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姨娘为什么总是气急败坏?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iaoyonghe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春的人生痛点,基本上都与她那个不省事的娘有关。那次,赵姨娘跟小丫鬟芳官等人打了一架,探春忍不住问:“你看周姨娘,怎不见人欺她,也不见她寻人去?”
   周姨娘是贾政另外一个小老婆,跟赵姨娘身份相同,最有可比性。她在书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有人就问,是不是贾政特别喜欢赵姨娘,我现在想未必,也许是周姨娘不爱给自己加戏,就算作者想写她,也写不出亮点来。
   赵姨娘就不同了,成天气急敗坏,觉得全世界都在欺负她,因此成了全书第一号丑角,致力于给别人添堵的同时自找不痛快。
   那么她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就那么容易被冒犯?
   窃以为,赵姨娘其实很有代表性,她是那种明明很弱小,却自以为强大的人。
   强大的人不容易被冒犯,比如探春,她知道自己该干嘛,不会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放在眼里。赵姨娘认为自己被小丫鬟们欺负了,探春说:“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玩意儿,喜欢呢,和她玩玩笑笑;不喜欢,不理她就是了。她不好了,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可恕就恕;不恕时,也只该叫管家媳妇们,说给她去责罚。何苦自不尊重,大吆小喝,也失了体统。”
   像探春这种人,只要你别做得太过分,她都不会太计较。一方面是她忙着呢,另一方面,在她眼中许多人与事都微如草芥,不必为之伤了自己的体面。有个词叫“投鼠忌器”,对于强者来说,那些小伤害就是老鼠,自己的脸面是玉瓶,不能为了打老鼠搭上玉瓶。
   弱小而自知者,像周姨娘,也不容易被冒犯。他们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个差不多就能过得去,说起来好像窝囊了点,但他们起码是自洽的,活得很环保。
   最爱跟别人过不去也跟自己过不去的,是赵姨娘这样明明很弱小但自以为很强大的人。比如说她和芳官她们打的这一架,缘起很简单,蕊官送了芳官一包蔷薇硝,被赵姨娘的儿子贾环看到了,就想讨一点送给相好——丫鬟彩云。芳官因为是蕊官所赠,舍不得给贾环,去找自己的蔷薇硝,没找到,包了一包茉莉粉给他。
   贾环高高兴兴地拿回去,交给彩云,彩云一看笑了,说她们哄你呢,这不是蔷薇硝,这是茉莉粉。贾环倒未怎样,赵姨娘生起气来,说,谁让你去要了,怎么怨她们耍你!
   芳官是为了耍贾环吗?并不是,不过是珍重蕊官待她的情意而已。但是弱小者的不安全感,让他们的防御等级特别高,在识别恶意这件事上敏感过度。
   识别出来,就不能不作为,赵姨娘说:“依我,拿了去照脸摔给她去。趁着这会子,撞尸的撞尸去了,挺床的便挺床,吵一出子,大家别心净,也算是报仇。莫不是两个月之后,还找出这个碴儿来问你不成?”
   “撞尸”指的是贾母和王夫人等人,她们为一位老太妃送灵,一时半会不得回来。“挺床”指的是王熙凤,她正卧病在床。赵姨娘算计得非常好,要趁这三不管的时候把仇给报了。
   赵姨娘是不是太猛了?与其说她火爆,不如说她弱小,她自我修复能力极差,没有什么更有价值的事能够将这件事覆盖,更担心若不还击会被人永远欺负下去。她的用力过猛,是诞生于弱里的一种虚假的强。
   就这么着,赵姨娘气势汹汹地去了,然后丢人现眼地回来了。这一场闹剧,把探春气个半死的同时,让赵姨娘的形象更加凸显了。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我也对自己做了两个告诫。
   一是对于这种明明很弱小但自以为很强大的人要敬而远之。他们很敏感,会为了一句调侃,或是某些细微的善意没有得到回应,而久久不能平静,然后化身为人肉炸弹,要跟你来个玉石俱损,可能你被狂轰滥炸一顿之后,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二是警惕自己那些明明是弱小但以为是强大的时刻。比如说争论时一定要说最后一句话。好像是一定要打败对手,一定要赢,但输赢岂是由谁说最后一句话定的?这种舌尖上的输赢哪有那么重要?你所以非要抓住这些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是因为你站得不够稳,一点儿小动静,就能让你晃晃悠悠。
   我不是说,我们就把自己定位成探春或是周姨娘,而是,要容忍自己的弱,也知道自己的强,跟自己和平共处。别像赵姨娘这样,把弱当成强,觉得所有人都跟自己过不去,要跟人家叫板,不然就咽不下这口气。其实,气急败坏的那一刻,就已经是输了。
   易茗荐自《文汇报》2020年4月25日
其他文献
李白、苏轼、袁枚、李渔、张岱等许多文人墨客都钟情于蟹,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和精彩美妙的逸闻趣事。鲁迅亦不例外,他品蟹写蟹,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每当秋高气爽、菊黄蟹肥时节,鲁迅总会选购肉质鲜嫩的螃蟹,邀约亲友一起细细品尝。《鲁迅日记》中不乏吃蟹的记录,以1932年10月为例,就曾3次出现买蟹、吃蟹、送蟹的记述。其中,10月15日“晚邀三弟全家来寓食蟹并夜饭”,10月23日“三弟及蕴如携婴
期刊
以前大学文学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旧时宫女和外面的书生通信,是用一种很原始的方法:书生在水的上游,在柿树叶子上写好东西,把叶子放入水中,让叶子随水漂到下游,而宫女则等在水的下游,等待这片叶子,宫女看完书信,把回信写在叶子上,书生又赶往另一个下游去等待回信。   当时女生听了无不一脸陶醉样,感觉很浪漫,有一种默契,有一种心照不宣,有可以等待的心情,还有不一定能得到回音的失落与期盼,一切都那么不可捉摸
期刊
梁实秋说:“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古今中外的人怎么骂人?我们不是神不可能亲见,但是可以到文学作品里一窥究竟。比如《金瓶梅》里主子骂丫鬟“小蹄子”“娼妇”,《水浒传》里鲁达骂郑屠“腌臜泼才”,《阿Q正传》里阿Q在心里骂假洋鬼子“妈妈的”,似乎都不怎么高明,犯了梁先生总结的“出言典雅”的大忌。不过《唐语林》记载一事,倒是深合“出言典雅”之训。礼部侍郎李纾下朝回家,几位住
期刊
在我二十多年编辑生涯中,遇到最“牛”的作者,无疑是张中行先生。为何这样说?每次来稿,他都会在稿纸上端空白处注明“请勿改动”。哪个作者拥有如此的自信和底气?他有“牛”的资本。但这个“牛”不是狂狷,不是乖戾,相反,是一种学者的严谨和责任,透着一种文化的馨香和可爱。行公归于道山已十余年了,“请勿改动”的故事,却清晰如昨,成为我编辑生涯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1998年初,我从一所高校调到省报做副刊编辑
期刊
春节前夕,安徽保姆照例回乡过年。不承想,她当天走,岳母就住院了。医院规定90岁以上老人一定要有人陪护,而医院里一对一的护工都回乡了,于是家人轮流上场了。   恰在此时,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人们响应国家号召,减少外出,马路上罕见人影。但去医院陪夜,是责无旁贷的,这样从住处到医院,两点一线构成了我每天的行踪。每天进医院大门要测体温,进病房大楼再次测温,到了护士台还得登记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也一概不能漏。
期刊
疯牛弹琴  陈仓   俞伯牙去草堂弹琴,进门一看,一头公牛居然砰砰砰地用嘴弹琴。俞伯牙惊骇,转身逃跑,在大门口与钟子期相撞。子期问伯牙,仁兄今日为何如此惊慌?慌慌张张,失急慌忙的,有什么急事吗?伯牙气喘吁吁地说,昨天,我对牛弹琴,牛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今天,牛对我弹琴,牛眼圆睁,异常凶悍,十分怪异。我猜想,这牛不是得了疯牛病,便是气疯了,急疯了,饿疯了;千万不敢招惹,万万不可冲撞,否则,有性命之
期刊
老虎酷爱书法,楷、行、篆、隶、草各体皆练,或许是天生缺少艺术那根筋,或许是练字方法不对,写了十多年,其书法了无长进,构思平庸,运笔毫无创意,字气呆滞。他想加入野生动物书法家协会,材料报送了八九次,每次都在初审环节被打了下来。   老虎在书法上不行,在职场上却混得如鱼得水。它一会儿吹捧兔子处长勇于斗争,一会儿夸奖野猫总监聪明绝顶。咬到野猪、羚羊,它必送给直接领导一份,而且一定是味道最鲜美的。通过数
期刊
“别和社会上的那些人混在一起”,“不要让那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进来”,“不要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沾染”,“唉,社会风气太成问题”……相信不少人都说过或听过这样的话。这些话里有着一个共同词汇——“社会”。说话者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单位或群体洁身自好,另一方面毫不掩饰地充满对社会的嫌恶、恐惧、无奈和鄙视。可见,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社会就是一个臭不可闻的垃圾堆、一个充满危险的传染源。  
期刊
“控评”,一个原本只存在于粉丝群体的词,指代为了某明星的网络风评,粉丝们在各社交媒体上抢占热评位置,以覆盖、压制不同的声音。激烈时,甚至容不下一星半点的不同意见。   现在,这股风气隐隐渗透到了影视作品评价范畴。常被夹在“闭眼夸”与“跟风黑”、夹在“反手一星”与“报复性五星”之间的社交平台豆瓣,其失准的概率已越来越高。原本能为许多文艺爱好者提供大众意见的豆瓣评分,也逐渐成为了“真实声音”的稀缺地
期刊
住在上海的小区就是这样,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有时候门对门住了十几年,也不知道对方是干嘛的,顶多有点脸熟,电梯里遇到,大家点点头。到了疫情期间,你看我像病毒,我看你像病毒,彼此戴着口罩,更显得客客气气。   到了二月初的时候,小区安静得不能再安静。唯一的声响,是楼道里偶然传来小孩子打球发出的声音,咚——咚——咚,隔了很久,又咚了一下,衬托得整个小区更寂寥。没有人敢出门。几片落叶追逐着落叶,在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