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西顺:课堂“听话道德”阻碍主体德育及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
李西顺在《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实践中,课堂“听话道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具有的依从性、从众性和私民性特征,构成当前实施主体德育及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障碍之一。
在课堂情境下,“听话道德”首先表现为“依从性道德”,主要表征为课堂“失语”现象。教师明显的权威角色和话语霸权使学生只能“依从”,并被“遵守课堂纪律”的“道德”标签误导和强化。从众性特征易形成学生“课堂一套,课外另一套”的双面人格,并造成德育成功假象,只堵不疏的课堂德育往往掩饰许多暗藏的负性抵触情绪,掩饰德育成功假象背后的实质性失败,强化了德育的低效性。同时,“听话道德”这种课堂生存状态下,课堂社会不是一个共同参与的“共在”的“公民社会”,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私民社会”。“听话道德”充当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私民”,容易导致集体的制度冷漠,有悖于整个社会(而非仅指课堂师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有悖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宗旨。
李亚娟:学校德育改革应正视信息社会现实
李亚娟在《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在信息社会,学校德育面临许多困惑:道德教育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之间的矛盾;学校道德教育似乎要循反道德、反教育的原则进行;道德教育原则与实际行为之间的距离,好的道德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选择某种行为;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使价值观的抉择与推行成为一件困难的事;在实际中难以确立道德教育的目标;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性的思考,可以认为:学校德育现在需要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进行追问;对“道德是否可教”转变为对“谁的道德”的追问,道德阶级性问题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要正视信息社会现实,改造学校德育的观念,直面各种冲突,正确认识并把握道德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同时认识到价值冲突的正向作用;学校德育需要在全面认识各种变化的前提下,秉持“全面学习观”,不能仅仅把教育和学习聚焦于“构筑世界”,更应该关注“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
胡金木:德育需要回归生活
胡金木在《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旨在超越“唯知识化”“泛政治化”“去生活化”的德育,引导个人过有道德的生活。虽然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共识,但人们对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还不甚清晰。人们对生活德育倡导什么与否定什么,尚存在诸多误识。若不能澄清生活德育的价值主张,无论是对生活德育的批评,还是对生活德育的附和,都只能是一种基于误识的判断。
为此,首先需要在学理上澄清生活德育不否定理性,否定的只是唯知性;不否定政治,否定的只是意识形态化;不否定学校教育,否定的只是脱离于生活的教育;不否定价值引导,否定的只是单向授受。其次,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实践在价值导向上,要逐渐摆脱泛政治化,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表现形态上,要从知识化的学科课程到关注情感体验的综合活动课;在资源选取上,要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事件。无论是学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证明德育需要回归生活,回归真实的日常生活,同时立足现实生活,在引导中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提升。
李西顺在《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实践中,课堂“听话道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具有的依从性、从众性和私民性特征,构成当前实施主体德育及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障碍之一。
在课堂情境下,“听话道德”首先表现为“依从性道德”,主要表征为课堂“失语”现象。教师明显的权威角色和话语霸权使学生只能“依从”,并被“遵守课堂纪律”的“道德”标签误导和强化。从众性特征易形成学生“课堂一套,课外另一套”的双面人格,并造成德育成功假象,只堵不疏的课堂德育往往掩饰许多暗藏的负性抵触情绪,掩饰德育成功假象背后的实质性失败,强化了德育的低效性。同时,“听话道德”这种课堂生存状态下,课堂社会不是一个共同参与的“共在”的“公民社会”,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私民社会”。“听话道德”充当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私民”,容易导致集体的制度冷漠,有悖于整个社会(而非仅指课堂师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有悖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宗旨。
李亚娟:学校德育改革应正视信息社会现实
李亚娟在《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在信息社会,学校德育面临许多困惑:道德教育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之间的矛盾;学校道德教育似乎要循反道德、反教育的原则进行;道德教育原则与实际行为之间的距离,好的道德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选择某种行为;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使价值观的抉择与推行成为一件困难的事;在实际中难以确立道德教育的目标;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性的思考,可以认为:学校德育现在需要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进行追问;对“道德是否可教”转变为对“谁的道德”的追问,道德阶级性问题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要正视信息社会现实,改造学校德育的观念,直面各种冲突,正确认识并把握道德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同时认识到价值冲突的正向作用;学校德育需要在全面认识各种变化的前提下,秉持“全面学习观”,不能仅仅把教育和学习聚焦于“构筑世界”,更应该关注“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
胡金木:德育需要回归生活
胡金木在《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旨在超越“唯知识化”“泛政治化”“去生活化”的德育,引导个人过有道德的生活。虽然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共识,但人们对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还不甚清晰。人们对生活德育倡导什么与否定什么,尚存在诸多误识。若不能澄清生活德育的价值主张,无论是对生活德育的批评,还是对生活德育的附和,都只能是一种基于误识的判断。
为此,首先需要在学理上澄清生活德育不否定理性,否定的只是唯知性;不否定政治,否定的只是意识形态化;不否定学校教育,否定的只是脱离于生活的教育;不否定价值引导,否定的只是单向授受。其次,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实践在价值导向上,要逐渐摆脱泛政治化,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表现形态上,要从知识化的学科课程到关注情感体验的综合活动课;在资源选取上,要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事件。无论是学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证明德育需要回归生活,回归真实的日常生活,同时立足现实生活,在引导中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