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的货币金融学的双语教学一般规律进行了探讨。详细阐述了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具备的条件、可选择的模式以及在教学方法上的若干体会,对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理论研究做了初步的基础工作,也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货币金融学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4-0-02
货币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经济学(含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之一,在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实施双语教学的良好条件。《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为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给出了以下定义,“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在学校的各种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运用第二国语言。目前,在我国运用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利用英语进行除英语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目标是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本文对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总结,目前文献中尚未见关于此课程双语教学的论文,希望能对这门课的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1 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目标
1.1 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系统传授货币金融学的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像金融学家一样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并解释各种现实的金融现象,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对金融学的学习兴趣。由于在双语教学中,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时,学生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增多,利用身体语言和母语进行语言障碍的疏通成为必然,这样无疑会增加时间的消耗,而课程的总课时量是固定的,要达到大纲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的难度会大大增加。但如果仅仅使用汉语讲课,完成专业知识的讲授自然不成问题,但又背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因此,这个矛盾是双语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从根本上看,只有在优化教程中想办法,教学内容不但要体系完整,而且要详略得当,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多讲详讲,非重点内容和偏难生僻内容少讲或不讲,科学的规划整个授课计划和进程,确保专业知识目标与语言能力目标都能顺利实现,而不相互冲突。
1.2 语言能力目标
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属于中英联合培养项目学生,相当部分的同学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即赴英留学。届时他们将面对全英文的学习环境,这对于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因此,以掌握专业知识与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相结合为目标进行双语教学,帮助这些同学在国内专业课学习的时候,顺便适应英语语言环境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使用原版教材,掌握货币金融学的专用术语和语句,独特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方法,能基本听懂该课程的英语授课,读懂课本和相关英语教学资料,进而能就货币金融学的问题进行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使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与交流能力稳步提高。
2 实施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条件
2.1 学生最好具备接近四级的英语水平
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的实施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密切相关。如果学生英语基础太差,双语教学将难以进行。学生最好要具备接近四级的英语水平,才能顺利应对双语课提出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把货币金融学双语课设在了英语基础较好的中英合作班,该班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大三大四将转入英国的高校学习,因此英语基础和学习意愿都较强。
2.2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学科专业知识
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自然、流利地用英语讲述教学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习;至少具备六级英语基础,最好接近八级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广博的经济学、金融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同时,双语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能够因材施教,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传授知识的目的。
2.3 必须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
英文教材在整个双语教学活动中处在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载体,没有合适英文教材不仅造成教学的困难,也会导致学生理解吸收上的麻烦。从国内双语教学实践来看,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是双语教材建设的主要思路。我们在教材选用时,先考虑了米什金的名著《货币金融学》,该教材的英文原版是国内很多高校选用的双语教材,内容丰富,深入细致。但篇幅过长,部分章节难度偏大,对初次接触金融的非金融专业本科生来说过于“吓人”,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选用了人大社引进的莫琳·伯顿和雷·隆贝拉合著的英文教材《金融学》,该书内容涵盖货币金融的基本方面,难度适中,语言平易,是一本理想的《货币金融学》入门双语教材。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很快对此书产生了亲和感,能够读懂而且愿意自己预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值得提及的是,我们反对使用完全配有中文译文的教材,或者在使用英文版的同时另外配有中文版教材,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中对中文的严重依赖,使得双语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 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可选择的模式
在美国学者切尔丽A.罗伯茨(Cheryl A. Roberts)提出双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可选择的货币金融学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3.1 浸入型( Immersion Model)
这种模式强调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全部用外文讲课,让学生完全理解和融入授课使用语言的文化环境中。该模式对于师生外语语言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部分专业实现了这种模式的教学。
3.2 过渡型(Transitional Model)
这种模式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外文讲授为主,母语解释为辅。母语在专业课开始的学习中起到拐杖的作用,在学生外语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开始逐步地加大外语的比重,减少直至最后放弃母语的使用。这种模式是国内优秀院校多数双语专业追求的目标,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3.3 保持型(Maintenance Model)
这种模式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母语讲授为主,板书中的标题或主要结论用外文,但母语还广泛的使用。这种模式是师生外语水平都不理想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国内部分院校的双语教学仍停留在此水平上。
4 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方法体会
货币金融学双语课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多媒体的英文课件,使用英文教材。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先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的单个要素,再将其融为一个整体,分析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运行机制和总体功能。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授课要突出重点、抓住要点
重点是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包括货币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货币金融学双语教材有450多页的内容,要在几十个学时内面面俱到地完成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一定要突出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有足够的认识。重点内容要详讲、精讲,经常复习,次要内容少讲或略讲,偏僻且过难的内容不讲。总之要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通过精心制作课件的讲授,结合启发、引导和讨论教学方式,逐步深到问题的实质,最终化解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重要的难点,我们主张教师要不厌其烦,不怕艰苦,结合板书进行详细分析,不但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清楚课件上的内容,还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消化。而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有简有繁,突出重点,做到功能齐备,美观大方即可,不必刻意追求课件制作技术的复杂、精巧。否则不但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五彩斑斓,炫目多姿的课件其实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实际效果非常有限。此外,我们反对完全抛开教材,另搞一套课件。课件内容应该与教材大致对应,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
4.2 多使用英语讲解,鼓励学生使用英文
考虑到师生的英语水平,完全使用英语讲解难度太大,不宜一步到位地实施。但如果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翻译课文,又会使得双语的专业课程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符合实际而又有吸引力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科知识点进行英汉互译,而是尽量多用英语。标准就是既要让学生听懂英文,练习英文,又要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特点和弱点,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经济学中常用的词汇,以及常用的句型和语法,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金融学英文资料的能力。还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在课上提问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4.3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好课堂笔记
由于学生阅读外文教材的速度要比阅读中文教材慢得多。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对授课内容往往不一定跟得上,以后复习花费的时间就会多得多。此外,课后复习也很重要,课堂所学最终要靠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和体会才能消化。同时,我们也强调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不认真做笔记,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课后复习的效果,这一点对于双语教学也是不可忽视的。
4.4 适时配合教学视频和软件,打开学生视野
由于货币金融学不仅仅是理论课,它还是紧密联系实际的鲜活的实践课。纷繁芜杂,日新月异,高度复杂的金融现象如果仅凭嘴巴讲讲是根本无法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也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应该根据教学进度适时配合使用相应的教学视频,以加深学生印象。教学视频最好使用英文的,这样不但学习了专业也对提高听力大有帮助。另外,在讲解金融市场的时候,不妨使用有关的金融软件,比如股票、外汇、金融期货行情软件,配合实际行情予以介绍。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这样的演示一般都会好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掌握课程内容大有益处。
总之,货币金融学的“双语教学”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还需要广大同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把这门课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吴新悦.浅析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
[3] 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4] 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中国大学教育,2007,1.
[5] 胡江艳.双语教学的目标及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05,11.
[6] Cheryl A R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 Models: A Framework forUnderstanding[J].The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Summer/Fal,l 1995,(19): 369-378.
【关键词】货币金融学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4-0-02
货币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经济学(含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之一,在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实施双语教学的良好条件。《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为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给出了以下定义,“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在学校的各种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运用第二国语言。目前,在我国运用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利用英语进行除英语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目标是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本文对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总结,目前文献中尚未见关于此课程双语教学的论文,希望能对这门课的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1 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目标
1.1 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系统传授货币金融学的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像金融学家一样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并解释各种现实的金融现象,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对金融学的学习兴趣。由于在双语教学中,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时,学生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增多,利用身体语言和母语进行语言障碍的疏通成为必然,这样无疑会增加时间的消耗,而课程的总课时量是固定的,要达到大纲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的难度会大大增加。但如果仅仅使用汉语讲课,完成专业知识的讲授自然不成问题,但又背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因此,这个矛盾是双语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从根本上看,只有在优化教程中想办法,教学内容不但要体系完整,而且要详略得当,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多讲详讲,非重点内容和偏难生僻内容少讲或不讲,科学的规划整个授课计划和进程,确保专业知识目标与语言能力目标都能顺利实现,而不相互冲突。
1.2 语言能力目标
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属于中英联合培养项目学生,相当部分的同学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即赴英留学。届时他们将面对全英文的学习环境,这对于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因此,以掌握专业知识与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相结合为目标进行双语教学,帮助这些同学在国内专业课学习的时候,顺便适应英语语言环境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使用原版教材,掌握货币金融学的专用术语和语句,独特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方法,能基本听懂该课程的英语授课,读懂课本和相关英语教学资料,进而能就货币金融学的问题进行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使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与交流能力稳步提高。
2 实施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条件
2.1 学生最好具备接近四级的英语水平
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的实施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密切相关。如果学生英语基础太差,双语教学将难以进行。学生最好要具备接近四级的英语水平,才能顺利应对双语课提出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把货币金融学双语课设在了英语基础较好的中英合作班,该班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大三大四将转入英国的高校学习,因此英语基础和学习意愿都较强。
2.2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学科专业知识
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自然、流利地用英语讲述教学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习;至少具备六级英语基础,最好接近八级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广博的经济学、金融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同时,双语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能够因材施教,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传授知识的目的。
2.3 必须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
英文教材在整个双语教学活动中处在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载体,没有合适英文教材不仅造成教学的困难,也会导致学生理解吸收上的麻烦。从国内双语教学实践来看,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是双语教材建设的主要思路。我们在教材选用时,先考虑了米什金的名著《货币金融学》,该教材的英文原版是国内很多高校选用的双语教材,内容丰富,深入细致。但篇幅过长,部分章节难度偏大,对初次接触金融的非金融专业本科生来说过于“吓人”,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选用了人大社引进的莫琳·伯顿和雷·隆贝拉合著的英文教材《金融学》,该书内容涵盖货币金融的基本方面,难度适中,语言平易,是一本理想的《货币金融学》入门双语教材。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很快对此书产生了亲和感,能够读懂而且愿意自己预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值得提及的是,我们反对使用完全配有中文译文的教材,或者在使用英文版的同时另外配有中文版教材,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中对中文的严重依赖,使得双语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 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可选择的模式
在美国学者切尔丽A.罗伯茨(Cheryl A. Roberts)提出双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可选择的货币金融学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3.1 浸入型( Immersion Model)
这种模式强调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全部用外文讲课,让学生完全理解和融入授课使用语言的文化环境中。该模式对于师生外语语言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部分专业实现了这种模式的教学。
3.2 过渡型(Transitional Model)
这种模式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外文讲授为主,母语解释为辅。母语在专业课开始的学习中起到拐杖的作用,在学生外语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开始逐步地加大外语的比重,减少直至最后放弃母语的使用。这种模式是国内优秀院校多数双语专业追求的目标,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3.3 保持型(Maintenance Model)
这种模式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母语讲授为主,板书中的标题或主要结论用外文,但母语还广泛的使用。这种模式是师生外语水平都不理想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国内部分院校的双语教学仍停留在此水平上。
4 货币金融学双语教学方法体会
货币金融学双语课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多媒体的英文课件,使用英文教材。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先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的单个要素,再将其融为一个整体,分析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运行机制和总体功能。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授课要突出重点、抓住要点
重点是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包括货币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货币金融学双语教材有450多页的内容,要在几十个学时内面面俱到地完成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一定要突出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有足够的认识。重点内容要详讲、精讲,经常复习,次要内容少讲或略讲,偏僻且过难的内容不讲。总之要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通过精心制作课件的讲授,结合启发、引导和讨论教学方式,逐步深到问题的实质,最终化解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重要的难点,我们主张教师要不厌其烦,不怕艰苦,结合板书进行详细分析,不但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清楚课件上的内容,还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消化。而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有简有繁,突出重点,做到功能齐备,美观大方即可,不必刻意追求课件制作技术的复杂、精巧。否则不但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五彩斑斓,炫目多姿的课件其实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实际效果非常有限。此外,我们反对完全抛开教材,另搞一套课件。课件内容应该与教材大致对应,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
4.2 多使用英语讲解,鼓励学生使用英文
考虑到师生的英语水平,完全使用英语讲解难度太大,不宜一步到位地实施。但如果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翻译课文,又会使得双语的专业课程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符合实际而又有吸引力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科知识点进行英汉互译,而是尽量多用英语。标准就是既要让学生听懂英文,练习英文,又要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特点和弱点,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经济学中常用的词汇,以及常用的句型和语法,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金融学英文资料的能力。还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在课上提问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4.3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好课堂笔记
由于学生阅读外文教材的速度要比阅读中文教材慢得多。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对授课内容往往不一定跟得上,以后复习花费的时间就会多得多。此外,课后复习也很重要,课堂所学最终要靠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和体会才能消化。同时,我们也强调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不认真做笔记,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课后复习的效果,这一点对于双语教学也是不可忽视的。
4.4 适时配合教学视频和软件,打开学生视野
由于货币金融学不仅仅是理论课,它还是紧密联系实际的鲜活的实践课。纷繁芜杂,日新月异,高度复杂的金融现象如果仅凭嘴巴讲讲是根本无法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也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应该根据教学进度适时配合使用相应的教学视频,以加深学生印象。教学视频最好使用英文的,这样不但学习了专业也对提高听力大有帮助。另外,在讲解金融市场的时候,不妨使用有关的金融软件,比如股票、外汇、金融期货行情软件,配合实际行情予以介绍。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这样的演示一般都会好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掌握课程内容大有益处。
总之,货币金融学的“双语教学”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还需要广大同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把这门课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吴新悦.浅析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
[3] 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4] 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中国大学教育,2007,1.
[5] 胡江艳.双语教学的目标及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05,11.
[6] Cheryl A R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 Models: A Framework forUnderstanding[J].The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Summer/Fal,l 1995,(19): 36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