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肾综合征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数约占整个世界的90%.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并生产分别以沙鼠肾细胞、地鼠肾细胞和乳鼠脑为基质的出血热单价疫苗,在1996年开始生产双价出血热灭活疫苗.为进一步降低疫苗接种的副反应、简化免疫程序,在双价灭活疫苗的基础上,研制并生产了双价出血热纯化疫苗,另外也开展了对减毒活疫苗、DNA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机 构】
: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10005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10005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综合征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数约占整个世界的90%.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并生产分别以沙鼠肾细胞、地鼠肾细胞和乳鼠脑为基质的出血热单价疫苗,在1996年开始生产双价出血热灭活疫苗.为进一步降低疫苗接种的副反应、简化免疫程序,在双价灭活疫苗的基础上,研制并生产了双价出血热纯化疫苗,另外也开展了对减毒活疫苗、DNA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及其功能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中pDC2数量的变化以及其产生α干扰素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同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肝炎患者外周血pDC2的百分数(0.096±0.086)较正常人(0.304±0.093)明显降低,两者
目的 追踪观察HIV-1新发感染者体内CRF07_BC重组毒株膜蛋白基因的变异性.方法 从HIV-1感染者血浆中提取总RNA,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获得HIV-1 gp120全长及C2-C5区段基因.纯化后装入T载体,转化至Top10大肠埃希菌内增殖,通过蓝白斑筛选获得阳性克隆,运用PCR方法进行鉴定,最后对所获得的目的克隆测序.结果从两个感染者血浆样品中获得感染后半年到2年半间多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预装有耦联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琼脂糖微量离心柱分离AFP-L3,采用双抗体夹心、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和AFP-L3,并计算AFP-L3值,以AFP>20 μg/L,AFP-L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结果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AFP-L3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肝病患者,P值均<0.001,肝癌患者以AFP、AFP-L3
目的 建立一种HBV cccDNA定量检测方法,并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的cccDNA.方法 分析A-G亚型HBV DNA序列,根据其结构特点,于DNA缺口两侧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并摸索该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以期实现不同亚型HBV cccDNA的特异性扩增.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检测.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用102~1010拷贝/ml的标准质粒检测方法的
目的 了解中国有偿献血人群中的HIV高度暴露血清学指标持续阴性者(highlyexposed but persistently seronegative,HEPS)流行病学和HLA分型情况.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有偿献血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追踪、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利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PCR-SSP)进行HLA分型.结果流行病学
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了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泛噬性,即不仅存在于肝组织中,病毒还可侵袭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已有报道肝炎患者的心肌、肾脏、胰腺、精细胞、前列腺、唾液腺、肝内胆管细胞、骨髓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1 概述 干扰素-β(ineterferon beta, IFN-β)在历史上又称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Fibroblast interferon,Fi-IFN,F-IFN);Ⅰ型干扰素(Type-1 interferon;)pH2-稳定干扰素(pH2-stable interferon);R1-GI因子等。
干扰素诱生剂是一种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和释放的物质.其种类很多:包括促细胞分裂剂、脂多糖和人工合成的多聚体,如poly I:C和poly A:U(聚腺苷酸-聚尿苷酸)和磷酸多糖;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都被证明可以诱生干扰素,还有许多低分子物质如Tirolone等.在1986年重组人干扰素被美国FDA批准投放市场以前,干扰素诱生剂曾经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最多的是聚肌胞(poly I:C).但由于毒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