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不为人知的世界旅行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_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躲避追捕逃出北京城,自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保救大清皇帝公司”
  1899年4月中旬,康有为一行到达加拿大域多利(今维多利亚)。故国已远,流离有日,但码头上只有一名当地华人前来迎接等候,康有为不禁大失所望。
  逃出中国后,康有为本想到英国避难,但英政府却不想招惹他这个是非之人。无奈之下,康有为转而求助于日本。可刚在日本住了半年,支持中国维新的大隗重信内阁又倒台了。新上任的山县内阁认为康有为在日非但无用,反而会妨碍对华外交,不久便对他下了逐客令。带着不多的门人弟子,康有为经过了半年的颠沛流离和20天的海上漂流,已岌岌如丧家之犬。
  可没想到,这名迎候的华侨一通电话,一下子招来数百华人。原来,当地华人组织早知道康有为要来加拿大,但由于通讯不便,不知道船具体哪天到港。为了不错过迎接康圣人,他们专门派了一人在港口死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华侨,前呼后拥地把康有为迎到中华会馆。此时,会馆中已聚集了上千人。
  流离多日后在几千里外的加拿大受到同胞如此礼遇,康有为的激动之情难于言表。在《游域多利、温哥华二埠记》中他描述道:(华侨)咸言沦落海外、不能齿列国之齐民,西望宗国,睊睊忧悲。故闻维新而蹈跃大喜,闻政变而忧愤交作,闻吾被逮而忧念惴惴……咸虑无国可归,无家可归,其情至可悲也。
  漂泊海外的华人身处异乡,因为祖国衰微而受尽了洋人的歧视。他们是最希望祖国变法自强的华人群体,对于康有为也就愈加热情。康有为抓住这个大好机会,刚刚登上加拿大的领土,就开始宣传自己变法维新的思想。从文献记载中看,不得不承认康有为是一位极具魅力的演说家。他先是说到光绪皇帝被困瀛台的窘境:“(皇上)所(索)鸡粥而不得,珍妃冬月单衣。”华侨们听后都唏嘘流泪。说到西太后迫害变法时,他说:“三十年来之积弱,我四百兆同胞兄弟之涂炭,皆由西后一人不愿变法之故。”华侨们听后无不切齿痛恨。而说到未来前途时,他说:“外之合海外五百萬人为一人,内之合四万万人为一人,其孰能凌之?”华侨们又感到无比振奋。
  在当时,即便是漂泊海外、见识过西方民主政治的华侨,也摆脱不了忠君的思想。他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皇帝的中国。而康有为正迎合了这一思想。保华侨先要保中国,保中国一定要救皇上。康有为把远在海外的华侨与瀛台中受困的光绪皇帝,紧紧联系起来。
  演说最后,康有为起立高呼:“愿齐心发愤救中国否?愿者拍手。”与会数千人无不应声鼓掌。他又问:“大众愿齐心发奋,救我皇上否?”听众中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会场上的气氛被推至顶点。面对这热血沸腾、万众一心的场面,就连在场的外国人也忍不住鼓起掌来。
  在加拿大,康有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追捧。此时,他感到应该建立一个组织把华侨们团结起来。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联合加拿大华侨领袖李福基、冯秀石等人,携手创立了“保皇会”。
  康有为之女康同璧后来回忆,“保皇会”的定名颇费周折。起初他们想为这个组织取名为保商会,因“华侨十九皆商,保商即保侨”。但有人说:“保皇乃可保国。”于是定名为“保皇会”。而保皇会的全称令人忍俊不禁——“保救大清皇帝公司”。
  既然叫“公司”,就说明它不单是一个政治组织,还是一个经济组织。在“保皇会条例”中明文规定,凡入会者须缴会费2元,做宣传、通讯、办报之资,并集资开矿、兴办工商。
  随后,康有为派遣门人弟子分赴美国、墨西哥、南美洲、澳洲、东南亚,甚至南非,共建立总会11个、分会103个,会员多达百万之巨。保皇会总局设在香港、澳门,康有为任正总会长,梁启超、徐勤任副总会长。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保皇会。海外华人们参与保皇会的热情颇为高涨。
  对当时的海外中国人来说,康有为的承诺有极大的吸引力。许多经商成功的华人富商一方面基于爱国心,一方面也基于渴望成为开国元勋的投机心理,往往对康有为一掷千金。而那些靠卖苦力艰难度日的劳工华侨,也希望能通过投资康有为的“保皇公司”获得红利。1903年,康有为又发起成立了名为中国商务公司的股份制公司,总局设在香港,在广州、上海、横滨、旧金山都设有分局,并先后开办了十余家企业。不过,康有为本人并没有投入到具体的商务操作中,而是漂洋海上,开始了他绕地球3周的环球之旅。
  16年绕地球3周
  1913年12月,当康有为结束了16年的海外生涯回国时,曾请好友吴昌硕刻了一枚印章,上书“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这枚印章生动地反映了康有为十几年间周游世界的经历。
  戊戌变法时,康有为虽然主张学习西方,但他从未出过国,也不懂洋文,对西方的认识全都从国人的翻译作品中来,不免存在诸多误读和想象。流亡海外,正好为康有为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观察世界的机会。
  在16年间,康有为曾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经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后到过英、法、意、日、美、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印度、越南、缅甸、巴西、埃及等4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许多国家他都多次出入。在当时,没有哪个中国人能像康有为这样足迹遍布全球。
  1908年6月22日(阴历五月二十四)半夜11时,康有为在女儿康同璧的陪同下登上了北冰洋那岌岛。夜半时分,太阳本已呈下沉之势,但忽又重升。见到这样的奇景,康老夫子写下了《携同璧游挪威北冰洋那岌岛颠,夜半观日将下没而忽升》一诗,并在序中记下了所见奇景。“时五月二十四日,夜半十一时,泊舟登山,十二时至顶,如日正午。顶有亭,饮三边酒,视日稍低如暮,旋即上升,实不夜也,光景奇绝。”
  通过这段序言,曾赴北极考察的极地专家高登义教授相信,康有为是第一个探险北极的中国人。“康有为到北极看到的午夜太阳如正午的现象,就是极地特有的极昼现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描述出来的。”   高登义告诉记者,康有为到过的那岌岛位于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中。斯瓦尔巴德群岛位于北纬74度至81度间,在北极圄内。诗中,康有为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仰观诸天阅劫余,壮观山海荡目眦”的句子,并在诗中怆然兴叹:“寄此怀抱何区区”。
  康有为周游世界当然不是旅游观光。他在《欧洲十一国游记序》中把自己比作“耐苦不死之神农”,游历世界是为了“遍尝百草”,寻找能够医治中国的“神方大药”。康有为所到之处,特别关注当地的政治制度、国计民生和风俗文化,并细心地把所见、所闻、所思详细记录下来。这些游记,至今读来仍使人感到兴味盎然。
  1904年6月,康有为来到英国伦敦。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伦敦了。1899年5月,他曾经到伦敦游说,希望能得到英国的支持,推翻慈禧太后政权。当时,他联络了英国进步党党首、前海军大臣柏丽斯科子爵,但由于进步党在议会中席位较少,出兵中国的议案以14票之差被否决了。事儿没办成,康有为也没心思在伦敦游览,急匆匆地坐船去了加拿大。事隔5年,康有为再次来到伦敦。这次他才有心情慢慢地品味这座城市。6月23日,康有为游览了英国议院。议院位于泰晤士河畔,有600年历史,室内呈长方形,左右分别设着四行长桌,议长戴着假发端坐中央。
  康有为到达时,正赶上议员阿尔兰因为邮政的问题慷慨陈词,质询政府官员。作为首相的巴科也不示弱,面对责难,频频起立应辩。这种场面让康有为看了不禁眼界大开。他在游记中感慨道:“今之妄变法而专媚欧美者不可不思此言。”
  在西方的所见所闻,一直刺激着康有为。他总结,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重都府、通道路、速邮传、立银行”是四大法宝,而中国的顽固派却“终日仰屋呼贫”,宁可“鬻官开赌”,也不愿意兴办实业。
  游历中,康有为也看到了书本上看不到的一面。1904年他来到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绕过那不勒斯宏伟的旅馆和车站,康有为看到了肮脏泥泞的道路和低矮的贫民窟,草皮、马粪堆积如山,衣不遮体的妇人沿街乞讨。几十名行乞的孩子跟在车后哀求讨钱,一直追出一里多路,直到车夫向他们挥舞鞭子才散去。他曾这样感慨道:未游欧洲者,想其地若皆琼楼玉宇,视其人若皆神仙才贤;岂知其垢秽不治,诈盗遍野若此哉!故谓百闻不如一见也。吾昔尝游欧美至英伦,已觉所见远不若平时读书时之梦想神游,为之失望。
  而最令他锥心刺痛的,则是在巴黎博物馆中看到的一幕。1905年8月,康有為在巴黎一博物院中看到,从中国大内抢来的奇珍异宝摆满了几个陈列架。其中,乾隆皇帝的玉玺就有好几个,玉瓶、玉山、玉盘、玉磬、玉罗汉……更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庚子之变时,法国人从紫禁城中抢来的。康有为感慨,当年中国强盛时,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都来中国供职,荷兰的使者还把量天尺等天文仪器送给中国。而今,清廷昏庸,国力衰弱,竟至于连大内珍宝和皇帝的玉玺也保不住。
  除了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康有为也参观了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许多游记至今仍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众所周知,水晶宫是1851年英国为举办第一届世博会而建造的主会场。它通体由玻璃搭建而成,晶莹剔透,堪称一大建筑奇观。可遗憾的是,1936年一把大火把水晶宫烧了个精光。今人只能对着版画遥想当年水晶宫的壮丽和辉煌。不过,记者却在康有为的《英国游记》中,看到一段他对水晶宫的建筑布局的详尽描述:入门即有玻廓数十丈,上复藤花,廊外敞地遍绿,小冈颠有亭,陈杂戏,下有圆屋,为普破巴黎影画。正面凭冈,列级栽花。上为玻璃楼,高三层,左右二塔,高耸天半。登楼,悬英国诸名胜景。再入右楼,遍陈百物。左楼陈杂戏,右楼陈百物,中有列室以陈古物,若博物院。
  康有为觉得,水晶宫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英人以水晶宫自号之。昔闻甚艳羡瑰异,及到观……太辜负此名”。在他眼里,水晶宫不过是一座用玻璃盖的大楼,门堂污秽,也没有什么精致的装饰,只是在玻璃之下藏着几束鱼藻,“欧美之俗多夸若此”。
  自戊戌政变流亡海外,到1913年归国。康有为登埃菲尔铁塔,乘热气球,访滑铁卢古战场,上纽约三十层摩天大楼,去印度访佛迹,在埃及看金字塔,参观瑞典监狱,探访墨西哥银矿……所到之处,住最豪华的酒店,吃美味大餐,聘请当地人做导游和翻译,而且携家带口,前呼后拥。是谁为他提供旅费和生活费呢?
  康有为研究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马洪林告诉记者,康有为周游世界的钱全都是从保皇会支取的。
  彭立昭据京报网《北京日报》整理
其他文献
2015年5月31日上午,12岁的河南周口少年王晓飞,在法网未来之星全球总决赛上以两个4:0大比分领先,顺利战胜了英国选手杰克·平林顿,仅仅耗时23分钟,便捧起了金灿灿的全球总冠军奖杯!从领奖台上走下来,王晓飞第一时间给浙江湖州市网球中心主任骆勇发送短信:“爸爸,我是冠军了!”  身世坎坷,迈出儿童村走向网球之路  2007年的一个夏天,骆勇来到河南开封SOS儿童村,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挑选
期刊
徐丽莉的工作是“闻臭”,用鼻子为气味“定罪”。在空气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她用鼻子化身“环境卫士”。  曾有一部美国电影叫作《闻香识女人》,但广州嗅辨师徐丽莉的工作是“闻臭”,用鼻子为气味“定罪”。在空气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她用鼻子化身“环境卫士”。这份时尚的新职业背后到底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时尚女子当上另类“闻香师”  80后徐丽莉是位举止优雅的广东女子,12年前大学毕业时,恰逢广州市环
期刊
毛泽东以超标准的规格款待伏罗希洛夫,且以鱼翅待客,在60年间属较高规格。招待“欧洲反修前线”的贵宾,周恩来交代:给客人吃“大寨饭”。以大寨高粱白、土豆丝、腌咸菜待客,一面向科列加等人介绍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历程,并劝勉阿尔巴尼亚走“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道路。  在中国外交领域,新中国成立至今有过几次最富戏剧性的国宴。  盛情款待伏罗希洛夫  1957年4月17日,中南海怀仁堂,毛
期刊
他是我研究生同学,一个班,经常在一起组织活动,觉得他还不错。于是就先写信给他,说想交个朋友,耍了点小心思,先说学习匕互相帮助,然后再表白,慢慢就在—起了。其实,现在想想还挺俗套的。  目前,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在节目录制现场表示:“黄菡老师陪这个节目走了6年,这是黄菡老师录制的最后一期。”至此,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担任点评嘉宾的黄菡老师正式离开了这档节目。看过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观
期刊
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一群整天乐呵呵一块唱、一起跳、不知愁、不觉苦的姑娘小伙,近日又相聚在美丽的北海公园。从1965年毕业到现在整整半个世纪,大家都已七十岁出头了,真是难得的再次相会。  上世纪60年代初,是命运把我们五十位刚刚高中毕业的同学聚拢在北京建工学院的一个班集体中。上课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打球、排戏、唱歌、跳舞,快乐生活是我们当年追求的唯一目标。毕业时我们被分配到首都的各家市政单位,工
期刊
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从一个优秀的医学专家到一个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再到科学家型医生,他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传奇。  3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在3月5日“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李勇杰等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中央电视台、中国文明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将会陆续播报“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让被冠以“中国细
期刊
饶家驹1913年来华传教,曾任上海天主教所办各外侨子弟学校童子军指导员。随着《拉贝日记》及其传记、电影发行,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国际人道主义行动为国人与世人所知。而早于南京陷落,法国教父饶家驹就在今上海方浜中路、人民路内创立战时平民救援难民区一饶家驹区,并延续至1940年,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很多学者认为,这位在中国抗战中失去右手的独臂教父,堪称“上海拉贝”。  在租界设立难民
期刊
撤贝宁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因势利导,为人打圆场,使参加他节目的人高兴而来,欢陕而归。  撒贝宁1999年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法制并被大众所追捧。主持央视全新娱乐节目《我们有一套》时一改往日严肃镇定形象,幽默风趣、才华横溢尽显。一个电话改变命运  1976年撤贝宁在广东湛江出生,父母都是军人,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撤贝宁从小到大都被艺术熏陶着,自幼热爱演讲的他曾创下了演讲的神话,小学二年级时父
期刊
9月初,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网页上发布了一条一句话消息“尹希晋升到正教授”,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的信息量可大得很。  首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尹希很年轻,1983年12月出生的他今年还未满32岁。在尹希之前,同样来自中科大少年班的庄小威在34岁时成为哈佛正教授。尹希此时晋升为正教授,打破了这一纪录。  在成长的道路上,尹希一路都是别人眼里的“超常儿童”。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给尹希规划的
期刊
肖树英是北京朝阳区城建开发公司总工办高级工程师,朝阳土建协会副理事长。我们从相识到相知近六十年的风雨路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就是我的座右铭,他就是我的床前灯随时照亮着我。他对同学朋友一片真情心热如火,记得还在上学时我的父亲有病住院,他夜深风寒跨过护栏探望我的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工作后困难时期,他省下粮票给我吃,我因身体不适他提前找好大夫备好点心带我去就医。后来数年他经常找我们几个谈心共同奋进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