,唯独没有像梅兰芳、袁雪芬等那样由演员自己创作设计的?为什么从50年代中期以后,没有一个演员,包括像茅威涛这样极具创作天赋的杰出优秀演员,在唱腔上也无法形成个人独有的风格,更没有群体性的新流派唱腔产生?为什么?……毋庸讳言,这些事实意味着绵延发展了近千年的中国戏曲声腔到了今天,己经走到了“断子绝孙”的边缘,“太监化”了。几十年下来,戏曲演员创腔能力已经全线崩溃。当然,这不是作曲家个人的责任。
  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曲折发展的“作曲包揽制”,如今已成气候。由此产生的作品,无论是数量或质量,都令人刮目相看,甚至堪与“演员负责制”“三结合”制所产生的作品抗衡,由此出现了我国两大类戏曲音乐鼎足的局面:一类是以演员为主创作的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另一类是由“作曲包揽制”产生的歌剧化中国戏曲音乐。许多人误以为样板戏音乐是作曲家写出来的,因此,把作曲技法、尤其是把西方的作曲技法奉若神明,甚至把它当作唯一能够促进戏曲音乐发展的法宝来看待。由此至今几乎没一个人不认为,只要把一部戏的音乐创作好了,好听了,有人听了,听众多了,那就是成功。其实,把中国戏曲音乐的繁荣发展完全寄望于作曲家丰富而高超的技巧,这是一种虚幻的错觉,一种幼稚的错位认识和对中国戏曲独特的发展规律缺乏全面而正确认识的极大误会。深究“样板戏”最大的隐性过失,莫过于是由此导致中国戏曲音乐的创作从此走上“作曲包揽制”的道路,将中国戏曲音乐从本质意义上演变为歌剧化的戏曲音乐。
  其实,随着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作为一门学术的兴起,1956年上海戏曲界就曾经有过一场“戏曲音乐创作以谁为上”的论争。最后结论是,“以表演艺术家为中心、为主体”,“各就各位”排定座次。可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结论,经半个世纪岁月的冲刷,到如今已是一片空白。应该肯定,半个世纪以来“作曲包揽制”对于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贡献是卓越的,它不仅开辟了一条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新道路,衍生了又一类中国戏曲音乐,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戏曲音乐的创作干部,组建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创作队伍。但这条道路不是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唯一之路。
  笔者十分赞赏戏曲音乐创作机制的多样化,认为包括“作曲包揽制”在内的各种创作机制都应该受到保护和支持,各自都应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就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发展来说,无论哪一种音乐创作方式,凡脱离演员的做法,均不可取。
  ■
其他文献
岁月如歌    2007年11月26日上午,从38万公里外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传来《东方红》乐曲,听着它,我热泪夺眶而出,我们北京四中校友合唱团是唱着《东方红》长大的。  重阳节刚过,合唱团六十多名团员,汇聚香山别墅,进行四中百年校庆的演出总结。雷克庸深情回顾总结了四中校友合唱团成长史:“我团是1999年6月27日成立的,成员大多是退休人员。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坚持演唱艺术歌曲,用正规的声乐教
期刊
卡雷拉斯:老帕走后,“三高”不再  面对“三高”是否会引进新鲜血液的揣测,老卡坚定地予以否定:“帕瓦罗蒂是不可替代的,他去了,‘三高’这个概念就不存在了。我们完全没有重组‘三高’的想法,接受新人加入,在道德上说不过去。”    何训田面对媒体语出惊人  1月10日,何训田带着最新专辑《声音图案》亮相北京。声称自己“因为不会模仿,所以只能不断创新”的他表示这部作品“无古代现代之分别,无东西南北之分别
期刊
环球博览    西班牙奥林匹克委员会、西班牙作者和出版商总会(SGAE)近日从征集的国歌歌词中最终选定了一首歌词,并将歌词提前向媒体披露。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报道,歌词一共4段,体现了“团结、自由、民主、和平”。1月21日,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在马德里交响乐团伴奏下,在马德里市政会议厅的胡安·卡洛斯一世音乐厅演唱这首国歌。这天刚好是多明戈的生日。   西班牙国歌是创作于1761年的军歌
期刊
文化互动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这座“音乐圣殿”,邓建栋用一把二胡,让“世界音乐之都”的观众们久久沉醉在《二泉映月》的经典旋律中……当地时间1月8日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无锡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文工团、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厅共同举办的“二泉映月——邓建栋维也纳二胡独奏音乐会”在金色大厅成功举办,这也是金色大厅首次举行的中国二胡独奏音乐会。    邓建栋的二胡演奏技巧娴熟,形神兼备,柔美里含着
期刊
2007年流行音乐   2007年的流行乐坛仍然是百家争鸣,虽然说不上百花齐放。令我注意的则是音乐剧创作的风起云涌、“中国风”现象的媒体欢呼、影视音乐的艺术化进展以及音乐文学的空前乏力。      音乐剧——或说音乐歌舞剧、或说音乐话剧——在近年形成了强劲的创作和上演势头。《北京女孩》《金沙》《星》《蝶》《奉旨越狱》《凭什么我爱你》《曲水流觞兰亭会》从去年到今年陆续上演。这些剧目有高成本制作、斥资
期刊
创作杂谈    2007年10月24日,姚恒璐主持了整场长达3个小时的音乐会,整场音乐会的作品有着三十余年的时间跨度(1975-2006),以1989年姚先生赴英国留学为界分成上下半场。上半场“旧曲拾遗”,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姚先生在山西学习工作期间的创作为主。下半场“小品识趣”则集中了90年代末至最近的作品。  开场两部作品均为作曲家学生时代的创作:钢琴伴唱晋剧《龙江颂》选段和弦乐钢琴五
期刊
1月11日,英国西部港口城市利物浦市民欢聚在市中心的圣乔治礼堂外,观看“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开幕式。   世界著名的“甲壳虫”乐队从利物浦走向世界,他们的音乐和故事都已成为利物浦的传奇。原“甲壳虫”乐队鼓手林戈·斯塔尔此次重回故里,在礼堂楼顶的舞台上演唱他的新歌《利物浦8》。斯塔尔向媒体表示,利物浦变化太大,自己儿时的记忆如今已很难找到,但昔日的氛围依旧。  当晚晚会设计别出心裁,以欧洲最精致的新古
期刊
音乐时评    我曾以《粗疏编校 错误百出》(见《人民音乐》2006年第10期)为题,撰文批评了《萧友梅全集》第一卷。有位朋友也是老师几次与我见面时,总是说“要和为贵”、“手下留情”,我无言以对;只是冲他笑笑点点头。我能说什么呢!?  现在的一般人,不知从何时起,都把“批评”两字的双重含义,仅仅理解为指出、数落不足与毛病、缺点与错误,把表扬、肯定的一面剔除掉了,往往一听批评就害怕。其实这是不对的。
期刊
表演杂谈    在今年中央电视台“2008奥运北京”栏目中,我第一次目睹了萨顶顶的表演。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被那神秘的前奏音乐引起丝毫兴趣,因为现在故弄玄虚、而实际毫无内涵的音乐确实不少。可当一个女子的声音出现在耳畔的时候,一种奇怪的人声、一种听不懂的语言、一种从未聆听过的音乐,我立刻被她感染了。她的音乐、她的唱腔让你感觉时间瞬间停止,空气也瞬间凝滞,只剩下心的宁静与美好。她的打扮若似仙子
期刊
现场播报    新年伊始,古都西安掀起了进入2008年后的第一个音乐狂潮,当今世界上最耀眼的钢琴才子郎朗,与老牌的陕西乐团合作,共同演出了一台内容颇丰且具有特殊意义的音乐会。    音乐会由陕西乐团演奏的两首管弦乐曲开场,一首是该团团长、作曲家崔炳元的交响组曲《大唐,盛世雄风》序曲,另一首是作曲家吕其明的《红旗颂》。崔炳元的作品写得好,整部序曲灿烂辉煌、气势豪迈,音乐的宏伟、配器的华丽,体现出了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