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时尚牧场:当下农村题材影视剧中的“反遮蔽”呈现与家园意识

来源 :长江文艺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t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提到,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两种时间”,以城市为核心的动态时间和以农村为核心的固化时间构成巨大的时差。前者随都市社会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后者则承袭乡土社会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1]改革开放以来,这两种时间所映射出的时代镜像已成为鲜活的文化样本,也表征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失衡状态。
其他文献
徐则臣的早期创作集中于“成长的故乡”和“漂泊的北京”两个地标,多注重现实的人文关怀。而近年来随着《耶路撒冷》和《北上》的问世,标志着徐则臣开始进入了对记忆、历史等领域的思索,两部小说单行本的腰封上分别印着“70后的成长史,一代人的心灵史”“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的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