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要点亮“四盏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u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古诗教学要点亮“四盏灯”,即着力于四个环节:导入引“渡”,朗读求“悟”,联想入“境”,诵读融“情”。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时空差距、意韵单纯、情感乏味及背景障碍等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收到明显的效果。
  
  一、导入引“渡”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大概地感知古诗内容,激发他们初步具有与诗歌内容基本适应的思想感情,需電视导入新课的准备工作,具体方法可因诗而异。
  1 从已学过的旧诗引“渡”。如教学郑燮的《竹石》,可让学生朗诵已学过的《菊花》、《墨梅》等诗。因为这几首诗有一个共同点: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通过旧诗的诵读体味,就能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对《竹石》一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所认识,有所感触。
  2 从历史背景和作者意图引“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反映了诗人听说多年战乱被平息,国家重归统一后无比欢快的心情;陆游《示儿》则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山河的强烈爱国之志。这些都可以通过对时代背景的适当介绍,让学生初步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而导入新诗。
  3 从插图引“渡”。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先出示课文插图,通过对图画的介绍,在学生酿成一种特有情绪的基础之上,启发其想象,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人诗入境。
  4 从具体情节引“渡”。教学《游子吟》,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妈妈关爱自己的感人情景,以此引入新课。
  
  二、阅读求“悟”
  
  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如单由教师分析讲解,学生虽能了解诗的大意,但不能很好地悟出诗中蕴藏的思想内涵。这样,就不能使学生受到教育感染,引起共鸣。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牵引“愤、悱”效应,点激灵性,引发感悟。
  
  1 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让学生便于悟。一方面,学生自己能理解掌握的常用词语,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汉语常识:(1)字音有別,如“乡音未改鬟毛衰”中“衰”在这里读“cui”(2)字义词义不同,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在诗中应理解为“因为”的意思。(3)通假字,如《暮江吟》中“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真”是“珍”的通假。
  2 深究细读。分析语言特色,使学生能够悟。诗是最精练的语言,短短几十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图,必须压缩结构,省略某些句子成分。如“一岁一枯荣”就把“每年秋天,野草枯黄了,第二年春天,嫩绿的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岁岁循环,年年如此。”的意思压缩在五个字中。学生初读时往往不明其意,这就要求教学时引导学生细读分析,补足省略部分。
  3 师生共读共议,研习古诗的炼字炼句,让学生悟到位。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正是诗人反复锤炼的熠熠生辉的诗魂。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它在整首诗中的“点睛”作用。如《咏柳》中一个“裁”字,把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形象化、人格化了。
  
  三、联想入“境”
  
  古诗常借助精练的语言,运用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为使学生充分理解诗的艺术形象和深刻含义,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就必须引导学生联想。诗中省略的内容,次要的画面,以及未尽之意,要加以补充,使内容充实,画面完整,并让学生把诗的艺术形象和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再造性思维。
  1 通过理解内容,用诗中形象唤起学生联想。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用简洁明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草堂春景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循着诗的思路,抓住诗句中的形象,展开联想。如第一句中的“翠柳”,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想春天细柳轻绿如烟似云,细波翻腾的景象。“鸣”可引导学生联想小鸟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然后把黄鹂放人翠柳中:细柳泛绿的早春美景中,鹅黄两点,“鸣”于翠柳之中。柳静莺动,柳翠莺黄,动静相衬,翠黄相间……如此联对,便能获得身临其境的美感。
  2 抓住生动形象、情感浓厚、意义深刻的语言。启发学生联想。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紧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名句,让学生联系上下句,自己赏析体会。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体味到“倍”字深切反映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体味,充盈学生的感受。诗歌中的意境是由许多个别形象综合起来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个別到整体,再现诗歌中意境,让学生认知。如《枫桥夜泊》一诗中有“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愁眠”、“钟声”这些个别形象,把它们融合起来,形成一幅“秋江夜泊客愁图”,在学生的研读、玩味中,让其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的眼前。
  
  四、诵读融“情”
  
  诵读乃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古诗的特点是感情丰富,造句形象而含蓄。加之有些诗歌,若仅仅停留在词语和内容的分析上,就不能“语语悟其神”,只有通过反复融晴朗读和吟诵,才能不断加深领会、理解诗中的未了之情、未尽之意。
其他文献
以SCI检索系统为数据源,从论文的年代分布、主题内容、刊载期刊及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对2001—2010年内蒙古大学被SCI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揭示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语文学习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重在“熏陶感染”和“情感体验”,靠潜移默化地渗透和逐步积淀。    一、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各个层面、众多范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随着广电无线发射站业务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台站间对安全高效的网络传输平台的需求日益迫切。发射台往往地处偏僻且相距较远,如何保证台站各种业务高质量传输,确保安全播出,是
基于介电连续模型和Loudon单轴模型,采用转移矩阵法讨论纤锌矿AlN/GaN/InN/GaN/AlN量子阱的界面和局域光学声子模.结果表明在GaN阱区引入InN纳米凹槽使纤锌矿AIN/GaN/AlN量子阱的光学
介绍了一种二维的热疗温度控制模糊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模糊控制算法及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及其在FPGA上的实现方法.模糊控制比传统控制更能有效地提高恒温控制精度,满足
追求了十几年光影,总是渴望拍摄到令人震撼的大场景,不料,就在到英国参加侄女婚礼的十几天里,却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原来,略有些暗灰的天空,朴素到甚至乏味的平光,配上那些古老而低
日记,是生活的剪影,是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是意志的磨炼,更是塑造美好心灵的沃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语文教师,要从低年级起就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让日记成为学生的好伙伴。    一、品味生活,激发日记兴趣    “万事开头难”。在正式写日记前,我会有声有色地向学生讲名人坚持写日记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虽然各种现代化信息基础的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语言表达还是最基础
当前小学的德育工作受到传统德育观念、方法、手段的制约,已不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致使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够明显。如何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确立德育的时代性    树立适应时代发展和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德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一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本地的实际,充分挖