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ywhere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及分藏海峡两岸的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吸引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侯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这幅画,一半在台北一半在杭州,生生分离,已经60余年。回头看,这幅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离奇。
  
  黄公望其人
  我们知道的黄公望,本是江苏常熟人,叫陆坚。南宋末年,在北方蒙古铁骑南侵的隆隆声中,陆坚来到温州过继给黄家。黄家老翁已经90多岁了,见向他走来的小男孩聪明伶俐,喜出望外。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陆坚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
  南宋亡,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元朝统治者马上得天下,靠的是武力而非文化,因而格外轻视文人。元朝90多年,前36年是废除科举制度的。对于黄公望来说,读书做官这条路彻底封死了。直到中年,他才得到徐琰的赏识,在浙西廉访司当书吏。后来上京到都察院,仍做书吏,经办田粮杂务。不料,他的上司张闾是个贪官,就在元朝恢复科举那年,张闾案发,46岁的黄公望受牵连入狱。出狱后的黄公望心灰意冷,他开始“隐身”,四处漂泊,“卖卜为生”,算命测字看风水。一程一程地走过去,每一个来他这里求问的人,都充满了亡国的焦虑、忧愁和危机,而他自己,也是一程一程地煎熬。李日华《六砚斋笔记》说,“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郏伦逵《虞山画志》说,他“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水中,桥下殆满。”
  这样的苦闷中,黄公望与张伯雨相识。张伯雨比黄公望小14岁,是杭州本地人,有名的才子,初入京时,人人惊异他风采凝峻。两人一起云游山水,探讨风水要略;一起渔樵闲话,排遣心中郁闷之情。如今,黄公望留在人世间有年代可考的画作只有7幅,全是70岁以后的作品,其中第一幅,就是70岁那年为张伯雨画的《仙山图》。.
  1347年,黄公望老了,78岁了,当他再次踏足富春江时,不禁逸兴思发。于是黄公望便在南楼铺开纸卷,着手作《富春山居图》。开始时,他并未刻意去画,只在闲暇时,兴之所至,随意画上几笔。因经常云游在外,三四年过去了还没画好。后来,他特地将画卷放进随身的行李中,早晚有空就接着画,终于在82岁那年完成此画。
  此时,黄公望的画已经名闻天下,师兄无用师唯恐别人来巧取豪夺,要黄公望在卷末写明是给他的。82岁的黄公望,好像心有灵犀一样,知道这个画卷将来在人世间的遭遇,兴笔题道:画了三四年不容易啊,希望识者好好保存。
  《富春山居图》画好了,交到了无用师手上,4年后,黄公望去世。
  
  绝代“画中兰亭”
  100多年过去了,无用师早巳去另一个世界陪伴黄公望,但《富春山居图》留在了人间。
  这一天,画卷到了一个人手上,他就是明代画家沈周。62岁的沈周,流连画间出不来了。他反复欣赏,摩掌赞叹,在画卷上题跋,题了又题,又想,让画友也来题跋如何?哪知这一念竟惹出了事端。
  当沈周将画卷交给一朋友时,朋友的儿子见利忘义,偷偷将画卷卖掉了。这一来,沈周失魂落魄,但后悔已晚。一个偶然,沈周在古董铺又见此画,他仿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待确认之后,兴奋异常,赶紧回家筹钱。但终因价钱过高无力而返。画卷被苏州樊舜举以重金获得,回头还请沈周题了几句。
  又过去100多年,《富春山居图》在谈志伊、周台幕、安绍芳等人手里流转,终于到了一个大站——明末画家董其昌。
  《富春山居图》在人世流传到此时,由于沈周、董其昌的极度推崇,它已变成了人间宝物。不管懂不懂艺术的人,都知道得到这幅画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董其昌晚年,将《富春山居图》以高价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吴之矩的三儿子叫吴洪裕,酷爱收藏到了不愿做官的地步。吴之矩临死前,将《富春山居图》传给了这个儿子。
  吴洪裕花巨资为《富春山居图》造了一个楼,唤作“云起楼”。楼中藏图的那间屋子当然就是“富春轩”了,特意临水以防火灾。从此,名书名画名玉名铜,都来拱一富春图。这里,成了吴洪裕的天堂。
  吴洪裕临死前,实在放不下《富春山居图》。吴洪裕好友邹之麟曾将此图比作“画中兰亭”,吴洪裕也许是想到唐太宗将《兰亭序》带入陵寝陪葬,经过千思万虑,他作出一个令家人惊讶不已的决定:要此画为他火殉。
  吴洪裕奄奄一息的时刻到了,他指意侄儿取来《富春山居图》。火点起来了,画被颤抖着投入火苗中,吴洪裕带着满足的笑容渐行渐远。说时迟那时快,他侄儿以极快的速度偷偷捞出此画,往火中投进另一幅画,偷梁换柱。
  经此劫难的《富春山居图》,起首一段已烧去,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并断成一大一小两段。从此,小段被称作《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大段保留了原画主体部分,被称作《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650多年前,《富春山居图》诞生;350多年前,该图一分为二。
  
  一画两岸相隔
  时代变迁,几经辗转,《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在清宫里静静安放了187年。直到1933年,日军攻占了山海关。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自此之后的15年中,《富春山居图》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历尽艰辛坎坷,行程数万公里,由北京经南京辗转运抵四川、贵州,至抗战结束后,陆续运回南京。又于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
  那么,它的小段《剩山图》,是怎么来到浙江博物馆的?
  吴家后人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1669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战火硝烟中,长期湮没无闻。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后的1938年。
  认出它的是上海收藏名家吴湖帆。
  1938年秋,吴湖帆卧病于上海家中。一天,汲古阁老板曹友卿前来看望他,随身带了刚购买到的一张破旧的《剩山图》请他鉴赏。吴湖帆这一看不得了,只见画面雄放秀逸,山峦苍茫,神韵非凡。画上无款,仅书“山居图卷”四字。吴湖帆捧画赏识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不由得脱口而出:“乱世出奇迹,真没想到三百年后又能见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宝。”曹友卿一听,知是至宝,不肯转手了。几番交涉,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古铜器,将这个残卷换了下来:说来稀奇,吴湖帆近一个月的大病,就此霍然痊愈了。
  吴湖帆发现,换下的只是残卷中的残卷,题跋也没有了。后来,由曹友卿再向原卖主寻索,终于在废纸篓中找到,恢复了原貌。自此,《剩山图》归入吴湖帆的“梅景书屋”,他自称“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解放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浙江博物馆供职。当他得知《剩山图》在吴湖帆手上后,内心颇为不安。他也是从战乱中过来的人,他觉得,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一旦天灾人祸,以个人之力极难保存,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
  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想将此图收归浙博。吴湖帆好不容易得到如此宝物,决无意转让。沙孟海并不放弃,仍不断来往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最后,吴湖帆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落户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摘自《深圳商报》2010.3.16)B③
其他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理解和掌握都很困难。基于此,在教学中帮n助他们学会提炼并运用关键词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本学科的
说来你也许不会相信,在一个地处偏僻的山村,古代“状元”、“榜眼”、“进士”辈出,近代又博士、硕士和大中专生连生!这绝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个村就是江西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这是《三字经》中关于“六艺”的一段。“古六艺”今天的状态是什么?“六艺
目前,基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凸显;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比重加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活动的预算管理更加关注.本次调研范围为本市范围
会议
中国地方志协会第三届会长办公会纪要中国地方志协会于1997年10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会长办公会。副会长孔令士、朱文尧、冼光位、贺巍(常务)、高德、郦家驹、魏桥、秘书长霍力进出席了会
文化治病,聊以养生,古今中外并不鲜 见。瑞典乌米欧大学社会医学系教授柏格 兰指出,虽然吸烟、喝酒、性生活、教育和运 动等因素也会影响一个人寿命长短,但是 否参加各种文化
不要再去相信什么壮阳药了,其实“性福”是可以吃出来的。当今社会衡量好男人的标准似乎又增加了一条,那就是能不能给爱人“性福”。于是很多不自信的男人们都纷纷去寻找让自
思维导图的出现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发散式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n力,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因此备受现代教育行业的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与99Tcm-MDP骨显像对肿瘤骨转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n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搜集1
我国医疗卫生单位既要发挥社会公益性职能,又要通过积极提供医疗服务,取得医疗服务收入,来满足运转并实现发展的需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疗市场的放开,医疗卫生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